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试题 10.1《兰亭集序》同步练习

10.1《兰亭集序》同步练习

10.1《兰亭集序》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

10.1《兰亭集序》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以放眼纵观,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实在很愉快啊。

B.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清澈而浪花四溅的急流,像带子一样在左右流淌。

C.所之既倦。——对(自己)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

D.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喜欢倾吐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和朋友畅谈。

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景美,是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也是乐。

B.“不知老之将至”,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为“痛”的感觉。

C.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遗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发作者的感慨。

D.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作者通过这个递进关系的句子,把本段与前两段连成一个整体,使全文意脉相连。

3.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段从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等方面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

B.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从中引出了对生死的联想,肯定了庄子对于生死的看法。

C.“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D.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而变化,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4.对《兰亭集序》分析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王羲之的旷世之作,不仅文辞优美,而且在书法史上也获得盛誉,又称“兰亭序”。

B.文章表现了对大自然优美景象的赞美,同时又流露出对人生“修短随化”的无限感慨。

C.本文先记叙了这次集会的时间、地点、缘起、盛况和个人感受,由景生情,缘情入理,景、情、理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D.本文语言华美典雅,叙议结合,使人读后如含醴酪,回味无穷。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买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文本二】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徒导之从子也      从子:侄子

B.固求市之            固:坚决

C.使人耽之若是        耽:耽误

D.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B.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C.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D.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受人器重。他为人刚正,书法卓绝,深受家中长辈和名士阮裕的看重。

B.王羲之为人淡泊。他不喜欢京城的生活,初次到浙江,就有在此终老一生的想法。

C.王羲之性情率真。他遇到好鹅,不惜主动用书法作品求取,得到后乐不可支。

D.王羲之书法名盛。他用自己的书法帮助老妇人卖六角竹扇,人们争相购买。

8.把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2)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困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已矣乎!寓形字内复几时?昌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节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古今文士爱念光景,未尝不感叹于死生之际。故或登高临水,悲陵谷之不长;花晨月夕。嗟露电之易逝。虽当快心适志之时,常若有一段隐忧埋伏胸中,世间功名富贵,举不足以消其牢骚不平之气。于是卑者纵情曲蘖,极意声伎;高者或托为文章声歌,以求不朽,或究心仙佛与夫飞升坐化之术。其事不同,其贪生畏死之心一也。独庸夫俗子,耽心势利,不信眼前有死。而一种腐儒,为道理所锢,亦云:“死即死耳,何畏之有!”此其人皆庸下之极,无足言者。夫蒙庄达士寄喻于藏山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死如不可畏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兰亭记》)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蒙庄达士/寄喻于藏山/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死如不可畏/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

B.夫蒙庄达士寄喻/于藏山/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死如不可畏/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

C.夫蒙庄达士/寄喻于藏山/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死如不可畏/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

D.夫蒙庄达士寄喻/于藏山/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死如不可畏/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契”为古代符信的一种,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B.“斯文”在文中指这篇文章;现在如用作名词指文化或文人,如用作形容词则指文雅。

C.“帝乡不可期”的“期”指期求,与《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期”不同。

D.“势利”在文中形容看地位、财产分别对待人的表现,常含贬义,如势利眼、势利小人等。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收束前面的遐思,把视线转向现实,回扣到兰亭集会和兰亭诗集上来,并进一步放眼未来,希望后人也能感受到自己的情怀。

B.乙文行文至将终,作者终于把属于自己的那个“孤”字点了出来,独自亲近自然,独自躬耕陇亩,独自畅抒胸怀,独自赋诗属文,这就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生。

C.丙文说古今文士均“贪生畏死”,只有“庸夫俗子”和“腐儒”例外,前者“耽心势利”,所以“不信眼前有死”:后者“为道理所锢”,硬装出不怕死的样子。

D.三篇选文均为文士面对死生而阐发的感叹,从中可见卑下之人逃避现实纵情声色,高雅之人不敢直面而求不朽之道,相比较而言,作者更赞同后一种选择。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2)故或登高临水,悲陵谷之不长;花晨月夕,嗟露电之易逝。

13.面对有限的人生,三篇选文体现了不同的思考,你更认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取诸怀抱                  取诸:   从……取得

B.趣舍万殊                    趣:     趋向,取向

C.感慨系之                    系:     附着

D.终期于尽                    期:     期限

15.下面句子中虚词“之”,意义和用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        助词,主谓之间,取独,不译。

B.所之既倦:          动词,往,到达。

C.喻之于怀:          代词,它,代文章。

D.以之兴怀:          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16.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以上两段文字,王羲之着眼于“死生”二字行文,表达了他的生死观。

B.选文第一段中所说的“静”指的是“悟言一室之内”,“躁”指的是“放浪形骸之外”。

C.作者在选文中否定了在当时士大夫中很有地位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有积极的意义。

D.选文结尾一句意在告诫后世读者“死生亦大矣”,要关爱生命,享受生命。

17.给下列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18.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9.下列句子加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感慨系之矣 (系:附着)

B.虽趣舍万殊 (趣:趋向,取向)

C.终期于尽  (期:期望)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繁盛)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用“癸丑”来纪年,指永和九年。

B.禊事,禊,一种祭礼。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七月七日人们到水边洗濯,戏游,以祈福消灾。

C.流觞,古人于弯曲的水渠旁集会时,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

D.不知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论语》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二段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B.选文第三、四段笔锋一转,变为议论、抒情,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C.作者在文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他肯定老庄“齐生死”的观点,在生命观上与老庄的道家思想完全一致。

D.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2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选》由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组织当时文人集体编选,选录从周秦以迄齐梁130多位作家的作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影响深远。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和文采兼善,后世流传甚广,萧统却弃而不选,后世学者为此众说纷纭。

自班固《汉书》宣扬“汉承尧运”以来,正统论成为史学家们聚讼不已的大问题。西周宗法社会所形成的以洛阳为中心的天下意识,是北方文化的重要内涵,并构成地域与政权合法性登合的现实意义。南北对峙,南北孰为正统的争论从未中断,而彰显正统的重要方式,就是尊崇儒学——在思想文化上标榜己方为正统。对于偏安江左的梁朝士人来说,他们不得不面临与消解传统北方文化中心与僻处江南之间的地理错位,要化解这种尴尬,就要争求思想文化之正统,《文选》及梁武帝时期多项学术文化工程的集中推进,即为此。

《文选》“序”类一共入选9篇序文,其中就有颜延之和王融同题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二者都为帝王组织下的文人集会所作,决定了文章是为歌功颂德、美颂盛世而作。从集会地点来看,颜王二序所涉地点从字面上分别为“乐游苑”“芳林园”,实际都在南朝都城建康,但是作者无一例外地都只字不提“建康”“金陵”。在创作心理上,作者均是将当时的都城建康比附为长安、洛阳,这正体现了一种“北方文化中心”意识,充满对皇权的美颂。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涉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是非常具体的江南地名,没有任何政治蕴含和历史想象。《兰亭集序》的内容,前半部分描绘士人欢聚场景,后半部分由欢乐现实转向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并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正是士人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思索和追寻。因此,无论是从创作背景、序文内容还是地名所体现的价值指向来看,《兰亭集序》都不符合帝王期待的儒家诗教价值标准;而内容旨在美颂、形式典雅华美的颜、王二序,正契合了喜游宴赋诗、招揽文士和组织文学活动的梁武帝父子在政治、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多重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选》之外,萧统还编了八卷本《陶渊明集》,一方面固然有对陶渊明文学成就重新发现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是比较重要的是,萧统从陶集中读到了人格的魅力与道德的光辉,认为陶诗在当时社会“有助于风教”——符合他重视的文学教化原则。那么,蕴含着浓烈个人情感的《兰亭集序》,则与此格格不入。

梁武帝在位四十余年,以华夏文化正统自居的梁朝,有统一天下的宏志,甚至一度还取得了南北对峙的战略优势。萧统既是太子,又是《文选》编纂这个大型文化工程的组织者。他以太子之尊亲自组织并参与《文选》编纂,正是顺应当时的政治文化需求,通过编选《文选》来强调梁朝为文化之邦,在文化上维护和彰显其正统地位,这是《文选》编选的深层政治文化背景。因此,与入选的另外两篇彰显王朝气象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相比较,更重抒发个体生命思考的《兰亭集序》被弃而不选,是情理之中的事。

(摘自宋雪玲《〈文选〉不录〈兰亭集序〉原因再探》)

材料二:

《文选》既然是文学总集,作品是否入选,还是需要回归文本自身,用文学的标准去衡量。深究起来,《兰亭序》落选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文选》是选本,主要选录各种文体的重要作品。《文选》收录序共9篇,其中有石崇的《思归引序》。石崇虽是一掷千金的官僚富豪,但其文学成就还是得到后人认可的。王羲之组织的兰亭雅集后于石崇的金谷送别57年,且《兰亭序》是模仿石崇《金谷诗序》而为。对比二序,思想和词句确有雷同。既然是仿作,文学价值大打折扣,故不录亦属正常。

王羲之文才达不到《文选》收录标准。王羲之的文学成就如何,唐前文献更令人信服。就现有史料来看,时人或南北朝时期论及王羲之同时代人的文学成就,对其只字未提。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作为南朝时期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关于王羲之同样未见片言只语。可能是其书名太盛,遮掩了文学光芒。

王羲之以书法名世,而书法并非“胜事”。《兰亭序》成名,是唐太宗的推崇和宋人推波助澜造成的。书法对六朝文人而言并非光宗耀祖之业。《世说新语》将能书善画的韦诞、顾恺之列入“巧艺”类中,《颜氏家训》将书法、绘画、卜筮等并列为“杂艺”,这些都显示出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和书法家地位不高。

萧统兄弟不认可王羲之的处世行为。萧绎在评论王述与王羲之结怨之事时认为,王羲之有错在先。古人事死如事生,王羲之书帖多有吊丧慰死之语,其“先墓”被毁,悲痛不已;而其却在王述居丧期间,大为不敬。并且右军半隐半仕,以退求进,沽名钓誉而已。不能绝对地说萧统也是如此看待王羲之,但在儒家道统承续上,萧统兄弟应是一致的

今天考论《兰亭序》入不入《文选》的问题,并不是否定《兰亭序》的文学影响和书法美学价值,而是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古人以为美的东西,未必符合今人的审美需求。世殊事异,环境在变,社会在变,生活不同,审美会存在差异性。

(摘自宋战利《〈昭明文选〉为何不录〈兰亭序〉》)

2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我国最早的文学总集,《昭明文选》选录了从周代到南朝齐代梁代130多位作家的作品,影响深远。

B.班固宣扬的以洛阳为中心的天下意识,是由西周宗法社会所形成的,具有地域和政权合法性叠合的现实意义。

C.颜延之和王融同题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将聚会地点长安洛阳比附为南朝都城建康,体现了北方文化中心意识。

D.石崇的《思归引序》入选,而王羲之的《兰亭序》落选;后者是前者的仿作,二者在思想和词句上确有雷同。

24.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武帝时期,太子萧统组织并参与编选《文选》,是为偏安江左的梁朝争求思想文化上的正统地位。

B.《兰亭集序》蕴含强烈个人情感,不符合儒家诗教价值标准;陶渊明重视文学教化原则,萧统编了八卷本的《陶渊明集》。

C.两篇《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内容旨在美颂,形式典雅华美,有利于在文化上维护和彰显梁朝的正统地位。

D.王羲之书名太盛,这可能遮掩了他文学上的光芒。萧统萧绎兄弟不认可他的处世行为,也不太认可《兰亭序》的文学价值。

25.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唐房玄龄撰修《晋书》时,太宗李世民亲为王羲之作传,推崇备至,“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B.颜之推教育后人,对于书法,“此艺不须过精。夫巧者劳而智者忧,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韦仲将遗戒,深有以也”。

C.王褒因工书,颇多辛苦笔砚之役,尝悔道:“假如吾不知书,可不至于今日耶!”

D.梁武帝《答陶弘景论书书二》:书法“此直一艺之精,非吾所谓胜事”。

26.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析了《文选》不录《兰亭集序》的原因,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7.如果编选“中华三千年文学经典”丛书,你认为《兰亭集序》有资格入选吗?请阐明你的理由。

四、语言表达

2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千百年间弦诵不绝的古典诗文,也仿佛一条长河,有着自己的上游。对于桐庐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了。

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的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她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便晕染成一幅幅画卷。元代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景色。六百多年前,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山峰峻奇,峡谷雄伟”,于是长住下来,用整整四年的时光,走遍富春江两岸的峰峦林壑,绘就了这幅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山水长卷。据说,八成画面都取材于桐庐境内的江山景色。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村舍茅亭之间的樵夫钓客的身影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王羲之擅长书法,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①      ,被人尊称为“②    ”。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二王”,“二圣”。《兰亭集序》 这幅传颂千古的书法名迹写于上巳节朋友雅集时。通篇遒美劲健,变幻万端,如有神助,在③    、④    、⑤    上都达到了行书艺术的高峰,章法上,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唯首尾偶显宽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颇具天然潇洒飘逸之美。结构上,极尽变化之能事,不求字体结构的平正、对称、均匀,强调欹侧、揖让、对比,或修长,或浑圆,突破了⑥     扁平方正的形貌。全篇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用笔画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有筋骨,有血肉,秉性、精神、风格各异:尺幅之内,众相必现;异字异构,匠心独运,韵味无穷,可谓极尽运笔使锋之妙。

30.请对下面这则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12月7日华师一校园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这一天学校举行了阳光义卖活动,数千名学生和家长从省内外赶来共赴这场爱意满满的文化盛宴。拍卖作品中最为抢手的当属“土特产”《学霸笔记》,而华师一的学霸们除了会做笔记,还能变魔术、说德语、写书法等。在一幅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中,《兰亭集序》长卷经过近十分钟的激烈拍,最后以三万元的高价成交,成为今年义卖的最高价作品,现场一片惊叹!

五、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    ):汉字的抑扬顿挫和无穷组合,造成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和______________。书法是汉字的艺术。离开汉字就没有中国书法,就不是中国书法。书圣王曦之的最伟大贡献,是完成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化、______________,中国书法的提高和普及之间、历史和未来之间架设了桥梁,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而有了晋代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也顺理成章、______________了。晋代、唐代、宋代,是中国书法的三个辉煌时代,颜真卿之所以能够成为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位伟大书法家,他的最伟大成就,就是在继承王羲之的基础上,超越了王羲之,从而开拓了中国书法前所未有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达到了骨力和______________的高度统一,完成了雄浑、宽博的新体楷书创作,树立了唐代楷书的典范。

3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博大精深  典范化  浑然天成  宛转

B.千姿百态  典范化  浑然天成  含蓄

C.千姿百态  规范化  应运而生  含蓄

D.博大精深  规范化  应运而生  宛转

3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B.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

C.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又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D.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

3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说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

B.即使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最高代表。

C.如果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D.即使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参考答案:

1.B

2.A

3.B

4.D

5.C    6.A    7.C    8.(1)王羲之曾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以申明他的志趣。

(2)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

(3)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

9.C    10.D    11.D    12.(1)人寄身于天地间能有多长时间?为什么不随心所欲,生与死都顺随自然?

(2)所以有的人登上高山面临江水,悲叹山陵深谷尚且不能长久:花开的早晨月圆的晚上,叹息人生像那朝露闪电一样容易消逝。    13.示例:认同丙文观点。丙文提出古今文士无论卑高均“贪生畏死”,所以“圣贤”“贵于闻道”。

理由:既不因自然规律无法逃避而“极意声伎”,也不因要面对苦痛而回避必死的现实,要敢于直面现实,珍视当下,积极进取。

14.D    15.C    16.D    17.C    18.(1)有的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的生活。

(2)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19.C    20.B    21.C    22.(1)虽然没有盛大的音乐演奏现场,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表达各自幽深内藏的情感。

(2)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等同是妄造的.

23.D    24.B    25.A    26.(1)材料一侧重从政治文化背景分析。认为梁朝偏安江左,要争求思想文化正统地位,而《兰亭集序》不符合其价值标准。

(2)材料二侧重以文学标准衡量。认为《兰亭集序》是仿石崇之作,王羲之文才达不到收录标准,且书法不被当时人看重,王羲之的处世行为也不被认可。    27.示例一:我认为有资格入选。《兰亭集序》书法文采兼善,后世流传很广。《文选》不录更多是基于政治文化需求考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兰亭序》的书法、文采、情趣、思想之美,正能凸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利于确立文化自信。

示例二:我认为没有资格入选。《兰亭集序》流传甚广,更多是基于其书法成就,王羲之文学才能并不被时人认可。而且是仿作,文学价值大打折扣。王羲之处世行为也有让人诟病之处。虽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但文学经典评选也有恒定不变的标准。

28.①原文使用了三个短句,节奏明快、有力,并和前文句式保持一致。改成长句后,就没有这个效果了。

②原文使用“参差隐现”很好地表现出樵夫、钓客的身影状态和那种当地特有的朦胧感觉,且这里的“参差隐现”是与“萧散淡泊的诗意”紧密相连的,删掉“参差隐现”后,就缺失了这层诗意。

29.     矫若惊龙     书圣     章法     结构     用笔     隶书

30.①12月7日华师一举行了阳光义卖活动;②卖品中《学霸笔记》最抢手;③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卖价最高

31.C    32.D    33.C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无忧学习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5uxx.com/134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5uxx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0543650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yzk031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