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熟读并翻译课文,能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 2、通读全文,能阐述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熟读并翻译课文,能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

2、通读全文,能阐述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郑伯引咎自责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 背诵翻译全文,理解文中文言词语的含义。
  2. 分析文章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烛之武说退秦师的言辞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问答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熟读并翻译课文,能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

2.通读全文,能阐述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导入课文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评价烛之武:“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百万之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解题

烛之武是郑国大夫。据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载: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退:使….撤退。

    秦师:秦国的军队。

     这篇文章讲的是郑国老臣烛之武运用自己的外交才能使秦国退兵的事。

《春秋》对这件事情的记载,只有一句话,六个字“晋人、秦人围郑”。《左传》将这六个字扩展成了一个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

(二)《左传》简介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于修辞的史学著作,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是以《春秋》记事为纲的编年体史书,相传,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为之作传,因此,《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记事比《春秋》详细具体,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因为《左传》《公羊传》《谷粱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 补充:

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资治通鉴》。

②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战国策》。

③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

(三)知人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四)论世

  • 秦晋交好

   公元前637年,晋惠公去世,在秦国做质子的晋国太子偷跑回晋国继承国君之位。秦穆公为此大怒,将在外流亡的公子重耳接来秦国,将女儿嫁给他,并且派兵支持他回国夺取晋国国君之位。公子重耳因此成为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这是秦晋两国关系友好的开端。晋文公夺取君位后,晋惠公一党的贵族大夫意图弑君政变。晋文公得到消息后,向秦穆公求援。于是秦穆公诱杀意图政变的晋国大夫,并且赠送三千侍卫给晋文公稳固政权。次年,秦、晋两国相互配合进攻南边的鄀国。秦国离间鄀国和前来帮助鄀国的楚国的申、息二军,结果攻下了鄀国并且俘虏楚国申、息二军的统帅。两年后,秦国更是在城濮之战中帮助晋国打败楚国夺取诸侯霸权。秦晋之好由此到达巅峰。

(2)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3)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二、学生自由朗读,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跟着名家朗读将难点字词读音标注到课本上。

秦军氾(   fán )南            夫(  fú   )晋,何厌之有

无能为(  wéi )也矣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

共( gōng )其乏困             秦伯说( yuè ),与郑人盟

若不阙( quē )秦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 zhuì )而出             佚之狐(  yì )

使杞( qǐ )子、逢( páng )孙戍( shù )之

  • 精讲课文。
  • 品读第一段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重点字词:

以:因为          于:对。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贰: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数→动

军:驻扎。名词→动词

特殊句式: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

  • 品读第二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重点字词:若:如果。       使:派遣       师:军队。

之:代词,他。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壮:壮年,形容词作名词。   犹:尚且

为:做(什么)已,同“矣”

是:代词,这。也,判断句的标志。

特殊句式:佚之狐言于郑伯(状语后置句)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 品读第三段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重点字词: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当夜。

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有关官员),对对方的敬称

鄙:把…作为疆界 ,名词作动词    

焉:哪里,疑问代词     

陪:增加,增益。

厚:变雄厚  薄:变薄弱(厚和薄是形容词作动词)

为:w èi 介,给         赐:恩惠

朝:早晨—>在早上       夕:傍晚—>在晚上 (朝、夕:名作状语)

济:渡河                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指版筑的工事

之:主谓之间

厌:通”餍”满足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封:疆界,名词作动词,使……作疆界。

阙:通“缺”,削减   焉:哪里

利:使…..获利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主人)

④共其乏困

(乏困,古义:缺少的物资;今义:认为)

通假字:共:通“供,供给

特殊句式: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 品读第四段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重点字词:

之:代指秦军

微:假如没有

夫(f ú )人:那人

因:依靠                           敝:损害

所与:同…结盟,与:结交、同盟。

知:通“智                         易:代替           

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特殊句式: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

  • 全文的结构层次
  •   秦晋围郑

第二段   临危受命

第三段   智退秦军

第四段   郑围得解

试梳理烛之武劝退秦军的过程

明确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主”到“君之薄也”——阐明利害,动摇秦军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到“君亦无所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④“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到“君之所知也”——以史为鉴,挑拨秦晋

⑤“夫晋,何厌之有?”到“唯君图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重点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2、解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一、复习上节课主要内容

提问学生背诵,谁能回答一下整篇文章的结构层次?

学生回答,老师纠正。

  • 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

烛之武:1、志士

得不到重用心里是有怨言的,可是在国家危亡时刻最终还是放弃一己恩怨,所以是志士。

2、勇士

夜缒而出,生死难料,置自身安危于不顾,是勇士。

3、辩士

到达秦国先叙述“亡郑”于秦无利可图;再叙述“舍郑”于秦可得实惠。再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最后说明损秦利晋不可为。

佚之狐形象分析:

佚之狐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不可否认,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

郑伯:善于纳谏    勇于自责    善于言辩

晋伯: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 文章的艺术特色
  • 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 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文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 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这一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 小结

本文记叙了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表现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

  • 布置作业。
  • 背诵全篇
  • 完成课后练习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无忧学习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5uxx.com/123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5uxx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0543650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yzk031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