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必修上册 日照市2020级高三上学期期末校际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日照市2020级高三上学期期末校际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rK-G2PqvAbn-WG-OKmyHQ?pwd=rca8提取码:rca8 2020级高三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rK-G2PqvAbn-WG-OKmyHQ?pwd=rca8
提取码:rca8

2020级高三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汉字“家”的字义,商代卜辞首先为“氏族宗庙”,也有“氏族(宗族)”之义:西周金文中均为“氏族(宗族)”;春秋时代主要为“氏族(宗族)”,也有“宗庙”之义;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出现“个体家庭”之义。这一演变过程表明(   )

A. 宗族宗法观念加强 B. 个体农业经济产生

C. 社会组织形式变化 D. 血缘关系纽带松弛

2. 从公元前120年至公元前111年,西汉政府陆续组织内地人口数十万人迁往河西走廊定居。其首要目的是(   )

A 发展农业生产 B. 巩固西北边防 C. 拓展丝路商道 D. 促进民族交流

3. 如图为某一朝代某时期中央所辖军队(人数)部署图。判断该朝代是(   )

A. 东汉 B. 唐朝 C. 北宋 D. 元朝

4. 在明中后期文学作品中,以商人为主体的市民生活,他们发家致富的事迹,成为描述的对象;文人们塑造了许多有情有义、勤俭创业、慷慨好施、诚信不欺的商人形象。这表明(   )

A. 经济发展促进价值取向转变 B. 文学艺术主动迎合市场需求

C. 社会流动因商业发展而加速 D. 儒商文化传统受到广泛认同

5.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丝类出口由丝织品为主变成生丝为主,1860—1911年间,丝绸仅占丝类出口的17.5%,远低于鸦片战争前的63%。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低税率致使贸易陷入被动 B. 世界市场被西方列强主导

C. 民族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D. 全球市场和产业分工改变

6. 如图为1912年9月29日《民权画报》漫画《去年、今日》:画中主人公黎元洪从“去年”被革命党人逼迫就任军政府都督的旧军官摇身一变为“今日”的民国临时政府副总统。漫画表达的主题是(   )

A. 称颂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B. 揭示民国共和政体的脆弱

C. 表达对革命领导权的关注 D. 告诫袁世凯切勿复辟帝制

7.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一、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二、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三、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其时,中国革命的任务是(   )

A. “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 B. “对日寇最后一战”

C. “准备自卫战争” D.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8. 如表是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部分措施。新中国这些举措旨在(   )

1949年10月,中国海关总署成立。随后公布新的海关税则,并由国家管制对外贸易,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1950年1月至9月,北京、天津和上海的军管会先后宣告收回或征用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在当地的兵营。1950年7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布:外轮一般不准在中国内河航行,只有在特定条件下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悬挂中国国旗,严格遵守中国的法令和规定方可驶入。

A. 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理念 B. 贯彻“一边倒”外交方针

C 稳定秩序以巩固人民政权 D. 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

9. 《人民日报》新年社论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以下社论语句出现在1989~1998年的是(   )

A. “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

B. “复兴之梦在我们的奋斗中前所未有的切近”

C. “好不容易现在稳下来,我们必须十分珍惜这个局面”

D. “20多年的改革实践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了很好的基础”

10. 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认为,掌管洪水的神是带来灾难的恶毒的神;古埃及人认为洪水之神是会带给每个人快乐的善良的神;古代印度人认为,水是万物的起源,是包含大神在内的一切的母体。古人对水的信念源自于(   )

A. 生产方式 B. 文化传统 C. 宗教信仰 D. 文明交融

11. 新航路开辟之前,印度洋是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商业贸易通道,主要商品是(   )

A. 咖啡、茶叶 B. 瓷器、香料 C. 烟草、丝绸 D. 白银、玉米

12. 如图为某一时期列强在印度所占殖民地形势图。该时期是(   )

A. 17世纪末 B. 18世纪中期 C. 19世纪中期 D. 19世纪末

13. 美国《独立宣言》第二段段首的初稿和修改后的成稿有所不同(如图所示)。这一修改意在(   )

初稿:“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神圣而不可否认的:人人生而平等独立,从这一平等的出身,他们就得到了与生俱来而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的保全、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成稿:“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从他们的造物主那里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A. 高举民族独立大旗 B. 彰显民主平等原则

C. 倡导建立共和政体 D. 强调人的自然权利

14. 1934~1935年,欧洲外交舞台非常活跃(如下表所示)。以下外交活动(   )

1934年8月土耳其、希腊、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签署《巴尔干公约》,相约在受到进攻时相互援助
1934年9月由法国倡议,国联成员国联合发电邀请苏联加入了国联
1935年4月英国、法国、意大利建立联合阵线,相约一致行动
1935年5月法国和苏联签订《法苏互助条约》,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苏捷互助条约》

A. 强化了巴黎和会勾画的安全格局 B. 暂时缓和了欧洲国家的紧张关系

C. 表明大规模战争的危险日益迫近 D. 反映出苏联的国际环境显著改善

15. 1959年7~9月,根据美苏签订的协议,美国在苏联莫斯科举办国家博览会。美国为此制订了周密计划,强调“各种商品和观念的自由流动是美国文化和经济成就的源泉”,用事实展示“美国是一个进步的和充满活力的、自由的、极富创造力的、爱好和平的、睦邻友好的国家”。此举意在(   )

A. 在苏东地区开拓商品市场 B. 缓和冷战带来的紧张关系

C. 经济领域挑起对立对抗 D. 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没有对诸侯国的监察制度,惠帝、文帝时,对中央直辖的郡由丞相直接派员“分刺州,不常置”。汉武帝时将全国分成13个监察区域,每个区域各派刺史1员,监察郡级官员(郡守、国相),并有权监督诸侯王,正式创立了刺史制度。刺史巡行监察,无固定治所。汉元帝之后,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和佐吏掾属。西汉末年,新莽政权以州牧取代刺史,赋予州牧统兵作战之权,并参与地方政务,州牧开始向地方官转变。

东汉初年,尽管光武帝复置刺史,但刺史已经变成固定的地方官,行政权也进一步扩大。东汉末年,再改刺史为州牧,以便集中所辖州内各郡军事、民力和财力镇压起义,州牧正式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州牧(个别仍称刺史)乘机专兵揽权,扩充实力,中央政府逐渐失去了对地方州牧的控制,“汉之殄灭,祸源乎此”。

——-朱华《西汉至隋刺史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结合汉朝刺史制度发展的史实,对材料二的观点作出解释。

17. 《新青年》自1915年9月创刊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新青年》刊发了大量译文,译文类别及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结合所学知识,对“译文类别及变化情况”作出解释。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共两党早期党章中“基层党组织建设”比较

  项目共产党国民党
基层组织 层级二大:”各农村各工厂各铁路各矿 山各兵营各学校等机关,及附近, 凡有党员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 组,每组公推一人为组长,隶属地 方支部”。一大:“区分部党员大会-区分部 执行委员会-区分部为本党基本 组织。(注:区分部作为基层组 织设置在乡镇区域,区分部书记 类似于副乡长、乡长的级别)
基层组织 的职责和 作用五大( 1927年)“支部是党与群 众直接发生关系的组织”。积极在各该工厂等之内活动,领导群众之 日常斗争;实行党的口号与决议于 群众中;吸收新的党员;服从地方 党部从事组织与宣传的工作;积极 参加地方政治经济的斗争;尽可能 讨论党的重要问题。一大:“为党员间或党员与本党主 要机关间之联络。执行党之决 议;征求党员;帮助区执行委员 会进行党务;分配本党宣传品; 收集党捐,分售本党印花、本党 纪念相片、本党表记等;选派出 席区大会、县大会之代表,及初 选省大会、全国大会之代表;执 行上级机关之命令。
基层组织 的活动频 次三大:“各小组每星期至少须开会 一次”;四大( 1925年)“各支部 每星期至少须开会一次由支部书 记召集之 至支部全体会议,至 少须每月举行一次了。”一大:“区分部党员大会至少两星 期开会一次。”

——-李忠杰《国共两党早期党章比较》

结合所学知识,以“国共两党早期基层党组织建设比较”为题,写出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到底要不要殖民,法国议会中形成了支持殖民与反对殖民的两个针锋相对的派别,他们在1885年针对殖民问题,就各自的立场和观点展开了一次全方位的辩论,殖民派代表费里为殖民政策辩护道:“先生们,事实上,高级种族对低级种族具有某种权利。……我再重复一遍:高级种族对低级种族拥有一种权利,这是因为他们对低级种族负有一种义务——文明开化的义务。而今,我认为欧洲国家应该去履行这项属于文明的高级义务。”最终,殖民派取得了胜利,法国向着殖民扩张的道路大步迈进。

——-刘梦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殖民转向——从1885年关于殖民问题的议会辩论谈起》

材料二  

(1)除了材料一中的观点之外,你认为殖民派还会从哪些方面论证殖民扩张的必要性。

(2)如果你是反殖民派代表,试对费里的观点进行驳斥。

(3)在材料二图中,用斜线“///////”标识出法国殖民地的主要区域。

2020级高三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汉字“家”的字义,商代卜辞首先为“氏族宗庙”,也有“氏族(宗族)”之义:西周金文中均为“氏族(宗族)”;春秋时代主要为“氏族(宗族)”,也有“宗庙”之义;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出现“个体家庭”之义。这一演变过程表明(   )

A. 宗族宗法观念加强 B. 个体农业经济产生

C. 社会组织形式变化 D. 血缘关系纽带松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家”的字义在春秋末期以前,基本是以“宗族”为核心,但到了春秋以后,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被破坏,“宗族”对字义的影响力在慢慢弱化,而“个体家庭”的影响力在慢慢强化,所以字义的变化表明了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宗族宗法观念在春秋以后,影响力越来越小,排除A项;“个体农业经济产生”是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这种变化的本质,排除B项;从商到西周,血缘关系纽带在强化而不是松弛,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 从公元前120年至公元前111年,西汉政府陆续组织内地人口数十万人迁往河西走廊定居。其首要目的是(   )

A. 发展农业生产 B. 巩固西北边防 C. 拓展丝路商道 D. 促进民族交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胜利,在河西走廊地区设置了河西四郡,为了巩固西北边防,政府组织内地人口的向这里迁移,B项正确;A项是产生的结果,不是目的,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D项不是政府组织人口迁移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3. 如图为某一朝代某时期中央所辖军队(人数)部署图。判断该朝代是(   )

A. 东汉 B. 唐朝 C. 北宋 D. 元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某一朝代某时期中央所辖军队(人数)部署图。”可见中央所辖军队人数较多,结合所学可知,北宋为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将地方的精兵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C项正确;该朝代并非东汉,排除A项;该朝代并非唐朝,且唐朝地方设节度使,易形成割据势力,排除B项;该朝代并非元朝,排除D项。故选C项。

4. 在明中后期的文学作品中,以商人为主体的市民生活,他们发家致富的事迹,成为描述的对象;文人们塑造了许多有情有义、勤俭创业、慷慨好施、诚信不欺的商人形象。这表明(   )

A. 经济发展促进价值取向转变 B. 文学艺术主动迎合市场需求

C. 社会流动因商业发展而加速 D. 儒商文化传统受到广泛认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中后期的文学作品中,以商人为主体的市民生活,他们发家致富的事迹,成为描述的对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也多了起来,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主动迎合,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流动,排除C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5.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丝类出口由丝织品为主变成生丝为主,1860—1911年间,丝绸仅占丝类出口的17.5%,远低于鸦片战争前的63%。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低税率致使贸易陷入被动 B. 世界市场被西方列强主导

C. 民族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D. 全球市场和产业分工改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丝类出口由丝织品为主变成生丝为主,1860—1911年间,丝绸仅占丝类出口的17.5%,远低于鸦片战争前的63%。”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且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大量引进西方机器工业,使得日本的丝绸生产力突飞猛进,成为中国丝绸在国际市场上有力的竞争对手,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通过马关条约,很多日本企业可以在中国设厂(主要是缫丝、纺织),中国蚕农逐渐成为日本企业的生丝供应商,中国自己的丝绸业就逐渐没落了,使得丝绸占丝类出口的比重日益下降,可见出现材料所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市场和产业分工改变,D项正确;出现材料状况的主要原因并非是低税率致使贸易陷入被动,排除A项;鸦片战争前后,世界市场也是被西方列强主导,排除B项;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始终不独立,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6. 如图为1912年9月29日《民权画报》漫画《去年、今日》:画中主人公黎元洪从“去年”被革命党人逼迫就任军政府都督的旧军官摇身一变为“今日”的民国临时政府副总统。漫画表达的主题是(   )

A. 称颂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B. 揭示民国共和政体的脆弱

C. 表达对革命领导权的关注 D. 告诫袁世凯切勿复辟帝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画中主人公黎元洪从‘去年’被革命党人逼迫就任军政府都督旧军官摇身一变为‘今日’的民国临时政府副总统。”可见黎元洪轻易的从从封建主义旧官僚转变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者,从一个表面的革命者内化为一个民主共和的拥护者,可见民国共和政体的脆弱,B项正确;漫画想表达的主题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并非称颂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排除A项;黎元洪身份的转变并非是对革命领导权的关注,排除C项;漫画表达的主题并非是告诫袁世凯切勿复辟帝制,且袁世凯后来还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排除D项。故选B项。

7.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一、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二、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三、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其时,中国革命的任务是(   )

A. “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 B. “对日寇最后一战”

C. “准备自卫战争” D.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在“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军事思想的指导下,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故可知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D项正确;1941—1942年,日寇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根据地进行反复的“扫荡”,企图用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彻底摧毁抗日力量;对游击区以逐步分割的办法进行“蚕食”;在敌占区则以“清乡”为主,加强殖民统治。日寇疯狂的“扫荡”、“蚕食”和“清乡”,使我敌后抗日根据地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所述是解放战争,并非抗日战争,排除B项;当时解放战争已经爆发,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并非“准备自卫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

8. 如表是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部分措施。新中国这些举措旨在(   )

1949年10月,中国海关总署成立。随后公布新的海关税则,并由国家管制对外贸易,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1950年1月至9月,北京、天津和上海的军管会先后宣告收回或征用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在当地的兵营。1950年7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布:外轮一般不准在中国内河航行,只有在特定条件下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悬挂中国国旗,严格遵守中国的法令和规定方可驶入。

A. 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理念 B. 贯彻“一边倒”外交方针

C. 稳定秩序以巩固人民政权 D. 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由国家管制对外贸易,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1950年1月至9月,北京、天津和上海的军管会先后宣告收回或征用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在当地的兵营。”“外轮一般不准在中国内河航行,只有在特定条件下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悬挂中国国旗,严格遵守中国的法令和规定方可驶入。”可见新中国这些举措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D项正确;这些举措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的独立,与独立自主的外交理念无关,排除A项;“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这些举措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的独立,与稳定秩序、巩固人民政权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 《人民日报》新年社论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以下社论语句出现在1989~1998年的是(   )

A. “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

B. “复兴之梦在我们的奋斗中前所未有的切近”

C. “好不容易现稳下来,我们必须十分珍惜这个局面”

D. “20多年的改革实践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了很好的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是1998年的,A项正确;“复兴之梦在我们的奋斗中前所未有的切近”是2013年的,排除B项;“好不容易现在稳下来,我们必须十分珍惜这个局面”是1980年的,排除C项;“20多年的改革实践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了很好的基础”是2001年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认为,掌管洪水的神是带来灾难的恶毒的神;古埃及人认为洪水之神是会带给每个人快乐的善良的神;古代印度人认为,水是万物的起源,是包含大神在内的一切的母体。古人对水的信念源自于(   )

A. 生产方式 B. 文化传统 C. 宗教信仰 D. 文明交融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由于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存在差异,导致他们对于水的认知不同,如洪水会给苏美尔地区带来破坏,因此他们认为掌管洪水的神是带来灾难的恶毒的神,而古埃及人会在洪水退去后利用肥沃的土壤进行农业活动而获得丰收,因此他们认为洪水之神是带来快乐和善良的神。所以古人对于水的信念是受到他们生产方式的影响,A项正确;古人对于水的信念主要是源于生产方式,BCD项都不符合这一主旨,排除。故选A项。

11. 新航路开辟之前,印度洋是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商业贸易通道,主要商品是(   )

A. 咖啡、茶叶 B. 瓷器、香料 C. 烟草、丝绸 D. 白银、玉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之前,印度洋是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商业贸易通道”及所学可知,其主要商品是中国的瓷器和亚洲的香料,B项正确;咖啡是随着非洲奴隶贸易开始传遍世界的,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将美洲的烟草运往各地销售,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排除D项。故选B项。

12. 如图为某一时期列强在印度所占殖民地形势图。该时期是(   )

A. 17世纪末 B. 18世纪中期 C. 19世纪中期 D. 19世纪末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列强在印度所占殖民地形势图”可知,此时外国在印度的殖民地以欧洲国家葡萄牙、荷兰为主体,说明反映的是17世纪末列强在印度所占殖民地的历史信息,A项正确;18世纪中期,外国在印度的殖民地以欧洲国家英法为主,排除B项;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度已经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排除D项。故选A项。

13. 美国《独立宣言》第二段段首的初稿和修改后的成稿有所不同(如图所示)。这一修改意在(   )

初稿:“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神圣而不可否认的:人人生而平等独立,从这一平等的出身,他们就得到了与生俱来而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的保全、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成稿:“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从他们的造物主那里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A. 高举民族独立大旗 B. 彰显民主平等原则

C. 倡导建立共和政体 D. 强调人的自然权利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从这一平等的出身,他们就得到了与生俱来而不可转让的权利”到“人人生而平等,他们从他们的造物主那里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的改动,强调了《独立宣言》对人的自然权利的尊重,D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民族独立,排除A项;材料也不是彰显民主平等原则,排除B项;共和政体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4. 1934~1935年,欧洲外交舞台非常活跃(如下表所示)。以下外交活动(   )

1934年8月土耳其、希腊、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签署《巴尔干公约》,相约在受到进攻时相互援助
1934年9月由法国倡议,国联成员国联合发电邀请苏联加入了国联
1935年4月英国、法国、意大利建立联合阵线,相约一致行动
1935年5月法国和苏联签订《法苏互助条约》,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苏捷互助条约》

A. 强化了巴黎和会勾画的安全格局 B. 暂时缓和了欧洲国家的紧张关系

C. 表明大规模战争的危险日益迫近 D. 反映出苏联的国际环境显著改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此时欧洲很多国家都在通过订立和约或者联合阵线的方式构建联合体。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这种国与国之间的结盟明显是为了战争做战备,说明大规模战争的危险日益迫近,C项正确;巴黎和会后并没有构建起稳定的安全格局,1934~1935年,欧洲外交舞台的活跃也表明这一格局濒临瓦解,排除A项;这些外交活动加剧了欧洲国家的紧张关系,排除B项;这些外交活动并不能说明苏联的国际环境显著改善,排除D项。故选C项。

15. 1959年7~9月,根据美苏签订的协议,美国在苏联莫斯科举办国家博览会。美国为此制订了周密计划,强调“各种商品和观念的自由流动是美国文化和经济成就的源泉”,用事实展示“美国是一个进步的和充满活力的、自由的、极富创造力的、爱好和平的、睦邻友好的国家”。此举意在(   )

A. 在苏东地区开拓商品市场 B. 缓和冷战带来的紧张关系

C. 经济领域挑起对立对抗 D. 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美国在苏联莫斯科举办国家博览会”“各种商品和观念的自由流动是美国文化和经济成就的源泉”“美国是一个进步的和充满活力的、自由的、极富创造力的、爱好和平的、睦邻友好的国家”可见美国的做法是冷战的策略之一,要力图扩大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D项正确;美国此举并非要在苏东地区开拓商品市场,排除A项;材料所述是冷战的表现,并非要缓和冷战带来的紧张关系,排除B项;此举的目的并非是在经济领域挑起对立对抗,而是扩大西方文化的影响力,加强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没有对诸侯国的监察制度,惠帝、文帝时,对中央直辖的郡由丞相直接派员“分刺州,不常置”。汉武帝时将全国分成13个监察区域,每个区域各派刺史1员,监察郡级官员(郡守、国相),并有权监督诸侯王,正式创立了刺史制度。刺史巡行监察,无固定治所。汉元帝之后,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和佐吏掾属。西汉末年,新莽政权以州牧取代刺史,赋予州牧统兵作战之权,并参与地方政务,州牧开始向地方官转变。

东汉初年,尽管光武帝复置刺史,但刺史已经变成固定的地方官,行政权也进一步扩大。东汉末年,再改刺史为州牧,以便集中所辖州内各郡军事、民力和财力镇压起义,州牧正式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州牧(个别仍称刺史)乘机专兵揽权,扩充实力,中央政府逐渐失去了对地方州牧的控制,“汉之殄灭,祸源乎此”。

——-朱华《西汉至隋刺史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结合汉朝刺史制度发展的史实,对材料二的观点作出解释。

【答案】钱穆提出评价制度优劣要依据其在当时的影响,全面认识其积极和消极作用。汉朝刺史制度的发展演变体现了这一观点。

汉初,由于缺乏完备的监察制度,出现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员和诸侯国的监察,加强了中央集权,对西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但西汉末年以后,刺史权力扩大到行政、军事,一方面有助于镇压起义,维护统治,又形成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东汉末年,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州牧(刺史)逐渐演变成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导致了东汉政权的瓦解和魏晋分裂局面的形成。

钱穆先生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评价刺史制度的方法。汉朝刺史制度的发展说明,刺史制度完备的刺史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但监察权失去制约(刺史制度的异化)导致中央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解析】

【详解】本题设问是“对材料二中钱穆的观点加以阐释”,第一步要归纳出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通过阅读材料可知,他认为任何制度都有利弊,对利弊的阐释要注意当时的实际影响。第二步结合材料一中所涉及的汉朝刺史制度的发展史进行阐释。尤其关于汉朝的刺史制度的阐述要结合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汉朝有西汉和东汉之分,西汉时期,刺史主要属于监察部门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对于巩固大一统有积极意义;东汉时期,刺史的职能不断增加,权利越来越大,发展到后来,刺史拥有行政权和军权,一方面有助于镇压起义,维护统治,又形成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17. 《新青年》自1915年9月创刊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新青年》刊发了大量译文,译文类别及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结合所学知识,对“译文类别及变化情况”作出解释。

【答案】《新青年》译文类别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前后期最显著的变化是文艺类占比显著下降,而政治类所占比重从最初的不足20%上升至80%以上。

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倡导文学革命,因而《新青年》译文包括文艺、历史、科学、社会等各个类别,文艺类占有较大比重。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人民认清了帝国主义的罪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的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这一切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的转变。他们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国民革命运动,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青年》的译文转向政治类、社会类为主,正是这一转变的反映。

总之,《新青年》译文适应了不同时期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需要,其类别变化反映了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解析】

【详解】题目要求对“译文类别及变化情况”作出解释,需要结合材料信息,总结《新青年》译文类别,分析不同类型译文的比重变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根据材料信息,《新青年》译文类别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前后期最显著的变化是文艺类占比显著下降,而政治类所占比重从最初的不足20%上升至80%以上。根据材料信息“《新青年》自1915年9月创刊至1926年7月终刊”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国内形势、国际形势分析,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倡导文学革命,因而《新青年》译文包括文艺、历史、科学、社会等各个类别,文艺类占有较大比重。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人民认清了帝国主义的罪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的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这一切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的转变。他们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国民革命运动,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青年》的译文转向政治类、社会类为主,正是这一转变的反映。最后进行总结,总之,《新青年》译文适应了不同时期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需要,其类别变化反映了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共两党早期党章中“基层党组织建设”比较

  项目共产党国民党
基层组织 层级二大:”各农村各工厂各铁路各矿 山各兵营各学校等机关,及附近, 凡有党员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 组,每组公推一人为组长,隶属地 方支部”。一大:“区分部党员大会-区分部 执行委员会-区分部为本党基本 组织。(注:区分部作为基层组 织设置在乡镇区域,区分部书记 类似于副乡长、乡长的级别)
基层组织 的职责和 作用五大( 1927年)“支部是党与群 众直接发生关系的组织”。积极在各该工厂等之内活动,领导群众之 日常斗争;实行党的口号与决议于 群众中;吸收新的党员;服从地方 党部从事组织与宣传的工作;积极 参加地方政治经济的斗争;尽可能 讨论党的重要问题。一大:“为党员间或党员与本党主 要机关间之联络。执行党之决 议;征求党员;帮助区执行委员 会进行党务;分配本党宣传品; 收集党捐,分售本党印花、本党 纪念相片、本党表记等;选派出 席区大会、县大会之代表,及初 选省大会、全国大会之代表;执 行上级机关之命令。
基层组织 的活动频 次三大:“各小组每星期至少须开会 一次”;四大( 1925年)“各支部 每星期至少须开会一次由支部书 记召集之 至支部全体会议,至 少须每月举行一次了。”一大:“区分部党员大会至少两星 期开会一次。”

——-李忠杰《国共两党早期党章比较》

结合所学知识,以“国共两党早期基层党组织建设比较”题,写出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世纪20年代,是国共两党初创时期,两党都面临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都十分重视基层组织建设。但两党在基层组织的层级、职责和作用以及活动频次上明显不同。

中共基层组织更加严密,党的基层组织——支部能够到普通群众中去,将所有队员组织起来;通过支部领导群众斗争,开展组织、宣传工作,参与党的建设;基层组织的活动频次很高。而国民党的基层组织在乡镇一级,很难接近群众;其职能多是执行上级命令,配合上级组织开展工作等事务;活动频次明显要低。这些不同表明,中共更加深入群众,领导群众开展有效的工作,有利于扩大党的影响、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国民党脱离群众,群众工作不力,党的群众基础差,战斗力、凝聚力低。

国共两党党章在基层组织方面的诸多不同,本质上是由其阶级属性决定的。在民主革命的实践中,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革命的坚强核心;国民党蜕变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日益走向反动,成为革命的敌人。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内容可知,共产党与国民党都有基层组织层级,两党的基层组织都有其职责,并发挥了作用,可知世纪20年代,是国共两党初创时期,两党都面临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都十分重视基层组织建设。根据材料共产党方面“各农村各工厂各铁路各矿 山各兵营各学校等机关及附近,凡有党员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组”,国民党方面“区分部作为基层组织设置在乡镇区域”,可知两党在基层组织的层级设置方面明显不同,根据材料共产党方面“支部是党与群众直接发生关系的组织,积极参加地方政治经济的斗争”,国民党方面“为党员间或党员与本党主要机关间之联络,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可知两党在基层组织的职责和作用方面明显不同。根据材料共产党方面“各支部每星期至少须开会一次,由支部书记召集之至支部全体会议,至少须每月举行一次了。”国民党方面“区分部党员大会至少两星期开会一次。”可知两党在基层组织的活动频次上明显不同。

根据材料“凡有党员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组,每组公推一人为组长,隶属地方支部”,可知中共基层组织更加严密,党的基层组织——支部能够到普通群众中去,将所有队员组织起来。根据材料“积极在各该工厂等之内活动,领导群众之日常斗争;实行党的口号与决议于群众中;吸收新的党员;服从地方党部从事组织与宣传的工作;积极参加地方政治经济的斗争;尽可能讨论党的重要问题。”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通过支部领导群众斗争,开展组织、宣传工作,参与党的建设。根据材料“各支部每星期至少须开会一次,由支部书记召集之至支部全体会议,至少须每月举行一次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活动频次很高。根据材料“区分部作为基层组织设置在乡镇区域”,可知国民党的基层组织在乡镇一级,很难接近群众。根据材料“执行党之决议,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可知国民党的基层组织其职能多是执行上级命令,配合上级组织开展工作等事务。根据材料“区分部党员大会至少两星期开会一次。”可知国民党的基层组织活动频次明显要低。上述不同表明,中共更加深入群众,领导群众开展有效的工作,有利于扩大党的影响、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国民党脱离群众,群众工作不力,党的群众基础差,战斗力、凝聚力低。

国共两党党章在基层组织方面的诸多不同,本质上是由其阶级属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十分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强调基层组织是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所有版本的党章都对党的基层组织作了专门的规定,从七大开始,还设立了专章。在民主革命的实践中,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革命的坚强核心;国民党蜕变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日益走向反动,成为革命的敌人。国民党当年失败的很多原因,其实都与它的基层组织的松散、软弱联系在一起。国民党的阶级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也不愿意贴近最底层的广大人民群众;由此便只能以专制独裁的体制和方式凌驾于人民之上;由于缺乏基层组织的管理、教育和监督,便很容易导致自身成员的腐败;所有这些,也就决定了最终的人心向背。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到底要不要殖民,法国议会中形成了支持殖民与反对殖民的两个针锋相对的派别,他们在1885年针对殖民问题,就各自的立场和观点展开了一次全方位的辩论,殖民派代表费里为殖民政策辩护道:“先生们,事实上,高级种族对低级种族具有某种权利。……我再重复一遍:高级种族对低级种族拥有一种权利,这是因为他们对低级种族负有一种义务——文明开化的义务。而今,我认为欧洲国家应该去履行这项属于文明的高级义务。”最终,殖民派取得了胜利,法国向着殖民扩张的道路大步迈进。

——-刘梦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殖民转向——从1885年关于殖民问题的议会辩论谈起》

材料二  

(1)除了材料一中的观点之外,你认为殖民派还会从哪些方面论证殖民扩张的必要性。

(2)如果你是反殖民派代表,试对费里的观点进行驳斥。

(3)在材料二图中,用斜线“///////”标识出法国殖民地的主要区域。

【答案】(1)必要性:从工业革命后法国需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角度;从柏林会议协议有利于开辟非洲殖民地的角度;从各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的角度;从世界交通贸易路线日益便捷的角度;从狭隘民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泛滥)的角度;从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需要提振国威的角度等。(任意3项)    

(2)反驳:从世界文明多元化,文明平等,种族平等的角度;从近代法国倡导人权、自由、平等价值理念的角度;从殖民主义的罪恶的角度。(任意两点)    

(3)标识:用图例中符号在地图中标识非洲西北部(法占西非)中南半岛、马达加斯加岛等中两处即可得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必要性: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急需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是列强进行全球性扩张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法国需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角度。第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列强的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为它们征服世界提供了物质条件。柏林会议协议有利于开辟非洲殖民地,各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列强的全球扩张,目的是为了掠夺,性质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第三、由于狭隘民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泛滥),资本主义各国在扩张程度和方式上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各自竭尽全力去进行侵略扩张。资本主义制度,与奴隶制度、封建制度一样,本质上也是剥削的制度。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贸易之路,西方寻找新航路的费用直接导致本国国民“钱荒”,随着世界交通贸易路线日益便捷,殖民扩张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黑奴贸易)、香料、白银等资源贸易,使得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得以转移,西方宗教迫害事件频发,宗教法庭不断地使用“私权”导致其他宗教派别(新教、路德宗教)寻找新的家园来逃避,殖民扩张才能够使得宗教教义深入人心或势力范围的延伸性。西方的奴隶制度与农奴制度的现状没有改变,殖民扩张的使用成本较低(人力、时间、物力、财力),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需要提振国威,使得本国大量人口移民殖民地,节约了本国土地开发的成本,为西方世界现代化积累了资源。

【小问2详解】

反驳: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文明具有多元化性,文明平等,种族平等,殖民扩张具有侵略性,殖民主义是罪恶的,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破坏了这些国家的主权,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贫困落后。殖民扩张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激化了殖民国家之间、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威胁世界和平。一个国家的外交与其内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剥削阶级国家对内为维护其阶级统治,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进行严厉压迫和剥削;对外则为拓展其阶级统治利益,对其他国家的无产者乃至所有人民群众进行野蛮的民族压迫和掠夺。近代法国倡导人权、自由、平等价值理念,因此,无产阶级政党要领导要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获得彻底解放,必须既要反对剥削阶级在国内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又要反对剥削阶级对外的民族压泊和掠夺。

【小问3详解】

标识:根据材料二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兰西第一殖民帝国(16~18世纪)的范围,主要在北美和印度的东南部;法兰西第二殖民帝国(18~20世纪)的范围,主要在非洲的北部和西部。所以用图例中符号在地图中标识非洲西北部(法占西非)中南半岛、马达加斯加岛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无忧学习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5uxx.com/24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5uxx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0543650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yzk031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