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巩固提升

《烛之武退秦师》巩固提升

二、提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

二、提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释】①雍、绛:都是地名。②孙:通“逊”,谦逊、恭顺。③騺:马难起步貌。

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

B.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

C.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

D.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B.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秦晋之好代表的是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秦晋之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C.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4.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

5.面对秦军撤军和秦国饥荒,晋文公和晋惠公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请根据文意概括。

晋文公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蘩礼之君,不足于文;蘩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  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  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不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  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 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秦胜于戎而败于崤。楚胜于诸夏而败乎柏举,武王得之矣,故一胜而王天下。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1. 敌众我寡,奈何而可   奈何:怎么办

B.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   田:打猎

C. 反而尊贤       反:与诈术相反

D. 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乃:仅仅

7. 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在意义用法上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繁战之君,不足于战       ③ 其成毁,其胜败

  ② 君亦诈之而已          ④ 文公处其一

A. 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 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C. 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D. 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8.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和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竭泽而渔,岂不获得       

B. 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

C. 足以霸矣                  

D. 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

9. 下列各句中的“所以“与文中句子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胜而不知胜之所以成

A.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B. 天地之所以养人者

C. 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     

D.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10.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诈伪之道,今虽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A. 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B. 欺诈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C. 欺骗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 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D. 欺骗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勉强可行,以后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11. 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

A.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B.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C.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D.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 ,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12. 以下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作者和雍季、晋文公、孔子等四人的观点完全一致。

B. 四人的观点基本一致,但作者更接近雍季,孔子更接近晋文公。 

C. 四人的观点在基本相同之外各有一些差异。

D. 作者、晋文公、孔子的观点完全一致,与雍季则有一些差异。

13. 本文的中心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反对在战争中使用诈术,否则胜了也会很快失败。

B. 主张行赏要从百世之利着眼,而不要从一时之务着眼。

C. 主张战争可用诈术,但治国要着眼于王道。

D. 主张战争以后要总结经验,找出取胜原因,否则胜与不胜一个样。

【答案】1.B

2.C

3.C

4.(1)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2)现在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难道应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打秦国。

5.晋文公:没有听取子犯攻打秦国的建议,从郑国撤军。

晋惠公: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未给秦国粮食,并且派军攻打秦国。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王凭借秦国力量才即位,后来我们又违背给秦地的约定。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卖给了我们粮食,今天,秦国饥荒,请求买晋国的粮食,我们给他们,还有什么疑问的呢?何必还商量呢?

“已而”是表示时间的名词,意思是“不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D;

根据语境应指“与之”这件事没有什么疑问,所以“何疑”与上句意思紧密,“与之何疑”中间不能断开。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纪传体史书”错误,应是编年体史书。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错误,这是通过佚之狐的话来表现烛之武的才能,是侧面描写。

B.“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错误,原文中没有写秦国向自己的臣子询问。

D.“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错误,原文中并未说到比从秦得到的还要多,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越”,越过;“鄙”,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焉”,哪里;“陪”,增加。

(2)“今天”,古今异义词,现在上天;“其”,难道;“逆”,违背;“伐”,攻打。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根据“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可知,晋文公认为向帮助过自己的秦国进攻是不仁义和不明智的,所以面对秦军撤军,“亦去之”说明他并没有攻打秦军,而采取的是撤军的措施;

根据原文“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可知,面对秦国的饥荒,晋惠公采用了虢射的建议,“不与秦粟”说明他不给秦国粮食,“而发兵且伐秦”说明并出兵攻打秦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材料二:

四年(前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购买粮食。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各国都可能发生,救灾助邻是国家的道义。应该帮助晋国。”邳郑的儿子豹却说:“攻打晋国。”缪公说:“晋君确实有罪,晋国百姓有什么罪!”秦国终于卖给晋粮食,自雍源源不断运到绛。

五年(前646),秦又发生饥荒,请求买晋国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庆郑说:“君王凭借秦国力量才即位,后来我们又违背给秦地的约定。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卖给了我们粮食,今天,秦国饥荒,请求买晋国的粮食,我们给他们,还有什么疑问的呢?何必还商量呢?”虢射说:“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竟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卖给了我们粮食。今天,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难道应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打秦国。”惠公便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未给秦国粮食,反而派军攻打秦国。秦国非常生气,也派军攻打晋国。

六年(前645)的春天,秦缪公率领军队讨伐晋国。晋惠公对庆郑说:“秦军深入到我国境内,该怎么办呢?”庆郑说:“秦国护送您回国,您却违背约定不给秦地;晋国闹饥荒时,秦国立即运来粮食援助我们,秦国闹饥荒,晋国不仅不给予援助,反而想借机攻打人家,今天秦军深入国境不也应该吗?”晋国对驾车和担任护卫的人进行了占卜,二者都是庆郑吉。惠公说:“庆郑不驯服。”就改让步阳驾车,家仆徒做护卫进军秦。

九月壬戌日,秦缪公、晋惠公在韩原交战。惠公的战马不能前行,秦兵到来,惠公被围困,召庆郑驾车,庆郑说:“不用占卜了,失败不也是应当的吗?”于是离开了。

6. C  (考查学生对文言常用虚、实词掌握情况。其中C项错,“反”是通假字,通“返”,    作“回来”解。)

7. C  (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C项是对的。前一“君”作“君主”解,后一“君”作“您”解,前一“其”作指示代词‘那”讲。后一“其”作“其中之一”解。) 

8. D  (考查对词类活用掌握情况。A“竭”作使动。B“先”形作动。C “霸 ”名作动;    D“后”作意动用,与题干中“先”用法相同。)

9. D  (考查对固定结构“所以”和所字结构中“所”的指代意义理解掌握情况。A项、作“……的根据”解。B项,作“用来……的”解。C项,作:“……的办法”解。D项,作“……的原因”解,与题于中“所”字同义。) 

10. A  (考查对文言句子理解翻译能力。“虽”应解释为“即使”(情况尚未发生,表推测    性的假定),“偷”可作“现在勉强可行”解。B、C、D均有错,故选A项。) 

11. C (考查目的同上;题干中“以为”应作“认为”解,“非独外也”,联系上下文作“不单单来自国外”解妥贴合理。A、B、D项均有错,故选C项。)

12. B (考查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雍季反对对敌作战用诈术,作者也说“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两人观点一致。文公采用咎犯行诈的建议,回来行赏又把雍季列在首位,孔子对此作了充分肯定,可见孔子与晋文公观点完全一致。故应选B项)  

13. B (考查能力同上。全文中心是一个赏字,其他均是派生的内容,故文章原名为“义    赏”,应选B项。)                   

译文:晋文公

    从前,晋文公要与楚国人在城濮作战,召来咎犯问他说:“楚国兵多我国兵少,怎么办才能取胜?”咎犯回答说:“我听说礼仪繁盛的君主,对于文礼仪从不感到满足,频繁作战的君主,对于诡诈之术从不感到满足,您也对楚国实行诈术就行了。”晋文公把咎犯的话告诉了雍季,雍季说:“把池塘的水弄干来捉鱼,难道不能获得鱼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把沼泽地的草木烧光来打猎,难道不能获得野兽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久长之计。”晋文公采钠了咎犯的意见。在城濮战败了楚国人。回来后论功行赏,雍季被列为首位。晋文公身边的人进谏说:“城濮之战的成功,是因为用了咎犯的谋略,主公采纳他的谋略而论功行赏却把他放在后边,这或许不合适吧?”晋文公说:“雍季的话,可以百世获利;咎犯的话,不过是应付一时之急,哪有将一时之急务放在百世之利前面的道理呢?”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面临危难采用诈术,足可使敌兵退却,退敌回来尊崇贤人,足可报答贤人的恩德。晋文公虽然不能始终如一,却也足以成为霸主啊。”重赏贤人,人民就会转向正道,人民转向正道功业就能成功了。靠诈术来取得成功,那成功最终必定毁坏,那胜利必定变为失败。天下取得胜利的人很多,而成就霸业的只有五个,晋文公是其中的一个,他知道取得胜利的原因。胜利了却不知道取得胜利的原因,这与没有取得胜利一样。秦国战胜了西戎却在崤山打了败仗,楚国战胜了中原诸国但也在柏举打了败仗。周武王懂得取胜的道理,所以取得一次胜利便称王天下了。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可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单单来自国外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无忧学习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5uxx.com/123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5uxx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0543650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yzk031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