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重组阅读篇目 构建小说写作路径
——对高一小说写作的实践与思考
在进行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学习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针对学生初稿表现出来的共性问题,通过重整小说阅读篇目,指导学生修改习作,围绕小说的文体特征,构建了以文章主旨鲜明、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活为要点的小说写作路径。
一、重组小说阅读篇目,调整单元写作任务
这次重组挑选了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百合花》、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的《大卫·科波菲尔》《复活》共7篇小说,如表1所示,重构出一组小说阅读篇目。
单元名称与单元主题 | 篇 目 | 写作要点 |
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 | 百合花/茹志娟 | 文学意象的象征性景色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
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观察与批判” | 12 祝福/鲁迅1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14 促织/蒲松龄*变形记(节选)/卡夫卡 | 细节、对话情节的曲折和严密象征意味虚幻、不断突转的情节心理描写 |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多样的文化” | 7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狄更斯8 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 | 视角的变化塑造鲜活、生动的圆形人物小说中的心理描写 |
表1.重组后的小说阅读篇目
为了突出小说这一文体特点,“重组”之后的单元写作任务描述为:
请同学们结合重组后的小说阅读篇目,在高一结束后的暑假里修改初稿,完成小小说的撰写。
要求:(1)明确立意,确立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2)情节引人入胜,适当变换叙述顺序,巧设悬念、铺设、伏笔等。(3)塑造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二、基于三重思考,有效重组阅读
1.进入高中阶段,学生逐渐从复杂记叙文写作向议论文写作过渡,小说写作是第一次尝试。重整之后的“小说群”更能形成分类、对比、聚合等各种关系,从而凸显小说的文体特征,为学生的小说创作提供更丰富、更契合学情的写作借鉴。
学生在初稿中表现出来的普遍的共性特点是:
(1)自己心中有非常宏大或明确的主旨,但很难做到将主旨既鲜明又不直白地表现出来。
(2)对情节的叙述很流畅,语言也很生动。但情节的推动方式比较单一,大部分作品依靠作者讲述。
(3)有塑造人物形象的意识,但方式比较单一,人物形象也往往是没有发展变化的。
必修下第三单元共有3课5篇小说,包括中国古典笔记体小说《促织》,章回体小说《水浒》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外国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国现当代小说《祝福》,西方现代派小说《变形记》。类型丰富,都是经典之作。但是从学生初稿写作的情况来看,有一些共性问题,还需要借鉴其他小说来获得更丰富的启发。
比如《祝福》当中有“我”作为归乡者的半知视角和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变化,但视角的变化和选择在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大卫·科波菲尔》中体现得更为典型,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差异也更容易被高一阶段学生所感知。该小说的人物描写与其他小说相比,也更为鲜活,更容易被学生借鉴。
2.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当中,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是两个集中学习小说阅读的单元。其他涉及小说阅读的单元,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都是兼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的。从体裁上来讲,这两个单元的单元写作任务都包含了小说的写作;从功能上来讲,皆属于为数不多的文学作品写作任务。
同时,两个单元的写作任务的指向均为小说的写作,且所附的写作指导小短文的要点有较多的交叉重复。从“叙事要引人入胜”到“学写小小说”,任务设计在要求上有进阶,但如表2所示,其实都涉及到小说的情节、构思、立意和形象塑造。而且,这些要点很难独立存在,清晰切割,比如情节的曲折起伏如果离开明确的立意,也就失去了它的主要价值。这些都让两个单元的重组融合有了可能和必要。
单元 | 单元写作任务要点 | 写作知识短文 | 写作要点(关键词) | ||
必修下第六单元 | 记述真实经历,或虚构故事,在特定的情境中,展现人物的光彩,表现事情的情味。 | 叙事要引人入胜 | 选择最合适的叙述视角 | ||
写出事情的波澜 | l情节的曲折起伏 | ||||
l情节中内在的情感和思想意蕴 | |||||
灵活运用悬念、抑扬、意外(反转)等叙事技巧 | |||||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 尝试从生活中采撷“小说元素”,以之为基础创作一篇小小说。 | 学写小小说 | 明确立意,确立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 | ||
巧于构思:巧妙展开,写出情节的波澜和起伏。 | 创新叙事方式如变换叙述顺序,利用“道具”,巧设悬念,铺设伏笔等。 | ||||
小小说要注意写好结尾,创造出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突转。 | |||||
多用白描 |
表2. 必修下册第六单元、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写作任务与写作知识小短文要点比较
3.重组契合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符合统编教材的编写一改单篇成课的惯例,单篇加多篇,以人文主题和任务群双线组元,本身就体现出整合的理念。
三、以读促“改”,构建路径
在学生初稿的写作基础上,围绕重组小说群阅读的具体的修改路径为:小组互读,提出建议——围绕问题,以读促“改”——自评和反思。
(一)小组互读,提出建议。
(二)回顾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百合花》、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自读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的《大卫·科波菲尔》《复活》等7篇小说,针对自己小说创作中遇到的问题,选择部分课文,进行分类梳理、对比组合、探究思考,从中获得修改习作的启发。
以下是三位同学围绕自己修改的要点,对课文的重读和梳理。
以下是三位同学围绕自己修改的要点,对课文的重读和梳理。
多维组合的要点 | 小说篇目 | 我获得的启发 |
生1:主题鲜明突出 | 百合花*变形记(节选)*装在套子里的人 | 1.三篇小说都善于通过为小说中的人物设置障碍、通过人物面对的冲突,来凸显主题。2.文学意象的象征性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
生2:情节引人入胜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促织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 要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促织》通过虚构,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了讽刺性《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情节充满意外、突转,但是又很严密《大卫·科波菲尔》中叙述视角的变化 |
生3:塑造鲜活、生动的圆形人物 | 祝福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复活(节选)变形记(节选) | 《祝福》当中通过人物外表尤其是眼睛的变化表现人物精神状态的衰减;《变形记》善于通过细致复杂的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大卫·科波菲尔》通过多个细节和语言描写塑造出米考伯假装文雅、得乐且乐、没有远虑、待人真诚善良的多侧面性格,非常鲜活真实。 |
生1片段(修改前):
G412用了很久才消化这段话的含义,紧接着便感到全身上下的血液仿佛被凝固。风吹麦浪,飒飒作响,而自己矗立在时间的原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阵头晕目眩后,他昏迷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他挣扎着醒来,醒来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离开,找到其他幸存的人。尘封许久的穿梭机静静守候,他冲进驾驶舱,几乎是凭借着肌肉记忆将它启动,将终点设为最近的行星。舷窗外,地面离自己越来越远,他竟感到一丝欣慰。
生1片段(修改后):
G412用了很久才消化这段话的含义,紧接着便感到全身上下的血液仿佛被凝固。风吹麦浪,飒飒作响,而自己矗立在时间的原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阵头晕目眩后,他昏迷过去。
梦境中,那场战役的画面又开始在脑海中倒带重映。刺眼的白光在整个战舰内横冲直撞,紧接着是一两秒绝对的寂静,之后混乱的尖叫声、爆炸声、发动机的轰鸣咆哮交织在一起,他们根本没来得及看清另一方的舰队,便在一片狼藉中走向分崩离析。逃生舱弹出母舰后,他亲眼看到敌方的一艘泛着冷光的战舰以几乎不符合物理学规律的折角加速驶向宇宙深处。所幸,他获救了。
那场战役宣告了美好得不真实如同一场幻梦的安逸时代的彻底终结。铁马冰河,摧毁了昔日的乌托邦。不久之后,他告别妻子和刚上小学的女儿,再次赶赴冷峻的太空。面对妻子的苦苦哀求和女儿的眼泪,他的心几乎被爱与责任撕扯成碎片。战后的心理疏导员曾经告诉他过度的责任感是一种病,但他始终能感觉到冥冥之中命运的牵引。
不知过了多久,他挣扎着醒来,醒来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离开,找到其他幸存的人。尘封许久的穿梭机静静守候,他冲进驾驶舱,几乎是凭借着肌肉记忆将它启动,将终点设为最近的行星。舷窗外深沉、没有任何表情与言语的夜空几乎要将自己吞噬,虚无却包含一切。而这夜空跨越光年的距离,从时间深处走来。它见证了地球上第一次燃起火光,见证了人类一次又一次的奔袭,见证了人类创造一切又试图互相毁灭。他想起在博物馆见到《星空》的那个午后,那是他第一次感觉到有些东西可以跨越时间、空间、语言…….人类这一千多万年的狂奔,也算是精彩纷呈了。他竟感到一丝欣慰。他隔着手套摩挲着仅存的一张一家三口的合照,安慰自己:就快和家人团聚了。
划横线部分都是修改之后增加的,主要包括:以梦境重现地球人类与星外生命决战并惨败的往事;“他”在“爱”和“责任”之间的挣扎和最终抉择;“他”试图奔赴其他行星时的心理活动。这些内容增加了“他”所遇到的矛盾冲突,在对冲突的解决过程中让主题更加突显。
(三)自评和反思自己的习作
在修改小说的过程中,我提供了“小说写作自评量表”(如表3),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自己的写作有明确的意识,能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及时感知哪些地方写得比较顺畅,哪些地方遇到障碍,遇到了什么样的障碍,以及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些障碍。
小说写作自评量表 | |||
观察点 | 标准 | 评价 | 我的修改方向 |
主题鲜明 | □主人公的内在冲突是什么?面临哪些障碍?□随着小说的发展,主人公的情感、性格或观点发生了哪些变化?是如何改变的?□小说的情节设计能否凸显小说的主题?□是否能够通过潜文本巧妙印证主题,而不是生硬地强塞给读者?能否找到合适的意象,以象征手法强化主题? | □良好□达标□待提高 | |
情节曲折 | □是否能够通过伏笔、铺垫、悬念、突转等让情节更引人入胜□对话是否包含张力、冲突或悬念,能够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 □良好□达标□待提高 | |
人物鲜活 | □人物形象有个性化的特点,在小说中有发展变化□能够从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角度塑造人物形象 | □良好□达标□待提高 |
表4 小说写作自评量表
如前所述,在整个部编教材当中,共有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两个单元写作任务设计了小说写作。在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学习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通过重整小说阅读篇目,让课文形成分类、对比、聚合等各种关系,更加凸显小说的文体特征,让学生完成小说创作写作任务。到了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写作任务实施之时,将指导学生完成单元写作任务一,即“本单元小说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展示了小说名家的风格特征。选择你喜欢的一篇细加研读,从中选取感兴趣的某一要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赏析文章。”从小说创作到小说赏析,完成相互推动、相互依存的文学作品写作与阅读的完整学习经历。
【学生佳作】
守 望 者
这是一片金色的麦田。
长风吹过,麦浪翻涌,一路向望不到的远方延伸,连空气里都飘散着金黄的气息。
他静静地躺在田埂上。远山、泥土、麦子、狗尾巴草,一切都是那样静静地矗立,一言不发。从他来到这里时就是这样。
只有他自己,与沉默的时间——相对无言。
不知过了多久,他终于站起身,轻轻掸掉身上的尘土。“今天得尽快收掉麦子,明天又要开始新一轮的播种了。”他缓步向屋子的方向走去,影子在脚边拉得很长。
回家途中会路过一块巨大的铭牌,上面的内容他几乎可以倒背如流:
“D412号行星,距地球7.8光年,自转周期25小时。行星守望者编号:G412 ,任期两年。距返程还有: ”
底下是一块显示板,上面的数字正在不断闪烁跳动:“3天”
快要回家了。原本日夜翘首以盼的时刻真的快要来临时,却反而感到阵阵无措袭来。他不知道该期盼,还是担忧。回到那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他不知道家人是否愿意接纳他。
小时候他很向往太空,向往外面的世界。父亲每次离家执行飞行任务前,都会带他去山坡上仰望星空,告诉他这个是金星,那个是宇宙深处的恒星,教给他“星星眨眼睛”的童谣,这使他构筑起了对世界、对浩瀚银河最天真美好的想象。后来,父亲成为了这些星星中的一颗。记忆中他很少看到母亲像那天一样悲伤哀恸,但那时年幼的他还无法理解大人苦涩的泪水,只是对头顶上方的世界生发出更大的好奇与向往。
最后的三天时间很快便过去,最后一次与驻地智能机器人确认工作交接后,他向穿梭舰停泊港走去。新种下的麦苗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喃喃细语。这里很快就有新的人上任,而他终究会成为这里的历史。
一阵异动。
两年来他从未见过通讯设备有任何信号传来,而此刻一阵清晰的人声钻进他的耳朵:“G412,G412,请勿返航!请勿返航!”
他从一阵麻木中苏醒过来,接着感到许久未有过的惊诧:“为……为什么?”
“我是你所在的D区的总联络员,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在你之前所有任满返回的人最后没有一个能够顺利抵达。你不会真的以为他们的承诺就一定算数吧?地球资源短缺,他们已经自身难保,才派你们出来殖民,你真的觉得他们会在你的飞船里储备足够返程的燃料吗?如果执意返航,你最后只会变成死无归处的孤魂野鬼!”
两年的独处让他变得迟钝木讷,他的愤怒、颤栗、无助都积压在心口。他甚至无法流出一滴泪、发出一声嘶吼,只能瘫坐在地上,任凭绝望恐惧的黑洞将自己包裹吞噬。那一刻,他觉得自己被判了死刑。
“那现在该怎么办?!”
“待在这儿吧,在下一任守望者到来前,你还可以活下去。至于他来了以后……毕竟一个星球只能有一个主人。”
好吧,那就待在这里,听凭命运的摆布。他感到自己和地球之间仅存的、维系着他两年来全部希冀与渴盼的精神纽带,就这样被毫不留情地摧毁,仿佛在深海中漂泊无依的一叶孤舟。至于接下来要怎么办,他无力思考。他想到了自己的妻子,还有女儿。她们的面庞在记忆中渐渐褪色,但心中泛起的强烈的思念与爱是他作为人类的本能。
“那你呢?你会帮我吗?”只问出一半的话被通信中断的提示音打断。
他紧闭上眼,再缓缓睁开,想象着天地初开时的混沌、末日席卷过后的荒寂,想象着自己生命最后一刻的场景。一阵凉风拂过空旷的田野,泥土的气味混合着麦香在空气中流淌、钻进鼻腔,飘动的衣角提醒他自己真实地存在于此时此刻。
傍晚,他独自仰望星空,亘古不变的星空。每一颗恒星或许都是宇宙的流浪者,他这样想着,远处某个方位忽然闪烁了一下。初来乍到时每失眠的夜晚,他都会深深地凝望夜空。D412也有着美丽的星空,只是缺了照耀千里、曾给予无数人慰藉的婵娟。
接下来的几天度秒如年,但新人迟迟未到。直到麦子又染上金黄,他再次收到了通讯信号——
这次来自地球。
“致地球之外的殖民者,当你们收到信号时,我们恐怕已经化为乌有了。从发现地外文明的那一刻起,我们就预感到这一时刻必然到来。这也是我们派你们驻守地外的原因,无论如何必须延续人类文明,不惜一切代价!从今以后,你们就是人类文明仅存的守望者。”
又是一阵死亡般的寂静。
G412用了很久才消化这段话的含义,紧接着便感到全身上下的血液仿佛被凝固。风吹麦浪,飒飒作响,而自己矗立在时间的原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阵头晕目眩后,他昏迷过去。
梦境中,那场战役的画面又开始在脑海中倒带重映。刺眼的白光在整个战舰内横冲直撞,紧接着是一两秒绝对的寂静,之后混乱的尖叫声、爆炸声、发动机的轰鸣咆哮交织在一起,他们根本没来得及看清另一方的舰队,便在一片狼藉中走向分崩离析。逃生舱弹出母舰后,他亲眼看到敌方的一艘泛着冷光的战舰以几乎不符合物理学规律的折角加速驶向宇宙深处。所幸,他获救了。
那场战役宣告了美好得不真实如同一场幻梦的安逸时代的彻底终结。铁马冰河,摧毁了昔日的乌托邦。
不久之后,他告别妻子和刚上小学的女儿,再次赶赴冷峻的太空。面对妻子的苦苦哀求和女儿的眼泪,他的心几乎被爱与责任撕扯成碎片。战后的心理疏导员曾经告诉他过度的责任感是一种病,但他始终能感觉到冥冥之中命运的牵引。
不知过了多久,他挣扎着醒来,醒来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离开,找到其他幸存的人。尘封许久的穿梭机静静守候,他冲进驾驶舱,几乎是凭借着肌肉记忆将它启动,将终点设为最近的行星。舷窗外深沉、没有任何表情与言语的夜空几乎要将自己吞噬,虚无却包含一切。而这夜空跨越光年的距离,从时间深处走来。它见证了地球上第一次燃起火光,见证了人类一次又一次的奔袭,见证了人类创造一切又试图互相毁灭。他想起在博物馆见到《星空》的那个午后,那是他第一次感觉到有些东西可以跨越时间、空间、语言…….人类这一千多万年的狂奔,也算是精彩纷呈了。他竟感到一丝欣慰。他隔着手套摩挲着仅存的一张一家三口的合照,安慰自己:就快和家人团聚了。
此刻联络员的声音突兀地响起:“G412,G412,回到驻地,回到驻地。”
“又……又是为什么?!你难道……不清楚我们现在的处境吗?”
“恰恰相反,我比任何人都清楚。地球几年前就已经灰飞烟灭了。正因为如此,你更应该驻守原地。”联络员丝毫不留给他反驳的机会,“我们现在身负前所未有的重任。要想延续文明,必须步步为营。现在的资源极其有限,你的行为是极大的浪费!事到如今你应该摒弃一切人类的感情!”
“而且—— 你现在去找其他守望者抱团取暖已经于事无补了。”
“D区其他殖民星球的全部能源物资将在六个月内全部送达D412,包括冷冻胚胎。”
G412已经没有继续提问的勇气。
“至于他们自己,只能为人类文明的延续开路。”
“那……那为什么是我?”G412的声音控制不住地颤抖。
“我应该祝贺你,通过了这两年间的综合监测评价和几天前的通信测试。虽然你的表现在我看来同样不堪一击,但是相比他们,D412是最佳选择。”
“你到底是谁!!!”
“告诉你也无妨,计算机,或人工智能。这是你出发时的叫法。”
G412在那一刻将压抑已久的情感全部爆发:“可什么是文明?人类的文明绝不仅仅只是由有生命的躯体构成!人的思想、精神、意志、情感,人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人的艺术与审美,人的语言、文化,和人类一千多万年来的风雨兼程……这一切的一切,都足以让我们的文明在宇宙编年史中熠熠闪光!至于现在,要是用冷冻胚胎,用最精密的计算、调控孕育出来的‘人’,我想象不出他们会产生怎样的‘文明’!我想,这样恐怕不是人类‘延续文明之火光’的初衷吧。”
通信信号在此刻中断,G412无力地瘫倒在椅背上,一双无形的手操控着、摆布着他的命运,而他似乎被剥夺了拒绝的机会。他只感到深入骨髓的疲惫。作为普通人,他已经历了太多太多。一颗在宇宙的角落默默演化了几十亿年的行星,被一群拥有智慧、自诩为高等生命的生物所统领的世界,在某一天悄无声息地化为乌有。也许没有任何生命在意,也许在宇宙的另一端,同样的剧情无时无刻不在上演。在冷寂深邃的夜空中,一切都可以存在,一切都变幻莫测,一切都终将逝去。他们不记得来路,也望不到归处。本质上,他们没有什么不同。
穿梭机再次降落地面。熟悉的麦浪,金灿灿的海洋。很像上世纪,或上上个世纪的乡村田园,那种只存在于历史电影中,或祖辈人的美好回忆中的场景。他忽然想起“采菊东篱下”的诗句,可惜,这里没有南山。
很久很久——几天,或几个月——他再没收到任何来自外界的消息。麦浪一阵又一阵地翻涌,风在田野间又闯荡了几个来回。他还是只有一个人。
他找了个舒服的姿势仰卧在泥土上,就像回到了早已不复存在的故乡。“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他又回忆起曾经烂熟于心的那部科幻小说,那时候他不懂这句话的意思,但现在好像懂了。
明天或许会来,或许永远不会来。但无论如何,他都在当下的每一刻中,倾听风吹麦浪。
老师点评:
成硕同学写了一篇关于未来世界星际移民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独自一人在陌生的星球上生活,与地球切断联系,他整个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命状态是孤独的,麦苗播种、萌发、麦浪翻滚、成熟,是陪伴也是慰藉。同时,小作者想借这篇小说表达对文明的意义、文明延续这一问题的思考,即“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一个种族,一个文明,想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鲜明的足迹,一定不是靠活得时间长,而是靠活得精彩。
小作者自言“初稿中人物的形象比较模糊,像是一个为了突出文章想要表达的内容而设置的‘工具人’”。在修改过程中,如何刻画人物形象?如何通过情节的推动,表达自己的思考?对小作者来说是一个难点。后来小作者根据老师、同学的意见对小说进行了修改,加剧了主人公所要面对的冲突和障碍,表现出主人公面对一个又一个沉重的打击是如何做出转变、抉择的,主旨也随之变得更为清晰和突出——生存不应该以人性的泯灭为前提,生存和延续不是文明的全部目的。
在 人 间
原野上亮起光,颤颤巍巍,鼓点铺天盖地地响起,点燃成片成片蛮荒的、原始的、鎏金般流淌着的火把。
尧站在他的宫殿前,肃穆地望着那群壑环绕的连绵城邦,低低吐出一口气。他觉得自己已经活得够久了,事实也确实如此。他的发梢与眉峰都覆盖着皑皑白雪,鲜活的气息正一丝丝从那逐渐松散的骨架里漏出去,吹得壁上火把忽明忽暗。
尧躺在冰凉的石枕上,听风穿过殿堂盘旋咆哮,竟恍惚望见许多年前自己带领族人跋山涉水,在大漠酣卧戈壁的光景。
于是他缓缓扭过头去:黑暗里有一双乌溜溜转动的大眼睛。那孩子盘膝靠在石床边,像往常一样左顾右盼,揣着双手晃来晃去。尧细细打量着他,又绵长地呼出一口气,像破了面的兽皮鼓一样低沉而粗重。
“华……”,他轻声唤道,微笑着,像往常一样平和,艰难却一字一句地宣告:“一个时代将要落幕了。”半晌,他又追问,“华,你看得到吗?”
人间将一直安定没有征伐吗?
他的子民将受到神灵庇佑吗?
舜……会是个好首领吧?
从没有一个眼神能包含这样震撼的忧思,也没有人忍心在这样真挚的追问下保持沉默。可华只是深深低下头去,看上去十分为难,将手指拧来拧去,任由长长的发辫盖住脸颊。他小心地点点头,抬手指向殿门。尧的身体已经麻木了,只得一点一点地撑起头挪动。天边满载披金的红云,眨眼拢住整片旷野,城邦传来鼎沸的人声,正是天光熹微。
他陶醉地慰叹一声,眼里的火光倏地熄灭了。
华慢慢站起来,走到洞口,张开双手,想起近百年前,他正是这样同仍是孩子的尧撞个满怀。
然后尧死去了,骨头和肌肤都化作泥土与尘埃。
无形的力量在冥冥中推动着任何东西不顾一切,义无反顾地向前。尧,舜与他们的后人很快淹没在名为“历史”的尘埃里。几乎没有人记得。华抚着胸口,听里面空荡荡的,在人间继续漂泊。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明白自己究竟算什么东西。
礼和乐像雨后春笋一样带着新兴的活力争先恐后地冒出,很快,又像丢弃在路边的肉糜一样腐朽崩坏。
光阴如梭带给华的唯一乐处,就是能见识许多有趣的灵魂。
比如庄周。
庄周是一个相当奇怪的人,因为他的梦想是变成一条鱼。
他坐在水边,专心致志地盯着那些摇曳生姿的生灵,似乎已经陶醉在被澄澈透亮的波纹包裹的美梦里,一边又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向华描述他梦境中所见的绮丽之物。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周兴致勃勃地举起双手比划。
华心不在焉地应了一声,在脑海里模模糊糊勾勒出那庞然大物。
“华!此间何间?”他突然话锋一转。
“此间无间。”
“谬矣!此间人间!”庄周忽然大笑起来,扑通一声跃入水中,像游鱼一样灵活的游走了。
惠子在旁边唉声叹气地直跺脚,他苦笑着摇摇头向华道歉,他说庄周就是这样的。华也点点头,他也觉得庄周就该是这样的。
可是人间呢?华想,他搞不明白。
直到他被赋予了“秦”的名字,才有了一些模糊的感受。
年轻的帝王站在华美的楼阁前,看着络绎不绝的车辇,满载琳琅满目的奇珍,和那些身姿婀娜如杨柳般的女人低眉顺目地上上下下,眼睛里依旧燃着征服的火焰。无数个露水深重的夜晚,嬴政坐在空荡荡的大殿里纵笔驰骋,让几千里外宏伟的长城拔地而起,使地面上布满规格齐整的辙痕,令天下的书简都变成同一种文字。
可敬呵,我的王!百姓们敬畏地低下头颅。可畏呵,我的王!百姓们哭诉着,肩上压着沉甸甸的土石和钱粮。
“停下吧!地里没有人开垦啦!穷苦的人将要活不了啦!”他们像鬼魂一样哀鸣,“这样的话国家就会面临灾祸吧!”不知道为什么,华的心也与他们一同沉下去。无数个黑夜,他能瞥见无数黑洞洞的影子挤挤挨挨地在宫殿门口挣扎,令人汗毛竖起。他也规劝着,咒骂着,在宫殿里跳着脚反抗,可没有人注意到他。
于是,那一天终于到来了。
王师杀人如剪草,兵败如山倒。
咸阳城失去了往昔的活力。天边云似火烧,如同尧死的那天一样。残阳在水中蜿蜒的铺开,去吞与兵刃纠缠在一起的人的残肢和浮浮沉沉的幽魂。燎原的野火蔓延至日月无光。到百里开外,一片寒鸦嘶啼,便是那人间炼狱。他呆坐在鼓楼一角,头一次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疲惫。作为文明中诞生的意识形态,华无法插手历史的必然发展,甚至连同他的情感都是现存文明的映射。百姓在战乱与太平中转徙,无非看天吃饭,他想,这是明明白白的,他也见过许多。然而这些沉甸甸的箭镞真切地被他捏在手上时,巨大的茫然与不知所措要将他生生撕裂。
在人间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新交来又走,徒惹几回瘦。于是,他怀着人世深重的苦难陷入沉睡。
这期间时不时醒来,听过嵇康临刑前用冰冷的铁栏杆弹一曲《广陵散》,他在铮铮的回响里说,“有些东西,只有失传了,才算正真留下”;见过武曌倔强的侧脸,她提起裙摆走向帝位时高傲地回答,“朕之功过,留待后人评”;随着郑和在辽远的西洋浮沉,奇珍异宝盈船,他叹:“绝域诸方,心悦诚服”……
他把玩着尖尖的竹叶,又觉得这人间好像也并非完全无可救药。
兜兜转转,一切始终如一,却又不甚相同。华似乎从中咂摸出一丝苦中作乐的意味。现在他倒也称得上一句阅历丰厚,历经沧桑。接连的文化盛宴与技术发展使他的身心都充盈起来,走到那里都有敬仰的眼光,连同那些小国愈发不耐看,便也不去纠结什么人间不人间了。华对着他们淡淡颔首,像踏在云上一样腾挪几步,飞走了。
他开始把“天朝尚国”挂在嘴边,始终记得那些位居天地之中,万邦来朝的日子,整日整夜滞留在每个朝代宫室最华美的楼阁,穿上锦绣和金缕线做的衣服,饮酒作乐。躺在这些奇珍中,把鼎当作铛,把玉当作石头,把金子当作沙砾和石子,痴痴地一遍又一遍摩挲那些来自西洋的望远镜,天文仪和彩色的玻璃。光滑的质地慢慢融进他的肌肤,四周燃起带着甜味的青烟。华踉跄着站起来,看见风尘仆仆的客人卑躬屈膝地低着头,大气也不敢喘。他满意地点点头,拔出剑,想要使他们一睹名器之风采。可是,大地开始震动,窗外突然响起枪炮轰鸣,火光冲天。
客人一下子不见了,周围寂静到只剩士兵们的惨叫。华一下子摔倒在地上,怅然若失。他急忙忙想要问清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却蓦然从镶嵌着宝石的镜子里望见一张憔悴的脸。吓!那是一张怎样的脸啊!黄得像蜡一样,几乎瘦得只剩一把骨头,眼眶深深凹陷进去,两颊的皮贴着骨架,活像一个幽魂。窗外呢?不过一片红彤彤的残阳。什么东西正在咔嚓咔嚓的碎成齑粉。华像是被从头到脚浇了一捧冷水,凉意顺着脊梁骨窜到脑袋,一把甩脱手上的东西,因为上满沾满了百姓浓稠的血呀。
他慌乱地嘶吼,可是没有人能救他。
“来呀,华!来呀!”来自西方的那些人蛊惑着他,“我们的文明是先进的!来呀,华!来呀!抛弃你的子民与土地!同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享福吧!”华愤怒地夺门而出。于是他们感到被莫大的侮辱了,便沉下脸,阴沉沉·架起枪炮。
他们打了很多很多年,远不如华已然经过的岁月长。但在华眼里,一年就像一千年一样漫长。他的土地满目苍夷,经年累月的战火让很多人流离失所,路边堆满白骨与腐肉无人问津。他的弟弟妹妹哭喊着,被迫远离家乡,就连他自己也满身伤痕。
华好像一瞬之间成了女娲补天的巨石,忙碌地奔走在大江南北,带着渗血的绷带与遥不可及的希望,孤注一掷地去挽救他小小的人间。
年青的战士们前赴后继地与敌人厮杀在一起。每有一个人倒下,就有一个人不要命的顶上去,在无休止的枪林和弹雨下,去拼一个渺茫的未来。华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在不知通向何方的路上,在战火纷飞的硝烟里高歌,看着曾并肩的青年定格在一瞬间。落晖将那背影染的模模糊糊,分外璀璨。一潭死水中,燃起了星火。
他抛了那些陋习与狂妄,成为人世间的一员,咬着牙将糜烂的皮囊连着肉硬扯下来,让潺潺的血浸湿骨头。他用皮肤龟裂的手稳稳端起枪,听子弹在耳畔划出尖锐的呼啸。华比任何时候都要狼狈和虚弱,可他眼里闪着不曾见过的光芒。别人笑嘻嘻的反应,他便笑嘻嘻;那些冷冷不屑的声音,他便当儿戏。从来没人能给他指引,华咬紧牙关,明白除了时间他一无所有。西伯利亚的寒风吹不到北平,华尔街的操盘手也没资格将他的弟弟妹妹们当作提线木偶。那些背影在历史的洪流中逆着光行走,斑驳陆离。熊熊烈火在他身后燃起,吞没了来时的路。
他们从黄昏杀到黎明,旭日东升。
于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傍晚,万家灯火璀璨地连成蜿蜒的巨龙,一路从山顶蔓延到城市中心。华带着耳机漫步在灯火通明的摩登时代街头,像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一样隐没在人潮。
他在人间的旅途不过刚刚启程。
点评:
写作者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将千百年来的中华文明串联起来吗?小作者给出了一个野心勃勃而颇有见地的答案:将华夏滚滚历史洪流和璀璨厚重文明具象化为一个名为“华”的人。他见证历史,亲历历史,甚至他就是历史。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他变幻着不同的人格。那些不可磨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便如珍珠般被小作者以出色的文学才华串联在手中。可是,经历了繁华盛世,也经历了至暗时刻的中华文明,在传统与现代的变革中又将走向何处?是什么让华存在于世间千年而精神不灭?我期待才华横溢的小作者给出更具体的答案。但不要紧,岁月不老,少年可慢慢学习成长。
路 有 死 骨
我在城里的酒馆碰见重子安时,刚满十七,很好的年纪,干净又愚蠢。那时我还是教廷的游医,披着古板的斗篷被摸走了钱包,因而欠了重子安一杯酒钱,只能以身相许成为了她的随行军医。
城市是可悲的旧城市,但坐拥着千百年来的夕阳。旅客来来往往,却几乎没人愿意滞留。重子安带着她的小队寄居在此,她像只螃蟹一样背着自己的小壳搬进夕阳,带着自己的红色浆果草和大把的奶糖安顿下来。
那时战况很平稳,重子安的队伍不在战争中心,人数又少得可怜,我的工作几乎称得上轻松。最好的日子里,我可以七八天不掏出那套杂乱的医具包,比做游医时还要闲上一些。闲下来的时候,重子安是很精致的家伙,我看着她从杂物堆里刨出全套的咖啡壶,哼着跑调的歌烧上开水。她的蜗居里弥漫着馥郁的咖啡香气,阳光透过窗口蔓延在地上,重子安的金色卷发和空气中的尘点,共同闪着微光。几个月前同样的太阳唤醒咖啡,几百年前同样的太阳为城市赋名,重子安扎上头发,重新哼起歌开始熬果酱。
在第无数次吃上重子安的香橙果酱后,我承认了她是个普遍意义上的好人……以及各种意义上的聪明人,我在心里默默补充。我加入队伍时她入伍两年,履历漂亮得像伪造出来的。上面来排查的时候狐疑地打量着她的战绩,悄摸着去酒馆和下属的宿舍里打探,然后得出结论:尽管纪律散漫,但这家伙在作战方面还真是一个该死的完人。我看着探子骂骂咧咧远去的背影,自战争开始以来第一次真心地笑出声来。
那是很珍贵的日子,重子安用她的浆果盆栽、香草奶糖、泛灰的黑色书脊和香橙果酱为我们堆砌出一个战争中的临时乌托邦。随着前线逐渐吃紧,一把大火点燃了夕阳的城市,战斗开始艰难起来,我们进不能进,退无可退。炮火覆盖了城市,摧毁了重子安的小壳,也为我带来了过多的工作量。在医务所的裹尸布耗尽的那天,我默默地想,再见了,乌托邦。
我想那段时候我吞下了过多的眼泪,硝烟堵塞了我的喉咙。对一开始的伤亡我有些恍惚,我记得公墓里的十字架顺着风吹的方向蔓延直到天际,我记得重子安的房子在大火中付之一炬,我记得死亡,死亡,死亡。
我记得重子安队里有个年轻的法国人,眉目很干净,日复一日地给战友讲着他故乡的未婚妻。他参军前女孩给他一个吊坠,很精巧的东西,拨动上边的小机关就会弹出女孩的相片。年轻人把铭牌和吊坠串在一起,日夜贴身佩戴,从他离家的那一天开始,最终被我在一个弹坑边捡到。我战后去交还遗物时,他青梅竹马的未婚妻已经和表哥成婚。那时战争结束不到两个月,年轻人的骨血融进泥土,战后的土地上不再开出花束。
我记得重子安的队里有背井离乡的旅人们,有父亲,兄弟,丈夫,儿子,有英雄主义者,有背叛者,有人从几十年前的战场上全身而退,有人来到营地前连真枪都没摸过。在重子安神奇的统领下,这只破烂的军队守护着夕阳的城市。
在火燃烧三年之后,硝烟几乎焚毁了世界的屋顶,吃黄油的人签订了合约,于是战争突兀地结束。一百七十多页的白纸黑字证明了重子安的胜利,表彰会和上级接见接踵而至。重子安会得到升迁,我笃定地想,如果她遇上一个好的时代,说不定能当上准将。彼时美洲的淘金热席卷,西边大片的土地尚待开发,而重子安正处于前途光明的二十七。她的一生将会光辉漫长,我想。
七月的下午,队里的幸存者举办了盛大的庆祝会,活着回到首府的两百多名军人几乎全部到场。重子安那天心情好级,香槟和红酒一杯杯灌进喉咙,晃着腿哼着跑调的歌,酒精使她唱歌时带着梦一般的朦胧。我恍惚间感觉回到了十七岁,在重子安端着一杯咖啡问我要不要加奶和糖的时候。
聚会散场时将近午夜,夏日的热风让我感觉自己近乎糜烂,重子安摇摇晃晃地独自回家。明天见,分开前我和她说。明天见,她喃喃地回复,明天见。
第二天是授勋仪式,我提早三刻钟跑到会场,头疼得几乎晕死过去,兜里揣着半瓶解酒药,四处寻找着重子安的身影。直到日落西山她都没出现,我被塞了一枚镀金的什么勋章,完蛋了,我混混沌沌地想,重子安这家伙散漫到这个程度了。
第三天她没有出现,第四天她没有出现,我在全城奔走,最后满头是汗地痛骂她的不告而别。她或许去了西部,我想着,那里是冒险者的天堂。
在我二十七的那年,我重新造访首府的公墓,这次是为了帮教廷还原这场七年前的战争。我在公墓的角落看见爬满野草的十字架,拙劣地刻着字:中尉重子安,帝国忠诚的战士。下面一行小字,死于一场偶然的车祸,终年二十七岁。
那是一个七月的午后,热风钻进我的骨头,我哭得不能自已。
点评:
小作者虚构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纯粹而美好的人,一个女战士,一个军队里的小统领,活过了最艰难的战争,却在战争结束时死于一场偶然的车祸。
小说的主题非常鲜明,展现了命运之残忍和不可捉摸,也从一个侧面写出战争的惨烈:医务所的裹尸布耗尽、重子安的房子在大火中付之一炬、年轻的法国人的吊坠在一个弹坑边被捡到、重子安对奶、糖的喜爱和现实中的炮火、死亡的对比 ……。但主题并不是通过贴标签生硬地塞给读者,而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设计安排巧妙地蕴含其中。“重子安”这个人物刻画得立体且鲜活,金色的卷发、红色浆果草、大把的奶糖、跑调的歌、咖啡的香气,刻画出一个美好、真实、青春的生命,这更突出了她的意外死亡所具有的悲剧意义,体现出生命的弱小和命运的不可控。
故事由“我”这个战争的边缘人讲述,采用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叙述中的抒情意味很浓厚。反复出现的“我”对重子安的肯定和敬佩,比如“重子安会得到升迁,我笃定地想,……她的一生将会光辉漫长,我想。”以“我”的感受不断地强化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突显了主题。
【批语】
我被洁文感动,不仅仅是她做事总是那么认真,还感动于她的不功利。用单元重组方式进行写作研究,可以选择的单元应该不少,方便重组的单元也是有的,从若干个单元入手落点某个写作任务对一个成熟型的教师而言也应该是难度不大的,而洁文恰恰选择了小说创作——这个与高考写作似乎没有直接挂钩、且又是平时学生不怎么愿意花力气去写、老师也不怎么有时间去教的小说创作,但洁文尝试着去做了,认认真真一本正经地去做了。效果怎样?大家可以从孩子们习作中窥见。其实,我从孩子们的习作中还听到了这样的心声:小说创作不是小说家的专利,我们也爱也能也会小说创作,因为,我们正处于想象无极限的最佳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