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烛之武退秦师课时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型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岂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
B.何厌之有 厌:满足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何移之速也 移:改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C.夜缒而出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D.吾其还也 杳不知其所之也
3.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在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的情势下,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层层深入,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烛之武善于审时度势。他利用秦晋间的微妙关系,指出秦曾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赏赐而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的事实。
D.秦穆公善于追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他会因更大利益的出现改变,可见如果事情因利益而合作的,也会因利益而分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岂能若是乎?
题型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媒体曾就各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披露过这样一组数据: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美国0.6小时,中国0.2小时。中国小学生每天仅有12分钟的家务劳动时间,少得可怜的数据告诉我们:如今的中小学生已经很少主动承担家务。久而久之,劳动教育在全社会的教育观念中就会逐新被忽视和______。如何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成了当下的______问题,家庭劳动应该是劳动教育的首选,从叠被子、打扫卫生到洗衣做饭,看似琐碎的这些生活技能,却是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第一道自我的门槛。孩子们的广阔未来,只有从基础做起,由小及大,生活的“技能包”才能不断充实;由近及远,( )。如今,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已然成为社会______。让孩子放开手脚、主动体验劳动之乐,教孩子学会合作、尽享劳动之美,______应成为今后家校共同努力的方向。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边缘化 棘手 趋势 不容置喙
B.隔离化 敏感 共识 不容置疑
C.隔离化 敏感 趋势 不容置喙
D.边缘化 棘手 共识 不容置疑
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才能一层层夯实成长的基石
B.生活的技能才能不断提高
C.成长的基石才能一层层夯实
D.人生的基础才能一步步夯实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生活技能看似琐碎,却是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
B.这些生活技能看似琐碎,却能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
C.这些生活技能能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尽管都很琐碎。
D.这些生活技能能帮助孩子们第一道跨越锻炼自我的门槛,尽管都很琐碎。
题型三:字词释义
8.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 )
A.郑既知亡矣 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 D.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以其无礼于晋
B.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D.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10.对下列句中划线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军汜南 ②敢以烦执事
③以乱易整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A.①军队 ②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③取代 ④替
B.①驻扎 ②执掌事务 ③交换 ④被
C.①驻扎 ②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③取代 ④给予
D.①军队 ②管理事务 ③交换 ④是
题型四: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志向是在暮春和大伙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鸿门宴》中体现大丈大做事不应拘小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国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忘恩负义之徒的句子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_______________。
题型五: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绝句漫兴九首(一)①
杜 甫
隔户②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③,狂风挽断最长条。
【注】①公元757年,杜甫15岁,正值年富力强,在京城长安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759年夏,杜甫来到成都,定居草堂。本诗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所写。②户:门。③作意:如意。
12.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隔户杨柳弱袅袅”侧面描写了杨柳的位置和形态:她虽然体态柔弱,但轻盈纤美。
B.“恰似十五女儿腰”用杨柳描写十五岁少女的纤柔细腰,意在表现少女的妩媚动人。
C.“谓谁朝来不作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对于摧残杨柳的人给予了无情的嘲讽。
D.“狂风挽断最长条”的意思是忽然一阵狂风吹来,把杨柳那根最长的枝条给折断了。
E.本诗前两句描写杨柳之美,后两句借杨柳为何不展身姿之问,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13.诗中的“杨柳”有什么特点?诗人借“杨柳”这一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和注释简要回答。
题型六:课内阅读
14.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15.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晚年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不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种看法?为什么?
参考答案:
1.A 2.C 3.C 4.(1)如果放弃灭亡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可)供应缺乏的东西,这对您来说,也没有害处。
(2)越过别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这件事是很难的,(您)为什么使郑国灭亡而使邻国增加土地呢?
(3)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合乎秦穆公内心所想,怎么能像这样呢?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句“于”,介词,对。句意: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第二句“于”,介词,在。句意: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
B.第一句“之”,结构助词,的。句意: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第二句“之”,代词,他。句意: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C.两句“而”均为连词,表修饰。第一句句意: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第二句句意:文臣武将一起得到重用,皇上垂衣拱手,不必亲自处理政务,就能治理好天下。
D.第一句“其”,语气词,表商量,还是。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
第二句“其”,代词,指宫车。句意:不知道它(宫车)去到什么地方。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秦曾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赏赐”错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意思是“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可见应是晋国曾经答应割让焦、瑕两地给秦国。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使者;“共”,通“供”,供应;“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东西。
(2)“越”,越过;“鄙”,把……当作边邑;“焉”,哪里、怎么;“陪”,通“倍”,增加。
(3)“利害”,利益与危害;“中”,合乎,符合; “若是”,像这样。
参考译文:
(一)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郑伯。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二)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合乎秦穆公内心所想,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时间很长久了,相互信任很深厚了,相互结盟很牢固了,(秦穆公)一旦被烛之武(所说)的利益诱惑,抛弃晋国(就)如同擤鼻涕吐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
5.D 6.C 7.B
【解析】5.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边缘化”,使靠近边缘;使处于不重要的地位;“隔离化”,不让聚在一起,使断绝往来;结合“劳动教育在全社会的教育观念中就会逐新被忽视”分析,此处主要讲劳动教育会越来越处于不重要地位了,选用“边缘化”。
第二处,“敏感”,易于引起反应的;“棘手”,形容事情难办;结合“如何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问题”分析,此处主要讲“如何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是难办的事情,选用“棘手”。
第三处,“共识”,共同的认识;“趋势”,事情发展的动向;结合“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已然成为社会”分析,此处主要讲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已成为社会的共同认识,选用“共识”。
第四处,“不容置喙”,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此处不存在插嘴说话的问题,“让孩子放开手脚、主动体验劳动之乐,教孩子学会合作、尽享劳动之美”应成为今后家校共同努力的方向,是不需要质疑的,选用“不容置疑”。
故选D。
6.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孩子们的广阔未来,只有从基础做起,由小及大,生活的‘技能包’才能不断充实”分析,主要讲孩子生活成长的基础等。
A项,前句陈述对象为孩子的基础,后句陈述对象为“基石”了,陈述对象不一致。
B项,“生活的技能”与上文“生活的‘技能包’”的比喻修辞不一致,且与“由近及远”不连贯。
D项,“人生的基础”与前句“生活的‘技能包’”的比喻修辞不一致。
故选C。
7.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A项,搭配不当,“生活技能”与“门槛”搭配不当。
C项,表意不明,“尽管都很琐碎”表意不明,是“这些生活技能”琐碎,还是“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琐碎。
D项,语序不当,“第一道跨越锻炼自我的门槛”语序不当,“尽管都很琐碎”表意不明。
故选B。
8.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亡:灭亡。
B.鄙: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
C.东:名词作状语,在东面。
D.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故选A。
9.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来/连词,因为;
B.代词,那/语气助词,表祈使,还是;
C.均为连词,假如;
D.语气词,呀/疑问副词,为什么。
故选C。
10.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军:驻扎。句意: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②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句意: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
③易:取代。句意: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
④为:给予。句意:并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故选C。
11.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朝济而夕设版焉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沂、雩、谨、版。本题还要注意不要错写漏写虚词。
【点睛】1.要整体背诵,不要孤立记诵名句。
2.古代诗歌、散文名篇里的名句都要同等重视。
3.要记忆准确,默写正确。要格外注意难写、易混易错的字。
4.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背诵。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牢。
5.平时背诵既要“口到”,更要“心到”“手到”。
6.要把握字的准确读音,要克服粗心的毛病、要日积月累,学以致用。
12.DE 13.第一问:婀娜多姿,妩媚动人,但不幸被狂风折断了枝条。第二问:抒发了因受牵连而仕途(人生)失意的愤懑之情。
【解析】12.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侧面描写”分析不当,应为正面描写。B项,“用杨柳描写十五岁少女的纤柔细腰,意在表现少女的妩媚动人”分析不当,“恰似”的陈述对象是“杨柳”,该句是用十五岁少女纤柔的细腰描写杨柳,意在表现杨柳的妩媚动人。C项,“对于摧残杨柳的人给予了无情的嘲讽”无中生有。这句诗的意思是,是谁说她早晨的时候不称意,不舒展自己的身姿。
13.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注意根据诗中的“弱袅袅”“女儿腰”“不作意”“挽断”和注释的“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等内容分析情感。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14.【示例1】烛之武能说动秦穆公,究其实质在于敏锐地抓住了秦国对晋国的“隐忧”。秦晋两国在晋惠公时期有过战争,惠公被俘,在秦穆公助重耳为晋文公后,秦晋关系密切,此间没有发生过战争。但在秦晋围郑前两年(前632),晋文公在践土之盟上受周天子册命,成为霸主,当年的秦强晋弱之势已然改变。对于晋国的强大,亲历了惠公到文公这段历史的秦穆公不会没有想法。因此,烛之武的高明之处在于看出了表面上亲密的秦晋两国之间存在的隐而未发的矛盾(这种矛盾并非由“秦师先去”引发),他所说的“邻之厚,君之薄”,所描述的晋国的贪欲,对秦强晋弱时期的秦穆公或许不过是泛泛之辞。对处于“大国争霸敏感期”的秦穆公则是直接击中了其内心深处的疑虑。能“当局者清”,看出大国关系的本质并加以利用,是烛之武的真正高明之处,并不只在设辞巧而争口舌利。秦晋围郑后三年(前63),大国矛盾爆发,秦晋之间发生崤之战,可见烛之武的眼光是很锐利的。
【示例2】文中的秦穆公似是扮演着一位昏聩无能的君主形象,仅因烛之武的三言两语便舍晋而与郑盟,但深究根本,便可知秦穆公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大家。
其一,文中“秦军氾南”,远离本土,戒备森严,但烛之武“夜,缒而出”便轻而易举地见到身处秦军驻地的穆公,何其反常?显然穆公为其开了“方便之门”,可见穆公早已做好两手准备,发兵或者谈和皆有取得利益之法。
其二,秦军舍近求远,在郑国之东北——氾南驻军,意欲为何?氾南乃绝佳的战略要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一旦秦军占领氾南,其出兵中原之路将会一路畅通,再无阻拦。此役穆公率军屯扎于此,不但昭示了他的政治野心,同时也暗中逼迫郑国开出令人满意的“价码”。
其三,烛之武提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所谓“行李之往来”,不仅是指外交人员,同时也包括军事人员,这才有了下文的“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这一巨大的利益让步正中穆公下怀,自然不需再多言语。
文章对秦穆公虽着墨不多,但其深谋远虑之形象却跃然纸上,不禁让人感叹其强大的政治手腕。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内容、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烛之武除了辞令巧妙外游说成功的原因。可以从烛之武和秦穆公两个角度分析。
从烛之武的角度看,除了辞令巧妙外,最主要的是他抓住了秦晋关系的弱点,巧妙地使用了反间计。从秦晋两国关系看,两国关系复杂而微妙。晋献公死后,晋国因为强人太多,出现了内乱。于是秦穆公帮助不被看好的夷吾成了晋国国君,这就是晋惠公。为了当国王,夷吾答应将西河之地送给秦国,还让儿子留在秦国做人质。西河之地是晋国在黄河之西建立的桥头堡,对秦国的威胁很大。晋惠公即位之后就反悔了。后来实力强大的晋惠公出兵攻击秦国,差点俘虏了秦穆公。是一群饥民救了秦穆公,还打败了晋军,俘虏了晋惠公。后来秦穆公协助晋文公夺取王位,实现秦晋联盟(“秦晋之好”典故的由来)。但是在秦晋围郑前两年(前632),晋文公在践土之盟上受周天子册命,成为霸主,当年的秦强晋弱之势已然改变。秦穆公对此不会毫无想法。两国虽有秦晋之好,但是国家利益至上,没有永久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永久的国家利益,古今一理。地理位置决定了眼下打下郑国会导致“邻之厚,君之薄”的结局;秦晋都想称霸中原,未来的发展又必然互相冲突。所以,秦晋之好已经是埋下了先天的国家利益冲突。如果不是两国之间有这种利益冲突,秦军就算为了避免损失撤军而去,也大可不必还帮助几秒钟之前的敌人而防范刚才的盟友,则弱小的郑国仍旧还要单独面对强大晋国,形势依然危如累卵。晋国对秦有过毁约的历史。秦穆公当年“尝为晋君赐矣”,以武力护送晋惠公回国登基,但是,晋君“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晋国这以怨报德的前科,穆公岂能不耿耿于怀?这虽然不是晋文公所为,但是,鉴往知今知未来,教训不能不吸取,秦穆公不得不防被同一条蛇咬第二次的事情在未来发生。况且“晋,何厌之有”,晋国的贪欲,秦穆公是有切身体会的,对处于“大国争霸敏感期”的秦穆公则是直接击中了其内心深处的疑虑。能“当局者清”,看出大国关系的本质并加以利用,是烛之武的真正高明之处,并不只在设辞巧而争口舌利。
从秦穆公的角度看,他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大家。烛之武在秦晋围郑,戒备森严的情况下能顺利见到秦穆公,说明秦穆公并不排斥见郑国人,表明他并不一定要跟随晋国打郑国,如果郑国给的利益够大,他是可以撤军的。其次,“秦军氾南”,选择郑国东北部的氾南驻军,秦穆公也有自己的考量。氾南是通往中原的一条要道,乃绝佳的战略要地,是兵家必争之地,秦穆公此举无疑昭示出其出兵中原的野心。当然,如果能逼迫郑国与自己结盟,这块地方自然也属于自己。第三,郑国提出做秦国的“东道主”,这个“东道主”含义颇丰,可以让郑国作为秦国进犯中原的一条通道,这才有了下文的“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这一巨大的利益让步正中穆公下怀,自然不需再多言语。
15.(观点一)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晋公子重耳曾到郑国避难,郑伯礼节甚倨,才招致了今天的“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到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武到晚年才被重用,郑伯应负主要责任。
(观点二)烛之武不会“毛遂自荐”。在烛之武的心里,还存留着作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他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路径,但却得不到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国君不可能了解每一个人,他的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他不会抓住机会推销自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题干提示观点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烛之武不会‘毛遂自荐’”,需要明确观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原因。
如郑伯不能知人善任。结合“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分析,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才招致了今天的“秦、晋围郑”。
结合“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国家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到烛之武抱怨之后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
如烛之武不会“毛遂自荐”。烛之武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他的外交才能得不到展现。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但是在烛之武的心里,还存留着作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国君面对的无数臣民,不可能对每个人都十分了解,烛之武有才能,却不会抓住机会推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