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三月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一 、 现 代 文 阅 读( ( 3 32 2 分 分 )
( 一 ) 现 代 文 阅 读 Ⅰ ( 本 题 共5 5 小 题 ,1 19 9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小题 。
材料一: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近日,这一争论冲上了微博热搜。当现实课本和古籍上都记录着“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时,许多认定其是“斯人”的网友除了匪夷所思、大为震惊外,或
许还有“穿越”回中学翻翻语文书、亲自确认一遍的冲动。
经考证,不同版本的教材竟然也在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差异。人民教育出版社
语文编辑部回应称,自该出版社 1961 年首次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入课文以来,一直采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冀教版教材却是“天将降大
任于斯人也”。“斯人”与“是人”两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
中,是客观事实。
那么,两种说法孰是孰非?中华文化浸明浸昌,文脉悠长,流传下来的典籍
不可胜数,经过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篇文献在不同典籍中
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在明代
著作《唐诗品汇》中却作“黄砂直上白云间”;更为人所熟知的《静夜思》《悯
农》也存在差别较大的“非主流”版本。在我国文化中类似的“斯人”与“是人”
之争,实际上屡见不鲜。
问题的核心或许不在于“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
化。须知,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死物”,语言文字每天都在流变与发展当中,
生机勃发。两千三百年前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实质上并未统一,无论“是人”
或“斯人”,其实都是经历了中华语言大变革洗礼和改造之后,被“抛光打磨”
的产物。试图在文化演变当中寻找绝对正确的“唯一真理”,无异于刻舟求剑。
从另一角度来看,人类历史上有不少语言沦为只能识别,不能运用的“死语”,
才真正陷入了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应用或改变可能的悲哀境界。成书于战国时
期的《孟子》在两千多年后仍然被人们广泛引用,不断参与到语言流变的进程中,
这是中华文化具有持久生机和活力的佐证。因此,“斯人”还是“是人”的“正
统”争论之声,恰恰是中华文化的强健心跳。
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字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
背诵。李海峰教授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
语都在加速变化,以适应新的语言发音习惯。“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
三月月考高一语文试卷第 2页,共 10页
人”有优势,也更具备“古韵”,很可能因此获得了大众青睐,造成了异于主流
教材版本的“集体错觉”。这是文化变迁的大众民意选择,并非简单的谬误。
回归问题的本质,“斯人”与“是人”之争,并非大众记忆的“错漏”,而
是富有活力的中华语言在近现代社会正常变迁的结果,是语言文字流变的一次
“被目击”。传统文化不是已然作古的“死文化”,而是现代中华文化的根本和
“来路”,它与中国人今日的生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自然也会随着现代生活
的发展日新月异。
因此,我们不能抱着“唯一真理观”,死守三坟五典中“祖宗之法不可变”
的说辞故步自封。《礼记·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传承和发
扬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在严谨考证、完好保留、坚持扬弃的精神指导下,悦纳文
化生长中产生的分歧和枝丫,鼓励理性争论,保养传统文化在当代继续发展创新
的土壤和空间。
(摘编自《“是人”“斯人”之争》)
材料二:
既然“斯”与“是”的意思区别不大,是否还有必要较真呢?当然有必要。
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是“锱铢必较”,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这
也是今天网友能够展开论辩的基础。对“斯”与“是”的较真,未尝不是中学语
文学习习惯的延伸。当然更多的,还是出于捍卫经典原貌的本能,是对“是”的
探索,是对“真”的重视。有网友为了找出“斯人”,翻找大量古籍刻本、教材
教辅,甚至连汉语语料库都查了一遍。有疑惑就找证据,有问题就找答案,这种
“较真”的意义,其实已经超越对“斯”“是”二字的区分。历来诗人学者都注
重推敲文字,汉语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用法、丰富的含义,一字之差
常常谬以千里,对“斯”“是”的辨析,是对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对求是精神
的传承。
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传播中,以讹传讹的情况十分
多见。比如最近某影视剧中一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大为流行,但原句
是“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还有不少网友对多音异形的字望文生义,张口
乱读、随手乱改、误用错用,伤害了字词原本的意蕴,亵渎了汉字文化。汉字有
其严肃性,咬文嚼字既要凭考据说话,还要辨其含义。字斟句酌中不仅辨了字形,
也能够让人重新审视古文之美。
一场“斯”“是”之辩,恰是求“是”之辩。带着思考读文章,带着质疑看
问题,论辩之中,自有真意。
(摘编自《“是人”“斯人”之辩,体现求“是”态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斯人”与“是人”两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之中,如人教版
与冀教版就不同。
三月月考高一语文试卷第 3页,共 10页
B.同一篇文献经过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在不同的典籍中有可
能存在不小的差异。
C.人类语言若沦为只能识别却不能运用的语言,就会陷入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
应用价值的可悲境界。
D.文字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背诵,所以李海峰认
为“是人”是谬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无论“是人”或“斯人”,都是中华语言经历了大变革洗礼和改造之后,被“抛光
打磨”的产物。
B.语言文字在变化,许多词语也在变化,而“是人”较之于“斯人”可能更具有发
音便捷之优势。
C.语文老师总是要求古文学习“锱铢必较”,故对“斯”“是”的较真则是中学语文学
习习惯的延伸。
D.网络传播中有很多以讹传讹的情况,《唐诗品汇》中竟把“黄河远上白云间”
写成“黄砂直上白云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有些版本将秦观名句“无力蔷薇卧晓枝”写成“无力蔷薇卧晚枝”。
B.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很多古籍写的是“床前看月光”。
C.贾岛《题李凝幽居》,先作“僧推月下门”,后改为“僧敲月下门”。
D.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惊涛拍岸”,有的作“惊涛裂岸”。
4.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概括“斯”与“是”之争的原因。(4 分)
5.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语言文字流变”的看法。(6 分)
( 二 ) 现代文阅读 Ⅱ (本题共3 3 小题, 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小题。
文本一:
主角(节选)
陈彦
突然有一天,她在剧团对面的一个巷子里,看见苟存忠老师拿着一个包袱,
正急急火火朝一个破仓库里走,她就喊了一声苟老师。苟存忠怔了一下,问她今
天咋没练戏。易青娥说,星期天想歇一下。苟老师说,歇歇也好,消化消化,有
时比一个劲地死练更管用。她想问苟老师到这里做啥,又没好问。苟老师也没有
叫她去的意思。她就准备离开。可苟老师把一只脚都踏进门槛了,又退出来喊她
说:“娃,来,既然今天没事,你就来看火吧。”易青娥一愣。她早就听说,苟
老师是有一身好火技巧的。他把《游西湖》里的李慧娘,演红了几十个县呢。可
三月月考高一语文试卷第 4页,共 10页
有人要学,苟老师始终不正面回答。就连朱团长几次要他把火技巧传给几个武旦,
说再不传就怕失传了,多可惜呢。苟老师都没接他的话茬。没想到,苟老师是在
偷偷练着。今天竟然让她去看了。易青娥自是兴奋得很。
这是一个老棺材铺。县城人死了,都是要到这里买棺材的。易青娥一走进去,
看见几口棺材摆在那里,有些害怕。苟老师说:“娃不怕,就几口空棺材板板。”
这时,一个老头走了过来,说:“老苟,你个棺材瓤子,今天咋还带了人来?”
苟老师说:“你个死棺材瓤子,看我带谁来了?”
“杨排风!哎呀,易青娥!”老头有些高兴得惊起来。
原来,苟存忠老师在给剧团看大门的时候,就跟这个戏老头熟。过去剧团但
凡演出,苟老师都是要给他送戏票的。尤其是《杨排风》,他几乎看得场场没落。
所以,一见易青娥,就觉得特别亲切。
其实苟老师已经在这里练过大半年火了。地方特别宽敞,棺材都摆在库房一
角。
就在苟老师收拾火那摊东西的时候,看库老汉突然问他:“哎,老苟,你不
是不让人看你火吗?咋可让这娃来看了?”
苟老师支支吾吾地说:“哦,我没说不让这娃来看么。”
“我还不知你们这行的,最要紧的那点‘绝活’,就是传最好的徒弟,都要
留一手。你说我说得对不对?”看库老汉神秘兮兮地问苟存忠。
苟老师说:“有是有这事,可也要看是啥徒弟哩。”说着,苟老师就将一个
火把点着,然后,让看库老汉关了库房的灯。他把蛋大一个纸包子,放嘴里,对
着火把一吹,那火舌,就从他嘴里喷了出来。火是一丈多长的火焰,能随着他的
口形而变化,时而绵长,时而短促,时而气焰冲天,时而繁星点点。在这样一个
摆着棺材的地方,这种火的腾腾烈焰,以及时强时弱、时明时暗的变化,很快就
让易青娥感到毛骨悚然了。
在一片黑暗中,苟老师独自练了很久。直到十几个纸包子全部用完,他才让
看库老汉把灯打开。
看库老汉一个劲地说他今天练得不错。苟老师就问易青娥:“你看出啥门道
了没有?”易青娥摇摇头说:“没有。”苟老师说:“你先把白娘子演好。这火,
我迟早是要教你的。你排完白娘子,就排李慧娘。你只要拿下这两本戏,一辈子
走州过县,那都是吃香喝辣的事了。”
看库老汉说:“我说吧,师父要留一手吧。你看是不是?易青娥、你得追着
这死老汉学呢。他跟我一样,都是棺材瓤子了,只看哪一天朝棺材里撇呢,你可
不敢把机会错过了。这老棺材瓤子的火,的确好。我老汉也是看过一辈子戏的人
了,要论火,那还是要看老苟的。”
苟老师光笑,易青娥也用手背挡着笑。
苟老师说:“放心,我不传谁,都不会不传青娥的。”
三月月考高一语文试卷第 5页,共 10页
“这可是你老苟说的话,我可都给你记着哩。你要不给易青娥传火,死了都
盖不上棺材板,只能喂狗。”苟老师还骂了看库老汉一句:“你个老挨球的货。”
(有删改)
文本二:
青衣(节选)
毕飞宇
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妆了。她们对视了一眼,春来没有开
口。筱燕秋上课的时候关照过她的,化上妆这个世界其实就变了,你不再是你,
他也不再是他——你谁都不认识,谁的话你也不要说。筱燕秋一把抓住了化妆师,
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她想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
但是筱燕秋没有说。筱燕秋现在只会抖动她的嘴唇,不会说话。此时此刻,筱燕
秋就盼望着西母娘娘能从天而降,能给她一粒不死之药,她只要吞下去,她甚至
连化妆都不需要,立即就可以变成嫦娥了。西母娘娘没有出现,没有人给筏燕秋
不死之药。筱燕秋回望着春来,上了妆的春来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这个
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
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的门。大幕拉开了,筱燕秋知
道她的嫦娥这一回真的死了。嫦娥在筱燕秋四十岁的那个雪夜停止了悔恨,死因
不详,终年四万八千岁。
筱燕秋回到了化妆间,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剧场里响起了喝彩声,化妆间
里就越发寂静了。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筱燕秋一
点都不知道她做了些什么,她像一个走尸,拿起水衣给自己披上了,然后取过肉
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地往脸上抹,往脖子上抹,往手上
抹。化完妆,她请化妆师给她吊眉、包头、上齐眉穗、带头套,最后她拿起了她
的笛子。筱燕秋做这一切的时候是镇定自若的,出奇地安静。但是,她的安静让
化妆师不寒而栗,后背上一阵一阵的竖毛孔。化妆师怕极了,惊恐地盯着她。筱
燕秋并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
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她来到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
的下面。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
中的竹笛。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
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突然堵住了许多车。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
挤,但没有一点声音。围上来的人和车就像是被风吹过来的,就像是雪花那样无
声地降落下来的。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本一中写看库老汉与苟存忠之间的打趣,既突出了两人良好的关系,又借
两人对话交代了火技巧是苟存忠最要紧的“绝活”。
三月月考高一语文试卷第 6页,共 10页
B.文本一中,苟存忠有一身好火技巧,有人要学,但他不正面回答,不轻易传
艺,苟存忠这样做的原因就是怕弟子超过自己。
C.文本二中筱燕秋与春来这对师徒现在成了竞争对手,结果昔日的学生春来胜
出,并最终出演了嫦娥,筱燕秋陷入悲愤之中。
D.文本一有大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了人物特点,又推动了情节发展;文本二
有大量的心理描写,主要塑造了筱燕秋的形象。
7.有评论认为,小说《主角》塑造的苟存忠这一人物形象非常鲜明。请结合文
本一简要概括苟存忠的形象特点。(4 分)
8.文本一对苟存忠吹火的描写和文本二对筱燕秋风雪中唱戏的描写,分别有怎
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二 、 古诗文 阅读 ( 38 分 )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13 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
..
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
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
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
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
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科大王士
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
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
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
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
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
..
,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
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监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
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雒阳
① 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
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
三月月考高一语文试卷第 7页,共 10页
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
② 持重宝啖秦将。”
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
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
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
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
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
。高帝崩,八年卒,谥
.
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
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
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
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
不敢当三万户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B.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
C.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D.季父,叔父。古时,称弟兄的排行为伯、仲、叔、季。年龄最小的叔父称季
父。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张良请教,
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
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乙)文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
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
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
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D.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既败
峣下秦军,又劝告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三月月考高一语文试卷第 8页,共 10页
12.把文中画直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13.(乙)文中,张良为刘邦击破秦峣下军提出了哪些建议?请概括。(3 分)
( ( 二) )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 2 小题,共9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听筝
【注】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岐路洛阳城。
[注]当时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南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上句“抽弦促柱”描述弹筝的动作,下句“无限”一词强化了听筝引发
的悲怨情。
B.颈联用“谁家”“何处”连续发问,与颔联有参差变化之美,也更能激起想
象的翅膀。
C.颈联中的“独夜”“空楼”两词,极力描绘出凄清的画面,烘托出诗人灯下
独坐的形象。
D.尾联写由听筝引发的诗人与族侄身处两地的离别之恨,照应了第二句的“悲
怨”之意。
15.请比较本诗颔联与《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
在描写音乐方面的异同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1 小题,9 9 分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虞美人》中,李煜回首故国,回想旧时宫廷犹在,物是人非之感涌上心头,
唱出了:“_,_。”
(2)杜甫的《登岳阳楼》中,“_,_”两句,写洞庭湖
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子路的政治设想中要治理什么样的国家:“_,_,
三月月考高一语文试卷第 9页,共 10页
_”。
(4)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考虑的句子是:“
,_。”
三、语言文字运用 (0 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 I (本题共 3 3 小题,1 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小题。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扇门关上了,你可以去打开一扇窗。只要你不放弃努
力,失去的东西,也会以另一种形式让你重新获得。人生的路若不顺利,不妨思
考一下,如果是不适合自己,就可以试着换一条路走走,如此,失败也可能走向
成功。
有人说生活需要辩证法,需要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不管是 ① 之时,
还是遇到挫折不顺之时,都要懂得理性对待,从多维角度看待人和事,辩证地看
待成功和失败,我赞同这种看法。
什么时候我们都要保持头脑清醒。遇到好事,不要自满,更不要 ② ,
要看到其不利的方面,避免 ③ 。当遇到挫折不顺时,要看到希望,懂得危
中有机。有一首歌唱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经历挫折不顺就往往能够
校正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能使自己更加清醒和更加清楚自己的长处与短板。
-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
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对这样使用的好处作简要分析。
(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Ⅱ (本题共2 2 小题,9 9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西红柿不如过去好吃了?不少人认为,小时候吃
的西红柿软软沙沙的,酸甜多汁,糖拌可以解暑,炒菜也很有滋味。 ① ,
虽然有些颜色鲜艳,果形饱满,但是果硬皮厚,缺少汁水,口味不佳,甚至用开
水都烫不掉皮,做菜有时还得另加一些番茄酱增味。有人说:就连西红柿都“变
.
了心
..
”。
西红柿没西红柿味,并非错觉。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货架上常见的西红柿品
种中,13 种风味化合物的含量明显下降。此外,与传统品种相比,现代粉果西红
柿、红果西红柿的糖酸比和可溶性糖含量也都有所降低。风味物质的丧失、酸度
甜度的变化, ② 。西红柿为什么没那么有味儿了?有人认为是因为反
季节种植,有人认为是被催熟,有人则认为农药过多……似是而非的归因背后,
很多事实有待澄清。
三月月考高一语文试卷第 10页,共 10页
从种植上看,过去西红柿多为露天种植,施用猪粪、鸡粪等农家肥;现在不
少西红柿改为大棚种植,在光照、温差上存在不足,影响了糖分积累;而采用化
肥影响了西红柿的有机质成分。从运输来看,过去的西红柿多为本地销售,熟了
再采摘售卖; ③ ,不少西红柿未成熟就摘下,影响了有机质沉淀;运
输途中的低温贮藏也削弱了西红柿的香气。在多种原因的作用下,西红柿的味道
发生了改变。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变了心”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一些宣传片过于“高大上”,缺乏亲近感。
B.“出门靠右走!”妈妈再三叮嘱去上学的儿子。
C.看那些千篇一律的背景下拍出的照片,“漂亮”得很!
D.经过苦难的“锤炼”,他显得更加稳重与成熟。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四、作文( 60 分 )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码头。”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
风都不会是顺风。”
习近平说:“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
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从中任选两则材料作为写作触发
点,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 3月月考参考答案:
- D
- 【解析】D.“所以李海峰认为‘是人’是谬误”错,原文是“李海峰教授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以适应新的语言发音习惯”,可见李海峰只是谈了语言文字为适应新的言发音习惯而加速变化,并未具体谈“是人”和“斯人”哪个错误。故选D。
- A
- 【解析】B.“‘是人’较之于‘斯人’可能更具有发音便捷之优势”错,原文是“‘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具备‘古韵’,很可能因此获得了大众青睐”,可见选项说反了,是“斯人”可能更具有发音便捷之优势;
- C.“故对‘斯’与‘是’的较真则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错误。材料二第一段“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对‘斯’与‘是’的较真,未尝不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当然更多的,还是出于捍卫经典原貌的本能,是对‘是’的探索,是对‘真’的重视”“对‘斯’‘是’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求是精神的传承”,据此可看出不仅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更是考据传统和求是精神的传承。
- D.“网络传播中有很多以讹传讹的情况,《唐诗品汇》……”错,《唐诗品汇》不可能是网络传播中以讹传讹的例子。
- 故选A。
- C
- 【解析】ABD都是典籍在抄录、转载、著录中出现语句差异的现象。
- C.贾岛的“推敲”是诗歌炼字的典范。故选C。
- 4. ①中华文化文脉悠长,经过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文献在不同典籍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②《孟子》在后世不断地被人们广泛应用,不断参与到语言流变的进程中,是语言流变的产物。③“斯人”获得大众青睐,是文化变迁的大众民意选择。④对“斯”“是”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求是精神的传承。
- 5. ①语言文字流变恰恰说明我们的文化不是静止的“死物”,而是每天都在流变发展,富有生机;②语言文字流变反映出文字的本质在于运用,语言文字流变是为了适应新的语言发音习惯,其流变速度与社会环境变化有关;③语言文字流变启示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应当正确认识语言文字流变,保养传统文化在当代继续发展创新的土壤和空间。④语言文字流变中应警惕以讹传讹和故意曲解、伤害字词本意、亵渎汉字文化的现象。
- 6.B
- 【解析】B.“苟存忠这样做的原因就是怕弟子超过自己”错误,不合文意,苟存忠这样做是在寻找合适的传人。故选B。
- 7.①爱艺敬业,演技精湛。他有一身好火技巧,演红了几十个县,还坚持刻苦练功,精益求精。
- ②为人精明。他到棺材铺里偷偷练着,团长要他把火技巧传给几个武旦,他没理,他在等待时机,等待可传之人。
- ③爱惜人才。他带易青娥看他练艺,指导她循序渐进演好角色,许诺要把绝技传给她。
- 8.①文本一对苟存忠吹火的描写突出了他技艺高超的形象,引出了下文他表态要把火技巧教给易青娥的情节,同时也增加了小说情节的趣味性。
- ②文本二对筱燕秋风雪中唱戏的描写是情节的高潮部分,突出了筱燕秋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形象。雪花飞舞,筱燕秋以“风雪”为背景,独自在演出,这给文章增添了悲情色彩。
- 【解析】结合“他把蛋大一个纸包子,放嘴里,对着火把一吹,那火舌,就从他嘴里喷了出来。火是一丈多长的火焰,能随着他的口形而变化,时而绵长,时而短促,时而气焰冲天,时而繁星点点”可知,火舌从他嘴里喷了出来,一丈多长的火焰,随着口形而变化,时而绵长,时而短促,时而气焰冲天,时而繁星点点,对苟存忠吹火的描写突出了他技艺高超的形象;结合“你先把白娘子演好。这火,我迟早是要教你的。你排完白娘子,就排李慧娘。你只要拿下这两本戏,一辈子走州过县,那都是吃香喝辣的事了”可知,引出了下文他表态要把火技巧教给易青娥的情节,同时也增加了小说情节的趣味性。
- 结合“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她来到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的下面。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可知,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在剧场的大门口开始唱戏,对筱燕秋风雪中唱戏的描写是情节的高潮部分,突出了筱燕秋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形象。结合“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突然堵住了许多车。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围上来的人和车就像是被风吹过来的,就像是雪花那样无声地降落下来的。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可知,雪花飞舞,剧场的门口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筱燕秋以“风雪”为背景,独自在演出,这给文章增添了悲情色彩。
- C
- 【解析】句意: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
- “臣”作主语,“起”作谓语,“下邳”作后置状语,应在“下邳”后停顿,排除B。
- “陛下”作主语,“用”作谓语,“臣计”作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计”后断句,排除D。
- “会”作谓语,“留”作后置状语,修饰“会”,且“此”是后文主语,应在“留”后断句,排除A。
- 故选C。
- A
- 【解析】A.“评定褒扬给予的称号”错误。谥号,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之分。
- 故选A。
- B
- 【解析】B.“从而没费一兵一卒”错误,原文是“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从原文可知,“没费一兵一卒”于原文无据。故选B。
- 12.(1)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 (2)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
- 【解析】(1)“……者,……也”,判断句;“所以”,……的原因;“备”,防备;“出入”,偏义词,偏在“入”,进来;“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变故。
- (2)“畔”,通“叛”,叛变;“恐”,恐怕,担心;“因”,趁着;“解”,通“懈”,懈怠、松懈。
- 13.①以利相诱;②设疑兵;③攻其懈怠。
- 【解析】依据“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可概括两点:利相诱,设疑兵。依据“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可概括为:攻其懈怠。
- 参考译文:
- (甲)
-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他一向跟留侯张良要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营,秘密地会见张良,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事 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军营,说:“不要和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为韩王送沛公,沛公现在遇到急难之事,我逃走了,是不讲信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了,把情况详细地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考虑这些的?”他说:“鲰生劝我说:‘距关,不要让诸侯的军队进来,秦地就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了’,所以听的。”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说:“当然不能抵挡。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您是不敢背叛项王的。”刘邦说:“你怎么与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时与我交往,他杀了人,犯死罪,我救了他;今天有急难,所以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您和他比,谁年纪更大呢?”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献上了一大杯酒,祝项伯长寿,并与他约定结为亲家,说:“我入关,一丝一毫的财物都不敢据为己有,籍吏民封存仓库,等待项将军的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将我的情况详细告诉项将军,说明我是不会违背道德的。”项伯答应了,对刘邦说:“第二天不能不早点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吧。”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他回到项羽军营,将刘邦的话全部向项羽报告,就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轻易入关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你反而攻击他,这是不讲信义的。不如趁此好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 (乙)
- 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着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 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结果)大败秦军。
-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劝告汉王,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在帷帐之中运筹谋划,在千里之外决战取胜,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后来)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 C.
- 【解析】“烘托出诗人灯下独坐的形象”错误,此联亦是诗人根据筝声而进行的想象,并非是诗人形象,故选C。
- 16.
- 同:在摹写音乐方面,两处都没有正面写音乐,而是用了侧面描写。
- 异:①柳诗此联虚写柳条伴着春风絮絮话别,啼鸟绕着落花声声鸣啼的场景,用了通感(联想、比喻)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效果,化无形为有形(以形写声),写出了筝声中的悲怨之情。②白诗这句借环境描写渲染出宁静凄清的氛围,以效果写声,以诗人沉醉于琵琶女的琴声中来体现琵琶女技艺高超。
- 17.(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3)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18. ①一帆风顺 ②得意忘形 ③乐极生悲
- 19. 经历挫折不顺,往往能使自己更加清醒,更加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更好地校正自己的发展方向。
- 20. 句中的“门”和“窗”比喻人生之路或人和社会接触的途径,“关上”或“打开”比喻走不通或走得通。作者以生活中常见的门、窗这类事物,形象生动地阐明了这里失去,可能在那里有所收获的道理。
- 21.①而现在买的西红柿;②影响了西红柿的口感;③而现在为适应长距离运输
- 22.例句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强调。B.表示引用。C.表示反语讽刺。D.表示特殊含义。
- 23.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 【解析】材料一是惠特曼的,“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码头”,在所处领域内不断追求,穷尽自己的一切可能,侧重于眼界与胸怀。“做一个世界的水手”,“世界”强调一个人广阔的眼界与博大的胸怀,要能够突破本位的局限,从更高处放眼世界。具有了广阔的眼界与博大的胸怀,才可能奔赴世界各地不同的码头,才有可能发现世界精彩,取得事业的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
- 材料二,塞涅卡的,“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格言是通过比喻表意。“风”之于”码头”,即如资源之于目标。直白地说,就是: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一切资源都不能有助于他的发展。侧重于目标,不管是近期还是远期,人生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很难在人生的航程中顺利前行。
- 第三则材料,是习近平的,“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侧重于青年人要志存高远,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
- 题干要求”*从中任选两则材料作为写作触发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能够针对这三则材料中的任何两则,写出由此而产生的联想、思考和看法,都是符合写作内容的。
- 如果选取材料一、二分析立意,第二则格言是从利用资源的角度在谈确立目标的重要性。这样,两则格言虽然在”要立志”的大方向上相同,但一者志于多,一者志于一,立意正相反。写作时,可将两种观点作辩证的分析,察其殊途,明其同归,也可以执其一端,一破一立,以破为立。也可以认为,第二则格言是从实践层面在谈如何实现目标。如生活中需要目标;做一个有胸襟的人等。
- 如果选取材料一、三分析立意,可写眼光与坚持;相信自己,坚持不懈等。
- 如果选取材料二、三分析立意,可以写做一个持之以恒的追梦人;理想与坚持等。
- 结构示例:可以结合名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引出论点“目标在生活中非常重要”。然后分别分析论述目标的重要性,如有了目标才能为自己定位好;有了目标,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目标可能会变成现实;有了目标,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勇气等。最后,可以提出自己的期望或做法。如我们需要确定目标,坚持不懈,不断奋斗,成就完美的人生。
- 参考立意:
- 1.既要志向远大,又要目标专一,
- 2.理想远大,坚持可达。
- 3.心有目标,奋斗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