南充市嘉陵一中高2023级高一上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如何转型发展?北京市出台系列扶持政策、举办各类特色活动、扩大公共服务半径,进而促进实体书店实现量与质的不断提升。浓浓书香,满足人们丰富多样阅读需求的同时,也涵养着城市的文化底蕴。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呼吁人人读书,使阅读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2006年以来,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的共同倡导下,全民阅读活动在我国各地蓬勃发展。
如果说书是知识的海洋、力量的源泉,那么书店则是海洋和源泉的承载地之一。在一座喧嚣城市中,书店是能够让人们静下心的地方,走出家门、走进书店,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好的阅读使人奋进,文化提升能够促进区域发展,只要阅读还在,书香定会飘进千家万户。让人高兴地看到,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全社会正努力营造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
然而,在看到“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6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3本,均较上一年有所提升”等成效的同时,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因多方面原因,当前选择系统性读书的人仍然不容乐观。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多元化,读书似乎逐渐淡出一部分人的生活。不少地方的实体书店也面临着经营转型等方面的压力。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每一家书店都是城市文化的底蕴所在,每一家新开的书店都是探索城市文化的全新大门。为了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北京市出台了相关扶持举措。即一方面鼓励实体书店“进高校、进商场、进园区”,推动“书店与社区结对子”,鼓励每家书店对接周边5—10个社区,使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买书、借书,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仅2022年,北京举办各类特色阅读活动3万余场,影响和覆盖人群达2000万余人次。另一方面,从2019年起,每年拿出1亿元的真金白银,促进实体书店聚焦主业、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北京市实体书店数量超过2100家,实现了持续增长,目前,北京每万人拥有书店接近1个。正如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所说:“目前北京已初步构建起以公共图书馆、综合书城、特色书店、社区书店等为支撑的15分钟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开卷有益,益己、益人、益社会;读书有利,利己、利民、利国家。正如有哲人所说,书香是城市最美好的味道,越来越多的人在阅读里得到心灵的滋养,让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让城市文明更加光芒四射。同时,书香是慢慢凝聚起来的,书香社会是日积月累积淀出来的,而书香城市更是几代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上下齐心营造而成的。期待有更多的城市能总结借鉴北京等地先进做法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深耕城市书香建设,在推动实体书店高质量发展,用书香涵养城市文化底蕴的同时,让广大市民在书香里与一座城市相拥相依、相互成长!
(摘自搜狐网2023年4月17日时评·王小梅《在书香里与一座城市相拥相依、相互成长》)
材料二
一些城市书店,将目光投向广袤的乡村大地,依托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营造出多维复合、别具一格的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和文化体验空间,成为“高颜值”的乡村文化地标。坐落在安徽黟县碧山村、由古祠堂改造而成的碧山书局,是村里最热闹的公共文化场所之一。书店经常举办创作分享会、音乐会、放映会等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很多年轻人慕名前来“打卡”。
早在2016年,中宣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提出:“支持实体书店进一步融入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商贸物流等相关行业发展,努力建设成为集阅读学习、展示交流、聚会休闲、创意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式文化场所。”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看,实体书店具有业态接口多、文旅融合能力强等特点和优势。近些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书香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原本以城市为主阵地的实体书店逐渐开始渠道下沉、触角下移、要素下乡,诞生了一座座内涵与“颜值”兼具、乡土气息浓郁、迸发时代活力的“书店+”公共文化空间,激发了阅读,吸引了客流,点亮了乡村,让人们看到了“书香味”与“泥土味”交融产生的多元价值。乡村书店成为乡村文旅发展的“香饽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亮点。
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乡村书店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从文化“轻资产”蜕变为文旅“新富矿”,不应简单照搬城市书店模式,其生命力在于积极融入乡村振兴事业,对优秀乡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实体书店下沉乡村需要立足乡村、深耕乡土。一方面,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构建以阅读为内核的复合型文化生活空间,深入挖掘传承乡村人文内涵,重塑在地乡村美学;另一方面,不断创新“书店+”产业形态,探索跨界融合发展之道,提升自我“造血”功能,让乡村书店的“破圈”“出圈”真正惠及乡村大地。期待更多新型乡村书店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文化粮仓”。
(摘编自2023年4月10日《人民日报》方宁《让乡村书店成为“文化粮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2006年来,我国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成效非常明显,但依然不容乐观。
B.北京仅采取鼓励实体书店向周边辐射、进入不同场所的措施,让更多群众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C.乡村书店经常举办文化活动来吸引很多年轻人打卡,因此逐渐成为新时期高颜值的乡村文化地标。
D.近些年,实体书店逐步转向乡村,激发了乡村活力,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实体书店,但二者因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不同而难以产生密切关联。
B.城市不光需要实体书店,还需要开办各种特色读书活动来增强影响力,让已经淡出人们生活的读书回归社会。
C.实体书店融入文化旅游、融入乡村生活,是对实体书店发展的有力补充和对书香社会建设的大力拓展。
D.城市需要书店,没有读书就没有城市的文化温度与书香气息;乡村需要书店,没有读书就难有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
3.下列名言警句,最适合悬挂于实体书店内鼓励人们阅读的一项是( )(3分)
A.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B.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C.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D.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耕耘一分才。——华罗庚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有人说,开书店主要还是为了营利,两则材料都在大谈书店,对“书香社会”这个话题来说,未免有些俗气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截击
孙犁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
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在这样高的黑石山上,找块能种庄稼的泥土是这样难,种地的人就小心整齐地用石块把地包镶起来,恐怕雨水把泥土冲下去。奇怪!在这样少见阳光、阴湿寒冷的地方,庄稼长得那样青翠,那样坚实。玉蜀黍很高,扁豆角又厚又大,绿得发黑,像说梅花调用的铁响板。
吴召儿出去了,不久,她抱回一捆湿木棍;
“我一个人送一把拐杖,黑夜里,它就是我们的眼睛!”
她用一把锋利明亮的小刀,给我们修着棍子。这是一种山桃木,外面是紫红色,好像上了油漆;这木头硬得像铁一样,打在石头上,发出钢的声音。
这半天,我们过得很有趣,差不多忘记了反“扫荡”。
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叫姑父。老汉说:
“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
“你在哪儿看见我们上来呀?”吴召儿笑着问。
“在羊圈里,我喊你来着,你没听见!”老汉望着内侄女笑,“我来给你们报信,山下有了鬼子,听说要搜山哩!”
吴召儿说:“这么高的山,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
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我们就不好走动。”
这样,每天吴召儿就拉我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
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从山顶可以看见山西的大川,河北的平原,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小村镇全可以看清楚。
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吴召儿说:“这是暴雨,一会儿就晴的,你害怕吗?”
“要是我一个人我就怕了,”我说,“你害怕吧?”
“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我常在山上遇见这样的暴雨,今天更不会害怕。”吴召儿说。
“为什么?”
“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
她的话,像她那天在识字班里念书一样认真,她的话同雷雨闪电一同响着,响在天空,落在地下,永远记在我的心里。
一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
“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看见老汉仓惶地用大鞭把一群山羊打得四散奔跑,一个人登着乱石往山坡上逃。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
“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
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
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蹬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节选自《吴召儿》,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主要塑造了吴召儿这一人物,平时像劳动人民一样淳朴、善良,战斗发生时又像革命战士一样英勇、无畏。
B.文中多次出现环境描写,既是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背景,也是在暗示人们抗日的原因是要保卫自己的家园。
C.文章结尾并没有直接写明战争的结局,而是只能听到“手榴弹爆炸的声音”,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悬念。
D.姑父这一次要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是作者运用了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让人物鲜活生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善用侧面烘托,虽然没有正面描述日军“扫荡”的情况,却让读者时时感受到战争的紧张气氛。
B.吴召儿做拐杖、姑父报信、雨夜放哨等情节,看似与“截击”无关,实则环环相扣,都是在为后文“截击”作铺垫。
C.虽然作品以残酷战争为题材,作者却选取一位漂亮、勇敢的年轻女性作为主人公,给血与火的战争增添了浪漫气息。
D.这篇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叙事,讲述“我”在反“扫荡”时所目睹的吴召儿的故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8.小说结尾部分出现的“红棉袄”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孙犁的小说有“革命历史的诗意书写,战争年代的纯美绝唱”的美誉,因而又被人称为“诗化小说”。请结合选文和课文《百合花》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诗化小说”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整,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北宋苏辙《栾城集》)
【注】①齐安:古郡名,即黄州。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B.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C.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D.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迁,一般分为平调、升迁、降职。如“转迁”为调职,“迁除”表升迁,“左迁”指降职。
B.浮图,佛教术语,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文中“浮图精舍”指佛家寺庙。
C.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充当的头巾,地位高贵者所服,在宋明时期士大夫常喜戴之。
D.斤,古代的一种生产工具,又可用作武器,用于战争,和戈、矛、剑、戟起着同样的作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写游山之乐,先从苏轼谪居黄州写起,后以西山、寒溪两寺之“萧然绝俗”来体现西山的深秀幽绝,极力表现其寄情山水的胸怀。
B.文章次写修亭之乐,具体说明苏轼建亭的经过,并点明其从中获得乐趣,既可应上文西山胜景与游山之乐,又以一“乐”字引出末段。
C.文章末写乐之内涵,前半段回忆,后半段议论,说明被贬黄州之后的苏轼开始酷爱山水,并由此引发议论,点明苏轼“乐于是”的原因。
D.文章巧用双线结构,描写苏轼游山建亭的详细过程与赞美苏轼“适意为悦”的情怀相辅相成,景致美、人情美、哲理美三者浑然交融。
13.把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2)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14.苏轼仕途受挫而被贬黄州,但他为什么能找到快乐呢?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①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青眼:用阮籍故事。阮籍能为青白眼。时有丧母,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去。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两句叙写诗人公事之余,登上快阁,在晚晴余晖里,倚栏远眺,心情十分欢快。
B.五、六两句巧用俞伯牙和阮籍的典故塑造出知音难觅、厌倦仕途却无可奈何的诗人形象。
C.末尾两句写诗人眼见归船远去,心中无比失落,只好托白鸥带去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D.这首诗因景抒情寄慨,字字紧扣,层层关联,首尾呼应,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
16.本诗三、四两句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比,在写景上有何异同?(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
(3)“江山”作为一个富有审美意味的词语,在古诗词中频繁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纵观历史,中华文明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独特的胎记,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当前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将中华文化入“网”上“云”,实现在数字世界的永久留存、永续利用,已被纳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文化数字化的过程,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将文化素材导入虚拟世界,进而实现深度融合的过程。面对这个与传统文化样式迥然不同的数字空间,我们需要用全新的眼光和逻辑语言,提取中华文化优秀的元素、符号,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和优质内容。唯有如此,才能不断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世界中也得以___①___。
现实中,文化数字化也为文化生活提供了全新场景,如数字图书馆、虚拟博物馆、电子竞技馆……从网络文学、网络视频、数字图书等当下新媒体的方兴未艾,到云演出、云观展等一个个新业态的___②___,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存储、传播和表达,丰富了文化产品类型和服务质量,产业规模也扩大了。一言以蔽之,___③___的数字科技为文化强国建设筑牢“数字基石”,更让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虎添翼。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发扬光大;屡见不鲜;与时俱进
B.如日中天;屡见不鲜;日新月异
C.发扬光大;层出叠见;日新月异
D.如日中天;层出叠见;与时俱进
19.下列各项中的省略号,与文中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条、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B.处长突然变得异常严厉。小李瞄了一眼处长铁青的脸,紧张得话也说不利索:“我……我……也是刚到办公室。”
C.穿长袍的问:“这位是……”“我的兄弟。”戴礼帽的回答。
D.她轻轻地哼唱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2(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曾有人担心:啄木鸟整日啄木,会得脑震荡吗?
啄木鸟的啄击动作分两种:一种频率极高,但力度不大,通常是为了宣示领地或者求偶炫耀。另一种则是为了觅食或建巢,___①___,不啄出洞来誓不罢休。
啄木鸟不会“脑震荡”而死,原因是因为它有两项绝活:一是“铁头功”。啄木鸟头骨较厚,有海绵构造的层状骨架结构,几乎没有脑脊液,从而取消了脑脊液在啄木过程中因惯性造成的各种问题;二是“绝世轻功”。在鸟类中,啄木鸟的爬树技能出类拔萃,它可以身体紧贴着树干,头不转向地朝上下左右各个方向快速挪动。身体轻盈且稳定性强,进一步缓冲了啄击动作的伤害。所以,___②___。
还有人担心,啄木鸟会破坏树木吗?野外观察研究发现,___③___,而在健康的树上停留时间一般较短。啄洞即使会导致少量树木死亡,对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而言也基本没有影响,因为森林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系统,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运转,树木有生也会有死。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各具功用的镜子:望远镜——放眼远方,显微镜——揭微显隐,太阳镜——抵挡强光,哈哈镜——开怀一笑。这些镜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颇有寓意和启发。
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如果想给自己的心灵配装两面必需的“镜子”,那么,你怎么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选择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议论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南充市嘉陵一中高2023级高一上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 A.“但依然不容乐观”错误,范围扩大。据材料一第四段可知,应是当前选择系统性读书的人仍然不容乐观。
B.“仅”字信息缺漏。北京市出台的举措有二:一是鼓励实体书店“进高校、进商场、进园区”,推动“书店与社区结对子”;二是“每年拿出1亿元真金白银,促进实体书店聚焦主业、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选项漏了第二点:
C.因果颠倒。据材料二第一段可知,应是一些城市书店依托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营造出多维复合、别具一格的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和文化体验空间,成为“高颜值”的乡村文化地标,才吸引很多年轻人慕名打卡。故选D。
2.C A.“但二者……难以产生密切关联”错误。过于绝对。据材料二第二段可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书香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原本以城市为主阵地的实体书店逐渐开始渠道下沉、触角下移、要素下乡,诞生的“书店+”公共文化空间可以促进乡村书店的发展:而且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实体书店的发展;
B.“已经淡出人们的生活的读书”错误,混淆时态。对照原文材料一第四段“读书似乎逐渐淡出一部分人的生活”,而非“已经”;
D.“没有读书就没有城市的文化温度与书香气息……没有读书就难有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错误,过于绝对。“城市的文化温度”不只限于读书,城市建筑、影视戏曲等都可以带来文化温度:对于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读书”不是主要方式,更不是唯一方式,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等都可以使乡村文化健康发展。故选C。
3.B A.强调惜时;B.“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意思是一天不读书、不写字,各种事情都要荒废。以此鼓励人们阅读。C.鼓励学习,非直指阅读;D.强调勤奋。故选B。
4.①开篇提出实体书店转型发展的问题,并以北京市为例,引入话题;
②第二、三段从多角度谈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原因;
③第四段谈国民阅读现状和实体书店面临的压力;
④第五段以北京市出台举措促进实体书店发展的实例,来说明如何有效推动实体书店转型,营造浓郁读书氛围;
⑤第六段谈城市书香建设及推动实体书店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5.并不俗气。
①社会:书店是文化地标,各类书店能构建起更完善、更广泛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是建设“书香社会”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经营者:书店要想更好更长久地发展下去,对于经营者而言,适当营利是前提和保障。
③政府:书店也需要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同时,积极探寻新的转型发展之路,实现营利、促读两不误。
6.D D.“作者运用了……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错误,作者在刻画姑父时并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7.A A.“没有正面描述日军‘扫荡’情况”错,原文“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有对日军正面的描写,只是很少。
8.①情节方面:助推情节开展,为后文吴召儿将棉袄翻过来进行伪装作了铺垫;
②人物方面:突出人物形象,烘托出吴召儿热情、聪明、勇敢、机敏的形象;
③主题方面:深化文章主旨,亮丽的色彩彰显了抗日时期人民积极向上的状态和充满斗志的革命乐观精神,“红色的火花”则象征着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形势因为有这些战士的存在而绽放出的火热与光亮。
9.①环境描写:侧重自然环境的描写,且多清新质朴。无论是选文还是《百合花》,都通过多处自然环境描写来营造诗意美。
②情节结构:淡化情节,叙事节奏缓慢,以散文式笔调叙事。虽然都写战争,但是两文都较少涉及正面战场的描写,而把重心放在战争之外的生活场景上面,平静祥和。
③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多正面美好,运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富有诗意。两文的主要角色都是可爱、美丽、勇敢、坚定的,有利于凸显主旨。
④语言风格:具有强烈的抒情意味,蕴含诗意。选文中描写雨夜放哨、《百合花》中描写中秋月夜,都使用了大量修辞手法,使文章具有意象美、诗意美。
⑤主题思想:多弘扬人性的和谐与美好。选文旨在表现人民保卫家园的英勇无畏,《百合花》旨在表现军民鱼水情的美好纯粹,都是在弘扬美好的人性。
【解析】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物象作用的能力。
①情节方面:“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我喊:‘红棉袄不行啊!’‘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助推情节开展,为后文吴召儿将棉袄翻过来进行伪装作了铺垫;
②人物方面:“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此时吴召儿要去截击扫荡的日军,因为穿了红棉袄目标太大,所以就把棉袄翻过来穿,体现她的机智和灵活:“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吴召儿截击扫荡的日军,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时的描写,隐隐露出的红棉袄像一朵朵的火花,在山间跳跃,形象地突出了她的热情与勇敢。可见红棉袄助推情节开展,突出人物形象,烘托出吴召儿热情、聪明、勇敢、机敏的形象;
③主题方面:抗日的严峻背景下,作者让吴召儿穿着一件“红棉袄”,其中的“红色”象征革命乐观精神,描写“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这“红色的火花”象征的抗日的热情和光明。可见红棉袄深化文章主旨,亮丽的色彩彰显了抗日时期人民积极向上的状态和充满斗志的革命乐观精神,“红色的火花”则象征着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形势因为有这些战士的存在而绽放出的火热与光亮。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写作特色和审美意蕴的能力。
①环境描写:侧重自然环境的描写,且多清新质朴。如本文“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比如《百合花》“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无论是选文还是《百合花》,都通过多处自然环境描写来营造诗意美。
②情节结构:淡化情节,叙事节奏缓慢,以散文式笔调叙事。比如本文只是写了我们在吴召儿姑家的庄园休息,吴召儿拉我放哨,吴召儿截击敌人等情节,比较松散,具有散文化特征;《百合花》则主要写“我”和小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子,小通讯员牺牲,新媳妇把被子铺在棺材底,情节也比较松散。且二者虽然都写战争,但是两文都较少涉及正面战场的描写,而把重心放在战争之外的生活场景上面,平静祥和,如本文关于战争的直接描写只有“一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百合花》中对小通讯员的牺牲只是通过别人的口述侧面表现的。
③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多正面美好,运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富有诗意。如本文中的吴召儿活泼勇敢,敢于一个人给我们带路,敢于去截击敌人;《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可爱、勇敢,新媳妇美丽、善良。两文的主要角色都是可爱、美丽、勇敢、坚定的,有利于凸显主旨。
④语言风格:具有强烈的抒情意味,蕴含诗意。选文中描写雨夜放哨“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百合花》中描写中秋月夜“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都使用了大量修辞手法,使文章具有意象美、诗意美。
⑤主题思想:多弘扬人性的和谐与美好。选文旨在表现人民保卫家园的英勇无畏,如写吴召儿“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百合花》写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美好的人性,纯洁的情感,旨在表现军民鱼水情的美好纯粹,都是在弘扬美好的人性。
10.D 句意: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笑着说:“这大概是上天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愿望吧?”一座新亭子就开始修建了。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终于完备了。子瞻非常高兴。
11.C C.“地位高贵者所服”错误,应是地位低贱者所服。
12.C C.“说明被贬黄州之后的苏轼开始酷爱山水”错误,根据“昔余少年,从子瞻游……”可知,回忆的内容是写苏轼少年时游山玩水的情况,并不能“说明被贬黄州之后的苏轼开始酷爱山水”。
13.(1)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的时候,江面波平浪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上酒,驾着渔舟,横渡到江南边去。(“每”,每当:“伏息”,平静:“杖策”,拄着拐杖:“乱流”,横渡长江。)
(2)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没有什么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致已经满足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无以”,没有什么;“易”,换取;“厌”,满足;“洒然”,吃惊的样子。)
14.①他心中无愧,在外面不受人家的指责;②他把心思暂时寄托在这山林之间,享受大自然带来的快乐。
【解析】根据“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可知,他心中无愧,在外面不受人家的指责。
根据“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可知,他把心思暂时寄托在这山林之间,享受大自然带来的快乐。以上两点就是子瞻能找到快乐的原因。
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湖北黄冈)后,他的家就住在江边。齐安没有什么名山,可是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连绵起伏,山谷非常幽深,其中有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紧靠着山梁,面朝山沟,被茂密的松树枥树丛所隐蔽,其中寂寞、清静、恍然绝世,听不到车马的喧嚣,看不见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的时候,江面波平浪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上酒,驾着渔舟,到江南去。山中有几个人,待客热情,都爱好游。听说子瞻到来,急忙裹着头巾,笑着出来迎接他,然后一起去游玩。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很疲惫了,他们扫去落叶,席地而坐,大家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得非常开心,都忘记了回家。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没觉得时间有多长。
可是要到西山去时,必须经过青松翠柏之间,还要走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能到达稍微平坦的地方。游人到了这里一定要休息一会儿,人们倚靠在奇形怪状的石头上,在大树的树荫下休息,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以看到巍巍高山,小溪幽谷就在旁边,还有风云变化,树林山脚的阴面和阳面的景像,都展现在人们面前。这里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容纳游人。亭子旁长着几十棵古树,树干很粗壮、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到了树下,就成天在观察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起,子瞻趁机把长树的地方开辟出来,亭子的地基扩大了。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笑着说:“这大概是上天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愿望吧?”一座新亭子就开始修建了。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终于完备了。子瞻非常高兴。
我年轻的时候,跟随着子瞻到各地游玩。遇山就登山,遇水就划船,子瞻每次都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先下水。有些地方不能到达,子瞻一天就闷闷不乐了。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自由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随意捡着山中的落果,喝着溪水,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把他当做神仙。其实天下的乐事很多,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是最开心的。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什么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就好像是喝酒吃饭,丰盛的莱肴摆在面前,只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罢了,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都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知道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东西不该吃呢?只要心中无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又有什么呢。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原因。
15.C C.“末尾两句写诗人眼见……只好托白鸥带去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错误,“归船”不是归家之船而是归隐之船,白鸥寓意无机心之鸟。诗歌末两句表达的是诗人想要归隐的思想感情。
16.同:两首都写登高所见的落木、江水等秋景,写出秋天高远壮阔的景象。
异:①杜诗着眼于江水之奔流,取的是动景,给人沉郁悲凉之感;②黄诗着眼于江水的明净,取的是静景,给人轻松明快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看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所写的景以及所用的手法。这两句是写“落木”“长江”,是诗人登高所见之景,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萧萧下”滚滚来”展现的是动态的画面,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然后看本诗三四两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这两句写“落木”““千山““天”“澄江”“月”等景物,结合诗歌标题“登快阁”可知,这也是诗人登高所见秋景,展现境界的高远壮阔。结合“远大”可以看出诗人重点突出场面的阔大,“澄江”“月分明”则是展现江水的明净澄澈,无论是前一句,还是后一句,都是静态的画面,给人轻松之感。
最后分析二者的异同。相同点是所写都是登高所见的秋景,不同点是杜甫诗歌中是动态画面,情感沉郁悲凉,本诗是静态画面,情感轻松明快。
17.(1)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2)契阔谈讌 心念旧恩 (3)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18.C 发扬光大:使美好的事物得到不断发展和提倡。如日中天:好像中午时的太阳,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语境中很明显要强调事物的发展状态,而并不是已经处于巅峰状态,故选择“发扬光大”。
层出叠见:指接连不断地多次出现。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语境中“一个个新业态”意在说明新事物在接连不断地出现,故选择“层出叠见”。
日新月异:形容事物发展变化快。一般指向事物的外在状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指不断进取,永不停滞。一般指向人的内在思想状态。此处形容的宾语是“数字科技”,故选择“日新月异”。故选C。
19.A “如数字图书馆、虚拟博物馆、电子竞技馆……”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列举的省略。
A.表示列举的省略。B.表示说话断断续续。C.表示语言中断、话未说完。D.表示引用内容的省略。故选A。
20.①运用了比喻,将中华文明比喻成“胎记”“纽带”“宝藏”等,从多个角度生动形象地说明中华文明的巨大作用;
②运用了排比,四个“是……的……”排比句式,句式整齐,节奏鲜明,从语势与语气方面强化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影响。
21.示例1:啄木鸟不会“脑震荡”而死,原因是它有两项绝活:一是“铁头功”。啄木鸟头骨较厚,有海绵构造的层状骨架结构,几乎没有脑脊液,从而避免了脑脊液在啄木过程中因惯性造成的各种问题。
示例2:啄木鸟不会“脑震荡”而死,是因为它有两项绝活:一是“铁头功”。啄木鸟头骨较厚,有海绵构造的层状骨架结构,几乎没有脑脊液,从而避免了脑脊液在啄木过程中因惯性造成的各种问题。
【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
一“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改为“原因是”或者“是因为”;
二搭配不当,“从而取消了……问题”改为“从而避免了……问题”。
22.①频率不高,但每次都竭尽全力;②担心它得脑震荡可谓杞人忧天;③啄木鸟喜欢在枯树或者死树上觅食
23.例文:
破迷津,渡苦旅
镜生万物,镜有百种,人有百态。若择镜而映己,映己而自明,我即于其中择望远镜与哈哈镜。此二子者,方指人于迷津之内,自渡于苦旅之中。
稻盛和夫曾言:“你的思维层次就是你的人生高度。”望远镜,本意即放眼远方,摆脱当下山重水复的阻滞。赫胥黎的小说《美丽新世界》中曾提出固化观念带来的意志消磨,当最低阶级伊普西隆在思想上蜕变为高阶级服务以得到恰好满足物欲需求的基本时,上进和追求便烟消云散。很多时候,限制我们发展的也许并不是自身的能力和极限,而是安于现状的确定和不加思索的重复。为人生装配望远镜,为的便是拨开迷雾见青天的能力,为的便是在确定的冗杂中寻找更长远的方向,不为自身思维的固化而困于低标准的生活构想,有会当凌绝顶的高瞻远瞩,才能在极目远眺中看清更远方的人生高度。
周易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很多时候,思维层次的高低,高瞻远瞩的魄力都需以现实实践的变通为起点。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窘之处,望远镜得以让我们看见迷局之外未来的条条大道,以预知破局之法选择未来,选择远方。只有打破眼前的短视,在变通之下找到更适宜的发展路途。“君子务知大者远者”,登高才能望远,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下,是去菁存芜的变通之处。以变通之法点破迷局,以高瞻远瞩眺望远方,不昧昧于一隅。生活不只有对人生价值的探求,对未来道路的选择,亦有内心的丰盈与趣味。
世间本苦,唯有自渡。在漫长的人生苦旅中,疲惫与苦态是常有之事,于其中寻找自渡之法方显可贵。何以自渡?一面哈哈镜,带来的是开怀一笑,在苦态中自显趣味,在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春风和气,暗昧处见光明世界,此心即白日青天,趣在,自我在;自我在,生命才自在。恰如苏轼连贬三州、去国千里,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豁然一笑。他自寻趣味,他赏花“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他酿酒“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内心丰盈而有趣的人,不论何时都能找到自己高于柴米油盐的品相。于是,我们在生活里开怀一笑,以趣味抵挡万千苦水,更能找到平凡生活中的诗情画意,找到生命的归宿。
望远镜破迷津,更明价值,哈哈镜渡苦旅,良多趣味。我们这一路上,且做一个有趣且有用的人,对镜观己,悟人生,行大道,致远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非常简单,只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指出,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具有功用的镜子:望远镜、显微镜、太阳镜、哈哈镜。第二句话将这些镜子与个人的成长联系起来,指出这些镜子具有寓意和启发性。第三句话联系考生现实,提出问题,引发考生思索:如果给自己的心灵配装两面必须的“镜子”,怎么选?命题情境给出四面镜子,故应审视“镜子”的隐性含义和社会内涵,延伸到其比喻义、象征义,联系社会和人生,参悟出其中所包含的处世哲理。
我们先来理解下几个镜子的寓意。
望远镜的寓意:看的高,看得远。只有拥有远见的人,才能看到未来;人生要有远大志向,志存高远,胸怀大志,祝野开阔,胸襟宽广,格局高大,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只关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又怎能看到远方的星辰大海?
显微镜的寓意:看得清,看得细:做事注重细节,谨言慎行;要多照照镜子,发现自己的细微漏洞,及时补救;以人为镜,观照自我;注重日积月累,最终成就自我,实现远大目标。圣人能谋大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学会以显微镜般的细致,去深挖细节,逐个击破,从而成就伟业。
太阳镜能抵挡强光,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由此可延伸到其比喻义、象征义;保护自己,抵御外界的侵扰;抵制诱惑,在浮华中安然自定,筑好心灵的防护墙,做真正的自我;看世间争争吵吵,纷纷扰扰,熙熙攘攘,利来利往,如果没有一颗足够淡然的心,那将被世事裹挟,永无宁日。
哈哈镜的寓意:笑对人生,宠辱不惊,乐观豁达,笑对人生一切风雨挫折;笑对人生,难得糊涂,人生清醒并不难,难得的是糊涂(糊涂与不明事理的真糊涂截然相反,它是人生大彻大悟之后宁静心态的写照)。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道理可以和上面提到的镜子的作用和寓意结合起来认识,比如要未雨绸缪,制定计划等话题可以和望远镜联系在一起;要深入分析问题的细节本质,剖析问题原因等可以和显微镜解决问题的原理类比;要学会保护自己,拥有钝感力,可以和太阳镜联系在一起;善于在困窘中发现幽默,敢于自嘲等可以和哈哈镜划归在一起。而试题要求从中选择两面镜子,也就是说可以从上述分析中选择两方面加以组合论证。比如,若选择望远镜和显微镜,就可以说我们既要未雨绸缪,又不能只看表面,而要学会抓住本质问题进行解决。若选择太阳镜和哈哈镜,可以先指出我们应当拥有太阳镜善于在逆境中保护好自己,而保护好自己的方法,则可以用哈哈镜等。写作时要注意分析这些“镜子”在成长中的价值和作用,面对成长的不同阶段应该如何选择“镜子”。可以正面写,也要适当反面论证,辩证地写。具体可以结合日常生活,更要将眼光投射到社会问题和公共热点上,不仅要有生动和具体的一面,更要让我们的写作有深度和广度,有可以思考的空间和余地。
分析二
1.四面镜子,四层关系。作文材料引出四面镜子,“望远镜,显微镜,太阳镜,哈哈镜”,并对其物理学功用进行简短的精准介绍。四面镜子功用不一,作文要求从这四面中选取两面展开思考。可选择的多元关系为四层,思考的范围为两层。题型还是关系型思辩作文。题目变化的地方,不是给出二元或三元关系,而是四元关系,是“四选二”。从2022年高考作文来看,2022高考全国甲卷“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2022全国新高考Ⅰ卷的“本手、妙手、俗手”,2022全国新高考Ⅱ卷的“选择·创造·未来”,同是思辨话题,变化很明显,多呈现三元关系。话题内容在广度上的拓展,必然带来深度思考上的难度。
2.“四选二”的有机关联作文要求“如果想给自己的心灵配装两面必需的‘镜子’”,考生首先面临的是选择两面“镜子”。一旦选取两面镜子,就必须围绕这“两面”展开思辨论述,两面也就是两层关系,这两者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内在有机关联,不能“两张皮”,不粘合,无对接。这就涉及到对这四面镜子的生活内涵进行精准理解与把握。
3.精准理解概念内容作文立意先要过材料关。材料给出的四面镜子,物理功能是表面的,是自然的。然后跳出材料本身,发挥想象,延伸到其比喻义、象征义,联系社会和人生,参悟出其中所包含的处世哲理。题目提示语:“这些镜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颇有寓意和启发。”题目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如果想给自己的心灵配装两面必需的‘镜子’,那么,你怎么选?”从中我们可以读出,镜子具有人生“寓意”,对成长具有启发,是心灵的镜子。这四面镜子有何寓意呢?望远镜:“望远”是其根本特点,人生要有远大志向,志存高远,胸怀大志,视野开阔,胸襟宽广,格局高大,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一点,很好理解。显微镜:“显微”是其根本特点,这里就有与望远镜的“远”对应的关系“近”。远与大相联系,微与小相联系。其内涵是多方面的,如做事情要从眼前小事做事,注重细节,谨言慎行:要多照照镜子,看清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发现自己的细微漏洞,及时补救:也可以以别人为镜子,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缺点,经此观照自我;注重日积月累,最终成就自我,实现远大目标。太阳镜:这面镜子的内涵理解有一定难度。太阳镜能抵挡强光,我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要抵挡阳光?太强的阳光对人的眼睛有刺激作用,对皮肤有一定的损伤。太阳镜实际上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由此可延伸到其比喻义、象征义,我们要抵挡生活中的各种诱惑(追名逐利,爱慕虚荣等),在浮华中安然自定,筑好心灵的防护墙,做真的自我。哈哈镜:其内涵就在“哈哈”,笑对人生,宠辱不惊,乐观豁达,笑对人生一切风雨挫折。
4.对接生活写出深度四面镜子,代表四种人生态度。无论是选择哪两面心灵的镜子,都要在写出其寓意的同时,还须结合生活实际谈其启发意义。这是考场作文的共性要求。特别是这次作文指向很明显——如果想给自己的心灵配装两面必需的“镜子”,那么,你怎么选?这里的“你”就是考生,就是当代青年。作文中一定要有身份意识,不能抛开身份只一味地讲道理,要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话题对自己的教育与启迪。话题必不可少的要回归生活,联系社会,思考人生,体味成长,以此彰显话题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对接社会生活,运用相关素材,这样作文才可写出一定深度来。这一点,是作文构思的难度所在,也是作文提分点。
立意
1.抗压抗挫折,锻炼一颗强大乐观的心。(太阳镜、哈哈镜)
2.认真做事,难得糊涂。(显微镜、哈哈镜)
3.登高望远,俯身显微。(望远镜、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