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撒播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选自《长征胜利万岁》)
材料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华民族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坚定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意志,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奏响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毛泽东同志在全国抗战开始后就明确提出:“我们主张全国人民总动员的完全的民族革命战争,或者叫作全面抗战。因为只有这种抗战,才是群众战争,才能达到保卫祖国的目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以弱胜强的雄浑史诗,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等各种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的宝贵援助和支持。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摘自习近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闪耀着人民军队独特的军事智慧光芒,标志着人民军队战争经验与战略战术在现代战场上走上了新的高峰。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争传奇。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善战与伟大精神,树立起了敢打必胜的典范。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抗美援朝战争,是决定新中国国际地位的关键一仗。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威,大长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志气。这一仗,不仅使新中国赢得了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也使美国领教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厉害。正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挂帅出征的彭德怀元帅所说:“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材料四:
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谈到,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字底蕴深厚,意涵丰厚,值得深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境界,“有我”与“无我”,可以用来品评诗词境界,也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
先秦儒家有关于“无我”的论述。《论语·子罕》中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法则天地,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这是儒家修身的目的。天地最大的德行是“无私”,正如《礼记·孔子闲居》所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不能只想着自己的一己私利,在修为上要“大其心”“志于道”。诗圣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就是典型的儒家“无我”思想。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大公无私、乐于奉献,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心中有民”。中国共产党人把自己完全融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中,把满腔激情完全投入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去,“我”已化在滚滚时代大潮之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既是“有我”的姿态,也是“无我”的境界。
(摘编自肖伟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共产党人最高人生境界》)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是红军长征始终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武器,也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
B.1935年10月,毛主席率军在吴起镇一带歼灭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宣告了蒋介石“围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C.四川马尔康县党坝乡藏族喇嘛桑吉在红军经过阿坝地区时受到影响参加红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随军长征。
D.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依靠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处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人间奇迹。
2.根据材料三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抗美援朝战争重要意义的一项是( )(3分)
A.决定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为新中国赢得了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
C.确立了党威、国威和军威 D.让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不敢再冒犯中国
3.下列事例中,不能体现材料四“无我”的一项是( )(3分)
A.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关东军战败后,许多日本遗孤被中国百姓收养。
B.黄文秀研究生毕业后毅然决然放弃大城市工作,回到家乡广西百色,为家乡的脱贫献出自己生命。
C.长津湖之战中,129个已经冻成冰雕的年轻志愿军保持着战斗的姿势,年轻的士兵与手中的武器冻在了一起,129杆枪都朝着同一个方向。
D.长征途中,红四团昼夜奔袭240里,在枪林弹雨中,22名突击队员踩着13跟铁链,飞夺泸定桥。
4.请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无我”的精神内涵。(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50年的弹片
曹应东
在一等功勋章的旁边,是一块保养得很好的国产老式手表,在手表的旁边是一枚呈现为不规则半月形的弹片。我正俯身注目凝视这枚弹片时,纪念馆的讲解员领着一大群人正往这边走了过来,她边走边用标准的普通话说道,声音里饱含着深情:这枚弹片是1950年朝鲜战场上美军炮弹爆炸后的残留物,它在我们这位荣获一等功的志愿军战士的颅脑内滞留了六十三年,直到去世火化时才从他的骨灰中找到这枚弹片……
父亲是营长的警卫员。营长姓谢,打起仗来有勇有谋,他所带的那个营素来有着“常胜营”的美誉。十一月份,朝鲜已经是滴水成冰的季节了,在急行军的途中,随处可见裸露的山岩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霜,偶尔也会遇上战火焚烧后的村庄,处处都是断壁残垣和冒着缕缕青烟的焦木。就在这一片荒凉中,父亲所在的那个营奉命开拔到清川江一带迂回待命。
谢营长习惯性地看了看手表,然后站在战壕里举起望远镜朝着远方看去。谢营长的身材不高,因此他采取了一种类似金鸡独立的动作来观察敌情。他右腿用脚尖点着地面,左腿抬起踩在坑沿上,这个高难度动作虽然增加了他的高度,有利于他极目远眺,却严重影响了他的灵活性。那颗炮弹带着呼啸声渡空袭来时,父亲和谢营长都听到了,听声辨位,只要立刻撒回到壕坑里自然就毫发无伤。可偏偏就出现了情况。大约是时间长了点,谢营长那条高高迈出的腿大约是有点麻木,一下收不回来了。说时迟,那时快,父亲大叫一声,营长!同时双腿蹬地猛地凌空跃起,在空中展开身体成为一个大字,往谢营长身上一扑。
父亲的身材高大魁梧,是出了名的大个子。父亲这一扑,顿时就像包饺子一样把谢营长整个人严严实实地包在了怀里,连一片衣角都没有露在外面。炮弹爆炸了,谢营长一点事都没有,连层油皮也没有伤到。
父亲成了一个血人。
一年后,父亲回到了老家,成了青山学校的一名老师。说是老师,那是往父亲的脸上贴金,实际上,父亲就是学校的校工,一名专门负责打铃的校工。
其实,父亲身上的弹片一共有二十七枚。经过好几次手术,取下了二十六枚弹片,还剩下一枚,经过多次会诊也无法取出来。因为,这一枚弹片深深地插在父亲的颅脑里,嵌在神经和血管的汇集处,以当时的技术和条件,谁都不敢保证手术能成功。
留在父亲颅脑里的那枚弹片无疑就是一颗定时炸弹,不过,它什么时候爆炸,谁都说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让父亲留在部队显然是不合适的。组织上原本是安排父亲在城里工作的,但父亲说,既然上不了战场,那就让我回家吧。就这样,父亲回到了家乡,来到了青山学校。
谢营长得知消息后,托人带了一块手表给父亲留作纪念,和手表一起带来的还有一句缭绕着硝烟气息的口信,大个子,保重身体,等着胜利的好消息。等父亲收到手表和口信时,谢营长已经带着部队杀到三八线以北三十公里以外了。
凝视着眼前这枚弹片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从未谋面的二十六枚。那二十六枚每一枚有多大?比眼前这枚大还是比这枚小?它们又分别在父亲身体的哪个部位?它们又是怎样啸叫着、飞旋着划破父亲的皮肤,切开肌肉,割断血管和撞碎骨骼?那一刻,父亲承受的又是怎样的痛苦?那之后的日子里。父亲又是经受着怎样的煎熬?
父亲回到家乡后,一直过着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的日子。在记忆中,他唯一的娱乐就是放学后和校长支起车马炮杀上两盘。
那是个夏天。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和往常一样边听收音机边下棋。父亲手执一枚棋子高高举起,正欲落下,突然说了一句,你听。校长闻言一愣,看到父亲执棋子的手停留在空中,面色忽惊忽喜。这时,收音机里传来了背景音乐,是雄壮有力的歌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父亲的脸色先是泛红,接着泛白,张着嘴随着歌声的节奏微微翕动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整个人仿佛都石化了一般。片刻后,那枚棋子从父亲的手里脱落下来,叭的一声砸在棋盘上,滴溜溜地打着转,掉到了地上。
校长流着泪对我说,孩子,我后来特意听了那条新闻的重播。我想知道那究竟是怎样的一条新闻,短短的几句话就让你的父亲如此惊喜,以致情绪过于激动造成脑部血管爆裂。哦,对了,那条新闻是说志愿军遗骸有望陆续回国了……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人群渐渐散去,纪念馆安静了下来。
我想告诉父亲,中韩两国已经连续七次交接了朝鲜战场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共计有716位烈士遗骸返回了阔别已久的故土,其中就有他当年用生命保护的谢营长的名字。
我静静地伫立着,眼睛盯着那枚1950年的弹片。弹片的旁边是勋章和手表,弹片、勋章和手表的旁边是我,我是我父亲的孩子,也是谢营长的孩子。
(节选自《安徽文学》2022年6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写谢营长采用类似金鸡独立的高难度动作来观察敌情,既表现其有勇有谋,也为下文炮弹袭来时一下收不回来腿作了铺垫。
B.“父亲成了一个血人”一句独立成段,不但写出了父亲受伤时的惨状,也突出了父亲的崇高精神,言简义丰,具有很强感染力。
C.校长特意听了令父亲脑部血管爆裂的新闻的重播是为了找出父亲的死因,“流着泪”也是因为听说志愿军遗骸有望回国而激动。
D.小说构思精巧,往往细微之处有匠心,如前面写到“谢营长习惯性地看了看手表”,后文就有谢营长把手表送给父亲留作纪念。
7.关于文中画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话是“我”凝视眼前这枚在父亲颅脑内滞留了六十三年的弹片时所产生的联想。
B.这段话刻画了“我”面对弹片时的内心活动,也为下文父亲脑部血管爆裂埋下伏笔。
C.这段话从侧面表现了父亲受伤时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和六十三年来所忍受的强烈煎熬。
D.这段话中连用6个问句进行猜测,隐含了“我”对自己不够了解、关心父亲的自责。
8.父亲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是怎样叙述父亲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
(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礼记·大学》)
(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惹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1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明明德 彰明
B.先齐其家 使……整齐有序
C.如恶恶臭 厌恶
D.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偏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B.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夫晋,何厌之有
C.食而不知其味 人而不仁,如礼何
D.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B.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C.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D.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13.下列有关文章内容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和“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知识技能。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
B.《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后与《论语》《中庸》《尚书》合为“四书”,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中的“天子”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庶人”原意是指众多的人,后来用以称谓“平民”。
D.“大学之道”的“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八目”以“修身”为根本。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4分)
(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从军行(唐)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②宫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15.下面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衣》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曰无衣?”然后分别以“同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达了士卒之间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意。
B.《无衣》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C.杨炯《从军行》首联表现了一个书生在边火燃烧时的爱国热忱。从景入手,即景生情,直抒“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志。
D.杨炯《从军行》诗中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16.面对外敌入侵,人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两首诗都表现了可贵的家国情怀,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明显不同,请请结合相关诗句作出分析。(6分)
(三)情景默写(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的高度自信和豪放洒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子》四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四章》中,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争电影巨制《长津湖》艺术地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津湖地区那场______的战役,有力地彰显了中国军人为国舍命的碧血丹心,生动诠释了国家意志和民族力量的强大。党中央一声令下,所有官兵______,从四面八方迅速归队集结;普通民众积极参军,全国人民全力支前,反映了党与人民______、生死相依的血肉联系,展现出面对侵略者______的民族力量。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最残酷惨烈的战斗之一,志愿军将士在严酷的战场环境中,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影片《长津湖》艺术地再现了这场战役的残酷悲壮:铁道列车被炸的惨烈,乱石阵上的隐忍,通信塔之战紧张激烈,新兴里战斗气壮山河,指导员梅生退伍了又重返战场,老兵雷公壮烈牺牲,杨根思抱起炸药包与敌同归于尽,片尾“冰雕连”令敌人亦为之动容……中国人民志愿军用不惧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英勇无畏、震撼天地的战斗精神,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壮歌。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崇高风范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长津湖》启示我们:一个敢于为祖国的光荣、安全和独立而奋起战斗的觉醒了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艰苦卓绝 奋不顾身 休戚与共 同心协力
B.坚苦卓绝 义无反顾 息息相关 同心协力
C.艰苦卓绝 义无反顾 休戚与共 万众一心
D.坚苦卓绝 奋不顾身 息息相关 万众一心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敢于为祖国的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觉醒了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B.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的安全、光荣和独立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C.一个敢于为祖国的安全、光荣和独立而奋起战斗的觉醒了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D.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的独立、安全和光荣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
中国空间站的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它的安全性和适居性让航天员很满意。
近些年,随着各国大力发展航天事业,空间碎片越来越多, ① 。对此,设计人员提出了“防、躲、堵、跑”四大方案,来解决它的安全问题。
空间站作为密闭的环境,航天员乘组最长要在里面工作生活半年,对舒适性的要求是很高的。为此,设计人员给空间站安装了WiFi。空间站中的很多装置都可以用手机来控制,这让航天员感觉和地面没有什么区别。
空间站在设计之初就建立了一个物资管理系统,每个物品上都有专属二维码,需要物品时,就扫码:一来知道物品放在哪里,以便航天员寻找; ② ,后面要送多少上来。
( )。空间站上产生的垃圾根据它的危害等级进行了分类,不同垃圾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例如厨余垃圾和粪便,需要添加防腐剂,以防变质、涨袋;纸巾、塑料袋等普通垃圾, ③ 它的体积,从而存放更多的垃圾。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空间站的垃圾处理,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B.人们也关注着空间站的垃圾处理
C.引起人们关注的,还有空间站的垃圾处理
D.空间站的垃圾处理,也被人们关注着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教育家罗家伦曾提出成为“强者”的三个基本条件:最野蛮的身体,最文明的头脑,不可征服的精神。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人生感悟出发,比较三个条件,谈谈哪一个条件是最重要的,并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D 3.A 4.①首先第1段总写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②然后第2—5段分别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等四个方面具体阐释抗战胜利的意义。③最后,总结抗战精神并呼吁以此激励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5.①不畏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②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③为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④和平年代的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激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是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主要论述的是长征胜利的意义。
A.侧重概括的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论据。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不敢再冒犯”错误。材料三第二段是说“使美国领教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厉害”,领教不等于“不敢再冒犯”。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材料四的“无我”指的是“是大公无私、乐于奉献”,是“把自己完全融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中,把满腔激情完全投入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去”(和平年代的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激情)。
A.“许多日本遗孤被中国百姓收养”体现的是人道主义精神,因此不能够体现材料四观点。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从第1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坚定了……”可知,材料二首先总写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从第2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第三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第四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第五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可知,然后分别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等四个方面具体阐释抗战胜利的意义。
从第六段“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可知,最后,总结抗战精神并呼吁以此激励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从材料三“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可知,“无我”的精神内涵包括不畏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为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从材料四“中国共产党人把自己完全融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中,把满腔激情完全投入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去”可知,“无我”的精神内涵包括和平年代的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激情。
C 7.B
8.①爱国爱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听到志愿军遗骸回国时激动而亡;负伤后拒绝城里工作回到家乡。
②忠诚勇敢:作为警卫员,炮弹袭来时飞扑上去用身体保护营长,自己身受重伤。
③坚忍顽强:终生忍受颅脑里弹片的折磨与煎熬的痛苦,从不怨天尤人。
9.①以“1950年的弹片”为线索,通过交代其来龙去脉串联起父亲负伤、回乡、去世的经历,叙述清晰完整。
②在叙述凝视纪念馆弹片时插入对父亲经历的回忆,将历史和现实巧妙融合在一起,增添了小说艺术魅力。
③在叙述父亲经历时还描写朝鲜战场,并运用第一人称抒发“我”的心理感受等,熔叙述、描写、抒情等于一炉,有助于增强小说真实性和感染力。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流着泪’也是因为听说志愿军遗骸有望回国而激动”分析不正确。校长是在“对我说”之时“流着泪”,是因为父亲去世而悲伤。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B.“也为下文父亲脑部血管爆裂埋下伏笔”不正确。画线的部分说的是另外已经取下的26枚弹片,而造成父亲脑部血管爆裂的是第27枚,故画线句子是并无这个作用。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父亲是“荣获一等功的志愿军战士”;
“留在父亲颅脑里的那枚弹片无疑就是一颗定时炸弹,不过,它什么时候爆炸,谁都说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让父亲留在部队显然是不合适的。组织上原本是安排父亲在城里工作的,但父亲说,既然上不了战场,那就让我回家吧。就这样,父亲回到了家乡”,父亲负伤后拒绝城里工作回到家乡;
“那究竟是怎样的一条新闻,短短的几句话就让你的父亲如此惊喜,以致情绪过于激动造成脑部血管爆裂。哦,对了,那条新闻是说志愿军遗骸有望陆续回国了”,父亲听到志愿军遗骸回国时激动而亡;
综上可见父亲爱国爱乡:抗美援朝,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立了战功,还是要回到家乡,就是要保家卫国。
“父亲是营长的警卫员。营长姓谢……那颗炮弹带着呼啸声渡空袭来时,父亲和谢营长都听到了,听声辨位,只要立刻撒回到壕坑里自然就毫发无伤。可偏偏就出现了情况……说时迟,那时快,父亲大叫一声,营长!同时双腿蹬地猛地凌空跃起,在空中展开身体成为一个大字,往谢营长身上一扑……炮弹爆炸了,谢营长一点事都没有,连层油皮也没有伤到。父亲成了一个血人”,作为警卫员,炮弹袭来时飞扑上去用身体保护营长,自己身受重伤,可见父亲忠诚勇敢。
“这枚弹片是1950年朝鲜战场上美军炮弹爆炸后的残留物,它在我们这位荣获一等功的志愿军战士的颅脑内滞留了六十三年,直到去世火化时才从他的骨灰中找到这枚弹片”“留在父亲颅脑里的那枚弹片无疑就是一颗定时炸弹,不过,它什么时候爆炸,谁都说不清楚”,退伍后,父亲颅脑里的那枚弹片一直和父亲在一起,意味着父亲终生都在忍受颅脑里弹片的折磨与煎熬的痛苦,可父亲工作、生活、下棋,一如平常,从不怨天尤人。由此可见父亲坚忍顽强。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叙述特点及作用的能力。
小说题目是“1950年的弹片”,内容围绕“1950年的弹片”展开,交代弹片的由来,叙写父亲因弹片回乡,最后去世。“1950年的弹片”为小说线索,串联起事情的来龙去脉,使叙述清晰完整。
故事开始于21世纪中国的一个纪念馆,“我正俯身注目凝视这枚弹片”,由此回忆起父亲和弹片的故事,结尾又回到现实,回到弹片。这样叙写将历史和现实巧妙融合在一起,拓展了故事的时空范围,丰富小说的内容,增添了小说艺术魅力。
“十一月份,朝鲜已经是滴水成冰的季节了,在急行军的途中,随处可见裸露的山岩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霜,偶尔也会遇上战火焚烧后的村庄,处处都是断壁残垣和冒着缕缕青烟的焦木”,此处叙述事件,描写战场环境,真实生动;“凝视着眼前这枚弹片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从未谋面的二十六枚。那二十六枚每一枚有多大?比眼前这枚大还是比这枚小?它们又分别在父亲身体的哪个部位?它们又是怎样啸叫着、飞旋着划破父亲的皮肤,切开肌肉,割断血管和撞碎骨骼?那一刻,父亲承受的又是怎样的痛苦?那之后的日子里。父亲又是经受着怎样的煎熬?”此处为心理描写,用抒情方式侧面表现了父亲受伤时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和六十三年来所忍受的强烈煎熬。小说熔叙述、描写、抒情等于一炉,有助于增强小说真实性和感染力。
C 11.D 12.B 13.B
14.(1)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有处事合宜。
(2)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坏事,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夸耀自己好的一面(自吹自擂)。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如恶恶臭”意思是“好像厌恶臭气”,所以前一个“恶”为动词“厌恶”,后一个“恶”为形容词“不好的”。选项加点的是后一个“恶”,应该是形容词“不好的”意思。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分别是:介词,把;/表目的,来。
B.“之”分别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表倒装,宾语前置的标志。
C.“而”分别是: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假设,如果。
D.“于”均解释为介词“在”。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十目所视”和“十手所指”句式结构相同,都是主谓式,所以两个句子中间断开,单独成句,据此排除CD。
“富润屋”和“德润身”句式结构相同,且句子主谓宾结构完整,单独成句;“心广体胖”是并列式结构,之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后与《论语》《中庸》《尚书》合为‘四书’”错,《尚书》为“五经”之一,不属于“四书”,“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得分点:“定”,志有定向;“静”,心不妄动;“安”,所处而安;“虑”,处事精详;“得”,得其所止。
第二句得分点:“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亦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为不善”,做坏事;“厌然”,躲躲闪闪的样子;“著”,显示。
参考译文:
(一)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二)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坏事,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夸耀自己好的一面。(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天下很少见。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B
16.《无衣》:
(1)全诗采用了《诗经》常见的重章复沓(迭唱)的结构形式,既突出了音韵和谐之美,又起到了加强情感抒发的作用。
(2)诗歌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和强烈动作性的语言,情感充沛激动人心。
(3)赋的手法等。
《从军行》:全诗首句为虚实结合,以虚写实;第二句及尾联直抒胸臆;其间运用借代、反衬等多种修辞,综合表达诗人奋勇参军、保家卫国的情怀。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
B.“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错误。全诗的语言质朴无华,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情感,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无衣》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章的首二句,都以问答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生死与共、兄弟情深的战友情谊。“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分别从情绪方面、行动的开始方面、行训往方面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形成一种层进关系,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
《无衣》全诗三章,反复提到“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这是用赋的手法铺陈内容,增强了感染力,表明与战友同赴战场,表现出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无畏的爱国精神,凸显主题。
《从军行》中“烽火照西京”以虚写实,说明军情紧急;
“心中自不平”直抒胸臆,此情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用了借代的手法。“烽火”“牙璋”“凤阙”分别代指战争、将帅、京城或长安,营造战争氛围,表达保家卫国的情怀;
用了反衬修辞。“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风雪很大、风烈雪猛、大雪弥漫、北风呼啸等。表现将士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的英勇顽强,反衬出将士们的战斗豪情;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抒胸臆,意思是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写出诗人内心中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希望自己能够从军征战,建立功勋,体现出投笔从戎的情怀。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
(1)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2)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4)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5)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材、齐、贤、焉、省、已、利。
18.C 19.D 20.①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更有感染力。三个句子整齐排列,读来朗朗上口;用“生动写照”“集中展示”“具体体现”三个词语集中诠释了“抗美援朝精神”,一气呵成。
②条理清晰,表达严谨,更有说服力。分条陈述抗美援朝精神,由“崇高风范”上升到“传统美德和民族品格”,最后直达“民族精神”,层层递进,逐步深入。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多用于形容斗争、生活极其困苦。“坚苦卓绝”:指在艰难困苦中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越寻常。此处形容长津湖战役,侧重环境的艰苦,“艰苦卓绝”更符合语境。
第二空,“义无反顾”:指从道义上勇往直前,不退缩回头。“奋不顾身”:指奋勇向前,不顾生命。“奋不顾身”与此处“归队集结”语境不合,应用“义无反顾”。
第三空,“休戚与共”:指彼此之间忧喜祸福都共同承受,形容同甘共苦。“息息相关”:指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此处语境强调共同承受“忧喜祸福”,选择“休戚与共”更恰当。
第四空,“万众一心”:指千万人一条心,形容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同心协力”:指为了共同的目的或为取得一致的效果而统一思想、共同努力。前者强调“团结”,后者强调“努力”,此处是说“民族力量”,应用“万众一心”。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句中的“光荣、安全、独立”应该为“独立、安全、光荣”,觉醒的民族先有独立的意识,然后有安全意识,最后才有国家荣誉感,“独立、安全、光荣”作为目标,由低到高,符合逻辑。
二是不合逻辑,“奋起战斗”指的是抗美援朝,从时间节点来说,中华民族在此之前早已觉醒。“为祖国的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应该是已经觉醒了的民族,而不是在“为祖国的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过程中觉醒,应该把“一个觉醒了的”放在句首,改为“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的独立、安全和光荣而奋起战斗的民族”。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从句式结构的构成看,划线句子“是……的生动写照,是……的集中展示,是……的具体体现”,由三个结构一致的句式构成,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体表现为用“写照”“展示”“体现”三个词诠释“抗美援朝精神”,一气呵成,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从表达层次的角度看,划线句子条理清晰,表达严谨,具体表现为用三个判断句“是……的生动写照,是……的集中展示,是……的具体体现”,分条陈述抗美援朝精神;三个句子由“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崇高风范”上升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品格”,最后直达“受国上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阐述条理清晰,而且情感上逐层加深,更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情感。
A
22.① 影响(威胁着)着空间站的安全 ② 二来能统计用了多少 ③ 利用压缩的方式减少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根据括号后“空间站上产生的垃圾根据它的危害等级进行了分类”可知,本句陈述的主语是“空间站的垃圾处理”,排除BC;
“引起……关注”是主动句式,“被……关注着”是被动句式,从衔接和连贯角度看,主动句语义和衔接更连贯,排除D。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后文语境是“对此,设计人员提出了”解决方案,可见所填语句应该是“空间碎片越来越多”产生的危害,因此可填:影响或威胁着空间站的安全;
第二空,根据前文“一来知道物品放在哪里”和“后面要送多少上来”,可知,此句应该和宇航员了解物品的数量有关,因此可填:二来能统计用了多少;
第三空,根据后文“从而存放更多的垃圾”可知,所填语句应该是能够存放更多垃圾的方法,“纸巾、塑料袋等普通垃圾”的体积是可以压缩的,因此可填:利用压缩的方式减少。
23.【例文】
铸造强健体魄
著名教育家罗家伦曾说过:一个强者要有三个基本条件:最野蛮的身体,最文明的头脑和不可征服的精神。这三者之中,我认为“最野蛮的身体”最重要。
老师们常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又何谈建设祖国?如今的青年人,多大沉浸在手机、电脑、游戏的世界中,很少去打篮球或者散步,我们的健康状况堪忧。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开篇即阐述了“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健康理念。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美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拥有健康,才能挑起生活的重担,才能为人民服务,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才能享受生活的幸福。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一条永不过时的真理,尤其对刚刚经历过疫情考验的国人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考察调研时对孩子们说:“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出自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个道理不仅没有过时,甚至更为凸显。无论是面对彼时的民族兴亡,还是应对今日的国际竞争,中国人首先要做的,都应该是让身体强健起来。
国家卫健委2018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超过了一半。“小眼镜”越来越多、身体素质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因为课业负担太重、体育锻炼太少。
不可否认,当下的中国,拥有今非昔比的物质和文化水平,青少年的个头更高了,块头更大了。可能不能说,身体素质更好了呢?环顾四周,在“眼镜化”之外,还有许多身材肥胖、难跑难跳的孩子。好日子,养出了“弱孩子”,这应该成为全社会的隐忧。
疫情以来,全中国人在镜头里看到了一位身材挺拔而健硕、身体状态丝毫不逊色于年轻人的83岁老人,他就是钟南山院士。能在耄耋之年依旧活力十足,得益于几十年从未停止锻炼。钟老带给我们的,不光是医学知识,还有最朴素的真理:有知识、文明,更要有强健的体魄。
一场与病毒的激烈战斗,理应让所有人领悟到,没有健康的身体,美好的未来就成了奢谈。 把我们的身体素质搞上去,需要做的很多,时间很紧迫。为孩子课业减负,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都自不待言;不以学历论成败,不以分数论成绩,什么才是人才的综合素质,整个社会都需要再认识。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若没有一个野蛮的身体,只有精神的文明也不能帮助我们站稳脚跟。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铸造强健体魄!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材料引语给出了成为强者的三个条件,“最野蛮的身体”,即要有强健有力的身体;“最文明的头脑”,即要有精神文明;“不可征服的精神”即要有坚定的意志力和信念。这三者应该是缺一不可,但作文要求“比较三个条件,谈谈哪一个条件是最重要的”,需要我们在三者之中比较权衡出一个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身体”乃是基础,“文明”乃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不可征服的精神”是知难而上、永不退让的必须。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得出结论,并合理阐释。
【立意】1.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2.没有文明的头脑,人类与野兽无异。
3.人要有“不可征服”的信念。
【素材】1.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我们这一代的文明素养决定着整个国家的未来走向和发展高度。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素养是国家强大最重要的因素。你可能不需要满腹经纶,但一定要有礼貌、有素养,待人处事体现家教,出门在外体现一个国家的素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八个字便是我们要遵守的基本准则,爱国便是护国,敬业便是富国,诚信塑造美德,友善打造祥和,若每个青年做到如此,何求中国不会强大。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走出国门,肩负凸显中国文明气质的责任。决不能再让乱扔垃圾,随意刻下“到此一游”成为外人耻笑我们的话题,我们要让别人夸赞“这个国家的公民素质普遍较高”不再成为梦想。
2.实现理想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拥有了坚强的毅力和不可征服的精神,才可能会干成一件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攀登知识和创新的高峰,离不开吃苦不言苦、知难不畏难的进取精神,既要志向远大,也要意志坚强。今天,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只会比以往难度更大。如果缺乏坚韧的意志、勇毅的精神,没有一股“于满是荆棘的荒野里踏出一条路”的闯劲,就难以取得新突破、开辟新天地。“种子专家”钟扬扎根青藏高原16年,“吃最苦的苦”,为未来留下了4000万颗种子;“高铁二等座院士”刘先林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背后是他年近八旬依然“永不停歇”的工作身影。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只有让不可征服的精神成为青年的灵魂,才会让我们在现实的荆棘中踏平坎坷,走出一条阳关大道。
3.毋庸置疑,运动能锻炼人的意志力,老实说,学生时代的我也不热爱体育锻炼,但成人后,我发现运动有太多太多好处,我开始接触马拉松、高尔夫、网球,我想告诉大家,运动不仅能改善一个人的形象,更能改善一个人的精神面貌,马拉松的坚持,篮球的团队协作,台球的耐心等等,都是我们在手足伸展,头脑运转中的心灵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