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必修下册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汕头市金山中学2021级高二(下)阶段性考试 语文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

汕头市金山中学2021级高二()阶性考试

语文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文化就是以诗歌传统为中心的文化。那么我们今天如何借鉴这一传统呢?

    从艺术的角度说,我们能够借鉴的主要就是诗的语言。因为小说有人物、情节,戏剧还有舞台、表演等,而诗歌则除了语言以外,什么都没有。语言是人类非常宝贵的创造,有了语言,才有充分的思维,才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使人类从本能向无限发展。可是,艺术需要鲜明的感性,而语言中的感性却是间接的。音乐可以使用音响,绘画可以使用色彩、线条,它们都能直接诉诸听觉和视觉。而语言就不能直接被感受,而是通过许多概念的间接认识。所以,这是一个困难,诗歌的艺术就在于能充分地发挥语言的创造性来获得最新鲜、最丰富的感受。杜甫的名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给我们以何等深刻的印象!但诗人不过是使用了“落日”“大旗”“马”“风”这样一些概念。这便是语言的艺术性,证明了诗歌创作的成功。

    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既不能舍弃语言,又不应被概念和逻辑性所局限,这就要有特殊的处理办法,诗歌因此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最起码的一点,在形式上,诗歌要分行。古典诗歌过去是可以不必分行的,那是因为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不分行也等于分了行。分行也好,节奏也好,都是为了有利于摆脱散文与生俱来的逻辑性和连续性,使语言中感性的因素得以自由地浮现出来,这也就是诗歌语言的飞跃性。节奏是富于跳跃感的,它有利于诗歌语言的飞跃,从日常的语言中萌发出特殊的语言,捕捉到我们日常语言中所难以捕捉到的新鲜感受。唐诗在诗歌语言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那些为语法而有的虚字都可以省略,因为这些虚字都没有什么实感,省略了就更有利于飞跃。可是我们又不能失掉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省略掉这些字,因此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掌握过程。我们新诗的这个过程还很短,就还不容易做到这一步。比方唐诗中可以完全不用“之”字,而新诗中“的”字就还不能完全不用。古典诗歌的语言离开散文越来越远,这就是“诗化”的过程。诗化而自然天成,一点也不别扭,这标志着古典诗歌语言的真正成熟。

    古典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给我们以丰富的启发。但启发既不是止境,更不是胶柱鼓瑟。

一切烦琐的技巧上、形式上的讲求,都往往只会把诗歌引入歧途。艺术上的借鉴近于一种修养,

艺术的修养好比人体丰富的营养,要能够创造性地消化它,才能成为自己的新鲜血液。否则,

营养太多了,反而容易使人变成好像不爱多走路的胖子,觉得古诗的语言处处方便,信手拈来,一切都是现成的。不少新诗的作者因此往往写着写着就放下新诗,停下来作旧诗了。我们需要古典诗歌的丰富借鉴,但愿这借鉴是创造性的,它将有助于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而不是拜倒在古典诗歌之前。

    (摘编自林庚《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

  材料二:

    光明智库:谈到中华诗词的传承与发展,网友们最集中的主张有两种:一是跳出“曲高和寡”的小圈子,真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百姓生活;二是坚持与时代同步。对此,您怎么看?

    葛晓音: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传诵的面越广,传统诗词的生命力也越长久。现在能写古体诗词的人还有不少,并不限于专业研究者。运用传统形式,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不是没有可能。闻一多先生、林庚先生探索新诗格律,就是希望将古体诗词的形式原理用到新诗创作中去,创造出和古体诗一样容易传诵的新诗形式。但由于古体诗词的语言基础与现代不同,这种探索可能还要走很长的路。

    当然,形式只是诗词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关键还是要能写出真正代表新时代精神的好诗。在这方面,盛唐诗的经验值得借鉴。“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提出来的,首先是强调诗歌要反映时代和社会的重大问题,这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同时,他也希望诗歌明白易懂,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他用自己的讽喻诗和新乐府的创作实践证明了二者统一的可行性。

    康震:如果把古典诗词比作一个优盘,那么它便将古代社会丰富的情感与内容都聚合保存了起来。普通百姓读一些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有困难,而读一些语言浅显、内涵深刻的诗词就容易些。诗词以一种便捷、扼要、明快的方式将中国人的价值理念进行了充分表达。传承中华古典诗词需要从孩子抓起,让他们从小接触诗词,等他们长大后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再来理解这些诗词就能有深切的体会。

    余江:诗词创作既要源于现实生活,又要反映时代的变迁与脉络。近年来涌现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一系列传承中华经典诗词、篇章的节目,一系列对诗词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人物的评选表彰,各个学校、机构等对优秀诗词作品的品读、诵读等,都是很好的传承方式,能够以大众化的方式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古典诗词,如何赏其美、品其意、传其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小说、戏剧的组成要素相比,诗歌只有语言,所以诗的语言是我们今天唯一可以借鉴的诗歌传统。

 B.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即使在写作时没有分行,也有利于摆脱散文的逻辑性和连续性。

 C.古体诗词的语言基础与现代不同,现在的作者是不可能借用传统的形式写当下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的。

 D.白居易的创作实践证明,将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这二者统一起来是可行的,这就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诗歌语言发展到可以完全不用“之”字的程度,可见省略掉语法中的虚字,就能使诗歌语言具有飞跃性。

B.对古典诗歌的创造性借鉴有助于促进新诗的成熟和发展,新诗作者不能不加消化就使用古典诗歌现成的语言。

C.古典诗词凝结了古代社会丰富的情感与内容,以一种便捷、扼要、明快的方式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价值理念。

D.《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有助于传承优秀文化,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诗歌语言的飞跃性的一项是   3分)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是陶渊明生活中朝夕与共的,但此时的南山倏然映入眼帘,如同初次相会,因而别有天地。

B.“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山本来就在那里,本来也是青的。但似乎在曲声完了时,山峰才宛然在目,让人觉得格外地青。

C.“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山水本来就是绿的,但在这“欸乃一声”中,这绿色就仿佛是第一次在我们的感觉中出现,绿得不同寻常。

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两句不能分开理解,“当窗理云鬓”应“对镜”,“对镜帖花黄”也要“当窗”,表现了木兰恢复女儿身的兴奋之情。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

5.中华诗词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    

)文学类文本本题共4小题,16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9小题。

文本一:

西北风钻进了晋西北的群山,在山峰和沟谷间尖利地呼啸着,似乎把裸露的岩石都冻裂了。路边几棵孤零零的槐树在严寒的侵袭下,时而传来树枝的折裂声,偶尔一截粗大的树枝被寒风刮落到地上,砸在潜伏的战士们的背上。

战士们一动不动地趴在公路两侧的土沟里,他们身上盖着枯草,既能御寒又能隐蔽。李云龙看见路边的草都在微微颤动,他知道这是身穿单衣的战士们在寒风中被冻得发抖。部队已经进入潜伏位置三个小时了,李云龙也冻得两排牙在不停地撞击,他隔着单衣摸摸肚皮,手感有些不对,肚皮怎么硬邦邦的?好像五脏六腑全冻结在一起了,他自嘲地想:穿上铠甲啦,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

日军的汽车队出现了,头车的驾驶棚顶上架着两挺歪把子机枪。车厢里满载着荷枪实弹穿着黄色粗呢大衣戴着皮帽的日本鬼子,而卡车竟有十几辆。这时,随风传来了日军士兵的歌声。

懂些日语的政委赵刚脸色倏变,轻声道:这是关东军军歌,老李,情况有变,这不是日本驻山西的部队,是刚调进关的关东军。兵力得有两个中队,和咱们的兵力对比差不多是一比一,干不干?李云龙注视着开近的车队,牙一咬发狠道:狭路相逢勇者胜,干!敌人把胸脯送到咱们的刺刀尖前,咋能把刺刀缩回来?李云龙一挥手,警卫员拉响了预先埋好的地雷。轰的一声,第一辆车被炸得粉碎,汽车的碎片、日军士兵破碎的肢体纷纷扬扬从天上落下。

路边的枯草在一瞬间被掀开,一排排雪亮的刺刀出现了。部队潮水般冲上公路,顷刻间,刺刀相交的铿锵声,枪托击中肉体发出的闷响声,濒死者的惨叫声,杀得性起的吼声响成一片……

按照战前团党委的决定:团长、政委应坚守指挥位置,绝不允许参加白刃战。可战斗一打响,李云龙三两下就把单军装脱下来,抄起鬼头刀赤膊冲上去。赵刚制止不及,一时也按捺不住,拎着驳壳枪冲出去。

李云龙的第一个对手是个日本军曹,两人对视着兜了几个圈子。李云龙双手握刀,刀身下垂到左腿前,刀背对着敌人,而刀锋却向着自己,几乎贴近了左腿。鬼子怎么也想象不出以这种姿势迎敌有什么奥妙,他不耐烦了,呀的一声倾其全力向李云龙左肋来个突刺,李云龙身形未动,手中的刀迅速上扬咔嚓一声,沉重的刀背磕开了敌人手中的步枪,刀锋从右至左,从上而下斜着抡出了一个180度的杀伤半径,军曹的身子飞出了两米开外。

赵刚虽然参加过不少次战斗,但这种硬碰硬的白刃战还是第一次碰上,眼前这种血淋淋的场面使他感到震惊。在他看来,日军士兵的身高虽普遍矮小,但每个士兵都长得粗壮敦实,肌肉发达,脸上都泛着营养良好的油光。相比之下,八路军战士身材单薄,脸上也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菜色,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悬殊,体现在单兵素质上,使赵刚感到痛心。但赵刚也同时发现,独立团的战士身上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就是出手凶狠果断,有种敢和敌人拼命的劲头,一出刺刀就痛下杀手,很少使用格挡等以求自保的方式,招招都要和对手同归于尽。搏斗中,有的战士腹部已被刺刀豁开,肠子已挂在体外,但仍然发着狠地将刺刀向敌人捅去。一个身中十几刀、浑身血肉模糊的战士,已经站不起来了,他双手握着攻刀卧在地上,只要见到穿翻毛皮鞋的脚就狠命地砍,有两个正在对刺的日本兵都在猝不及防中被他砍断脚腕,一头栽倒,看得赵刚眼眶发热、血脉贲张。

赵刚拎着驳壳枪,望见二连长张大彪正和日军中尉对峙,举枪就要打,被李云龙拦住了:老赵,千万别开枪,咱们今天玩儿的是冷兵器,我李云龙不能让鬼子笑话咱不讲规矩。赵刚不屑地说:和鬼子讲什么规矩?我看你脑子有病,时间紧迫,快开枪打死这个鬼子,赶快打扫战场……

李云龙固执地说:不行,白刃战有白刃战的规矩,我李云龙往后还要在这一带混呢,不能让鬼子笑话我的部队没拼刺刀的本事,这有损我的名誉。现在是单打独斗,大彪要不行我再上。

张大彪和日军中尉转眼间已过了五六招,两人身上的军装都被刀锋划得稀烂,鲜血把军装都浸透了,李云龙两腿叉开,双手拄着鬼头刀在旁边若无其事地观战,嘴里还啧啧评论着:我说大彪,你还行吗?不行就换人,别他娘的占着茅坑不屙屎。张大彪把砍刀抡出一片白光,嘴里说着:团长,你先歇着,不劳你大驾了,我先逗这小子玩会儿,总得让人家临死前露几手嘛。只见他一侧身躲开了对方的突刺,身子扑倒在地,砍刀贴着地皮呈扇面掠过,日军中尉突然惨叫一声,他呈弓箭步的左脚被锋利的砍刀齐脚腕砍断,顿时失去支撑点,一头栽倒在地上。张大彪闪电般翻腕就是一刀,日军中尉的脑袋和身子分了家。

白刃战用了十几分钟就结束了。是役,独立团一营阵亡358人,仅存30多人。日军阵亡371人,两个中队全军覆没。日军驻山西第一军司令官莜冢义男得到消息时正下围棋,他先是震惊得说不出话来,随后又暴怒地抽出军刀将围棋盘砍成碎片,他愤怒的是,穷得像叫花子一样的八路军竟敢率先攻击一流的关东军部队……

(选自都梁《亮剑》第三章,有删改)

文本二: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抢!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抢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

水生追回那个纸盒子,一只手高高举起,一只手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对着荷花淀吆喝:“出来吧,你们!”

好像带着很大的气。

她们只好摇着船出来。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冒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的那是区小队的队长。这个人抹一把脸上的水,问她们:“你们干什么去来呀?”

水生的女人说:“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

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都是你村的?”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小队长开了个玩笑,他说:“你们也没有白来。不是你们,我们的伏击不会这么彻底。”

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选自孙犁《荷花淀》,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本一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文本二开篇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水乡的特点,为下文的战斗作了铺垫。

B. “五脏六腑”仿佛“冻结在一起”的李云龙,自嘲穿上了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的铠甲,表现了他作为八路军将领的乐观与幽默。

C. 文本一以赵刚的视角展开故事叙述,“震惊”“痛心”“血脉贲张”等复杂心理变化侧面塑造了八路军战士们撼人心魄的英雄群像。

D. 两篇小说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李云龙张嘴就骂的“土匪式语言”,和文本二中战后人物的对话描写均富有生活气息。

7. 对文本一中李云龙和赵刚关于白刃战中是否用枪的争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紧张战斗描写中插入争论,使情节陡生波澜,为下文两个日军中队全军覆没作铺垫。

B. 李云龙不赞成用枪,白刃战有白刃战规矩,只有用实力打垮敌人,才能震撼侵略者。

C. 赵刚认为,敌我实力悬殊,开枪打死敌人,快速结束战斗,保存实力,不用讲什么规矩。

D. 张大彪与日军中尉决斗的结果,印证了李云龙的主张,凸显了中国军人英勇无畏的形象。

8. “亮剑精神”在文本一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9. 同样是写伏击战,文本一体现了革命的现实主义,文本二体现了革命的浪漫主义,请结合文本比较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

    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倗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①公中:即韩相公仲倗,“中”通“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羁旅”,意为长期寄居他乡,在文中指甘茂离开家乡来到秦国做官。
B.“盟”,文中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缔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结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C.“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不同。
D.“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是春秋战国时的军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觊觎周王室,与《过秦论》中所说惠文、武、昭襄“东割膏腴之地”相互印证。
B.甘茂认为宜阳虽然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实力雄厚,何况秦王要跋涉千里去进攻,要攻占宜阳实属不易。
C.宜阳久攻不下,而且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
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兵士气低落,属下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向寿则建议甘茂研究军事和兵法,避免陷入困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
(2)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
14.甘茂在帮助秦国的过程中遭遇多种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天宝末年举进士,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春风着笔,紧扣诗题,“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

B.颈联写川原纵横交错,远至天边;宫殿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的写景,壮观中隐含衰飒之意。

C.尾联正如沈德潜所评“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点明(收束)主题,表现了一种感伤却又不失希望的心态。

D.诗人感时伤怀,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表达情感细腻委婉。

16.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6分)

(三)古诗文默写(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燕歌行并序》中的“                    ,                             ”两句通过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的相互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2)《氓》中写女主人公静下心来反思这段无望的婚姻,发出无限感慨的句子是“           ,                ”。
(3)在《离骚》中,屈原用“                    ,                             ”两句直抒胸臆表明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纵死不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盛夏时节,陆军某旅秘密执行跨区演训任务。高炮营指挥控制班班长、中士赵万忠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一路①_______________却又只能深深沉默。

第一阶段是摩托化行进。部队行至某市市区时,身兼驾驶员的赵万忠发现路牌上写着一个熟悉的路名——他的岳父母家就在这条路的路口。穿行在熟悉的街道上,赵万忠陷入了美好的回忆里。他多想停下来去看看,但保密的事情比天大,只能②_______________地路过。

次日,部队转为铁路运输,军列将会经过赵万忠的家乡县城。赵万忠不由得激动起来,因为他的老家只有一条铁路,而他父母的老房子就在铁路旁边!

夜幕降临,军列已行至村口,再往前不远就是赵万忠家了,他的心“咚咚”跳起来。他记得打儿时起只要有火车经过,母亲就会抱起他飞奔出来指给他看……时光真好像是③____________,十八年匆匆过去了。要不要给父母打个电话,“巧妙”地提醒他们出来一下?哪怕只是站在窗口?赵万忠随即否定了这个念头。

车速好像忽然变慢了,车轮的“咣当”声变得格外的响,那栋老房子“撞”进了赵万忠的眼睛。只要他喊一嗓子,父母应该就能听见。

赵万忠终归没有喊出声来。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打”和文中画横线句中加点的“打”,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鲁迅《祝福》)

C.接受了这个任务,我可是打心眼里高兴。(王愿坚《党费》)

D.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孙犁《荷花淀》)

20.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撞”字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辽阔的大地上,我们的祖先种植粮食、搭建房屋、组成部落、建立城市,①____________。通过对这些痕迹的勘探,我们能够推测古人的文明程度。不过,历经千百年时光,寻找古人留下的痕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无论是广袤的草原以及茂密的森林,我们对世界的探索都能被轻易阻挡。然而,激光雷达技术却能揭开这些“面纱”,探寻大地的原始“面貌”。

普通相机是一种被动的成像装备,它接收外界发出或者反射的光线后,才能形成照片;与之相反,激光雷达②_______________,它自己会发出激光去探测外界的形貌。比如对于森林这种复杂形貌,激光雷达的光线能够到达树林下的地面,将探测得到的数据送入计算机,计算机识别哪些数据是森林的,哪些是地面的。接着滤除森林的数据,③_______________,从而完成对地形的绘制。

激光雷达这种“超能力”,广受全世界考古学家的欢迎,危地马拉的玛雅保护区调查和中国良渚古城的勘测工作都用到了这项技术。可以说,激光雷达给了我们重新认识“过去”的机会,让我们从遗迹中寻找到对未来的启发。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无论是广袤的草原以及茂密的森林,都能轻易阻挡我们对世界的探索。

B. 无论是广袤的草原还是茂密的森林,我们对世界的探索都能被轻易阻挡。

C. 无论是广袤的草原还是茂密的森林,都能轻易阻挡我们对世界的探索。

D. 无论是广袤的草原以及茂密的森林,我们对世界的探索都能被轻易阻挡。

  •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何坐地铁、如何坐飞机、如何办银行卡……近日,短视频博主“打工仔小张”将很多看似简单的生活常识拍成科普视频,在社交网络走红出圈。74岁的退休教师杨维云奶奶,总是笑盈盈地在抖音直播间教成年人识字,一年多来风雨无阻,观看人数从一年前的个位数,慢慢上升到数万。

上述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汕头市山中2021级阶段性考试语文答案

题号12367101112151921
选项BADCACCCCCC

1. B(A.“所以诗的语言是我们今天唯一可以借鉴的诗歌传统”中“唯一”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我们能够借鉴的主要就是诗的语言”。C.“现在的作者是不可能借用传统的形式写当下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的”说法是非颠倒,原文是“不是没有可能”。D.“将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这二者统一起来是可行的,这就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说法曲解文意,原文是“诗歌要反映时代和社会的重大问题,这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

2. A(“省略掉语法中的虚字,就能使诗歌语言具有飞跃性”理解错误。材料一第三段“因为这些虚字都没有什么实感,省略了就更有利于飞跃”,只是“更有利于飞跃”,不等同于就能飞跃。)

3. D(ABC三项印证了语言的飞跃性带给人的新鲜印象。D项说明两句对偶兼用互文,词约意丰,不涉及语言的飞跃性。)

4. (1)对比论证,将诗歌与小说、戏剧,语言与音乐、绘画进行对比,论证语言不能直接被感受:(2)举例论证,以杜甫的诗句为例,论证语言的艺术性(以唐诗可以不用“之”字来论证古典诗词语言的成熟性);(3)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用人体消化营养来类比诗人借鉴古诗语言,论证要创造性借鉴古诗的语言。(答出2个给4分。手法1分,说明手法的运用1分。)

5. (1)创造性地借鉴古典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借鉴诗的语言。

    (2)既要有容易传诵的形式,又要与时代同步,反映时代精神。

    (3)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让孩子从小接触诗词。

    (4)以大众化的方式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每点2分,任选3点作答即可)

6. C(C.“文本一以赵刚的视角展开故事叙述”错误,文本一以全知视角展开故事叙述。)

7. A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为下文两个日军中队全军覆没作铺垫”错误。关于白刃战中是否用枪的争论,并没有为下文两个日军中队全军覆没作铺垫。)

8. ①八路军战士们营养不良,衣衫单薄,在武器体力明显弱于对方的情况下,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亮出了军人之剑,维护了民族利益。

②作为八路军将领,李云龙面对强敌,果断决定战斗,他身先士卒,抄刀斩杀日本军曹,表现了勇气与能力、态度和行动高度统一的亮剑精神。    

(评分细则:共4分,每条2分,注意需要答出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敢于战斗;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在他看来,日军士兵的身高虽普遍矮小,但每个士兵都长得粗壮敦实,肌肉发达,脸上都泛着营养良好的油光。相比之下,八路军战士身材单薄,脸上也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菜色,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悬殊,体现在单兵素质上,使赵刚感到痛心。但赵刚也同时发现,独立团的战士身上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就是出手凶狠果断,有种敢和敌人拼命的劲头,一出刺刀就痛下杀手,很少使用格挡等以求自保的方式,招招都要和对手同归于尽。搏斗中,有的战士腹部已被刺刀豁开,肠子已挂在体外,但仍然发着狠地将刺刀向敌人捅去。一个身中十几刀、浑身血肉模糊的战士,已经站不起来了,他双手握着攻刀卧在地上,只要见到穿翻毛皮鞋的脚就狠命地砍,有两个正在对刺的日本兵都在猝不及防中被他砍断脚腕,一头栽倒,看得赵刚眼眶发热、血脉贲张”可知,日军士兵都长得粗壮敦实,肌肉发达,脸上都泛着营养良好的油光,相比之下,八路军战士身材单薄,脸上也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菜色。但是,独立团的战士身上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就是出手凶狠果断,有种敢和敌人拼命的劲头。八路军战士们营养不良,衣衫单薄,在武器体力明显弱于对方的情况下,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亮出了军人之剑,维护了民族利益。

结合“可战斗一打响,李云龙三两下就把单军装脱下来,抄起鬼头刀赤膊冲上去。赵刚制止不及,一时也按捺不住,拎着驳壳枪冲出去。李云龙的第一个对手是个日本军曹,两人对视着兜了几个圈子。李云龙双手握刀,刀身下垂到左腿前,刀背对着敌人,而刀锋却向着自己,几乎贴近了左腿。鬼子怎么也想象不出以这种姿势迎敌有什么奥妙,他不耐烦了,呀的一声倾其全力向李云龙左肋来个突刺,李云龙身形未动,手中的刀迅速上扬咔嚓一声,沉重的刀背磕开了敌人手中的步枪,刀锋从右至左,从上而下斜着抡出了一个180度的杀伤半径,军曹的身子飞出了两米开外”可知,战斗一打响,李云龙抄起鬼头刀赤膊冲上去,对手是个日本军曹,最后军曹的身子被李云龙打飞出了两米开外。作为八路军将领,李云龙面对强敌,果断决定战斗,他身先士卒,抄刀斩杀日本军曹,表现了勇气与能力、态度和行动高度统一的亮剑精神。

9. ①战斗场景。文本一故事发生在寒意透骨群山中,详写战斗过程,场面惨烈悲壮;文本二故事发生在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淡化战斗过程,充满诗情画意。

②人物形象。文本一注重动作、场面描写,突出人物勇敢坚毅的大无畏精神;文本二把战斗情景与生活细节相结合,突出人物保家卫国的情怀。

③语言风格。文本一语言通俗质朴,令人感到粗犷而豪迈;文本二语言清新淡雅,令人感到纯净而唯美。

(评分细则:共6分,答出一条得2分,答出三条即可得6分。答案各是从两篇文本里分析的,各占一分。若从环境或战争的结局角度比较也可得分。学生如果分别从材料一、二分两条来回答,则每条分别包括以上几点皆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

①战斗场景。结合“西北风钻进了晋西北的群山,在山峰和沟谷间尖利地呼啸着,似乎把裸露的岩石都冻裂了。路边几棵孤零零的槐树在严寒的侵袭下,时而传来树枝的折裂声,偶尔一截粗大的树枝被寒风刮落到地上,砸在潜伏的战士们的背上”可知,文本一故事发生在寒意透骨的群山中,详写战斗过程,场面惨烈悲壮;结合“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可知,文本二故事发生在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淡化战斗过程,充满诗情画意。

②人物形象。文本一中,李云龙与日本军曹的搏斗,张大彪和日军中尉的搏斗,都运用了动作描写;独立团的战士与日军士兵的搏斗,运用了场面描写,文本一注重动作、场面描写,突出人物勇敢坚毅的大无畏精神。文本二中,听到枪响声,战斗开始了,战士忙于歼敌,没看妻子一眼,妻子却各自寻找丈夫,把紧张的战斗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揉合起来,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发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发生在妇女们探望丈夫的归途中,这种战争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当战斗打响以后,几个妇女“渐渐听清楚枪声是向着外面,她们才趴着船帮露出头来”寻找自己的丈夫。这一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丈夫在瞄准敌人射击,没看妻子一眼(聚精会神),妻子却在紧张战斗中寻找自己的丈夫(也是聚精会神),这个细节,使紧张的战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文本二把战斗情景与生活细节相结合,突出人物保家卫国的情怀。

③语言风格。结合“我说大彪,你还行吗?不行就换人,别他娘占着茅坑不屙屎”,李云龙张嘴就骂,土匪式语言,可知文本一语言通俗质朴,令人感到粗犷而豪迈;文本二对淀上风光的描写,词浅意深,意境优美。可以想象:一群妇女坐在小船上,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荷化淀,近景远景层次井然,线条分明。让这群妇女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同时,我们仿佛听到这幅画外的风声、水声,那就是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的时代潮流。文本二语言清新淡雅,令人感到纯净而唯美。

10. C“王之信臣”是一个短语,“信臣”不能断开;“疑臣者”作句子“不适三人”的主语,不宜断开;
“王为臣之投杼也”作“恐”的宾语,“王为”不能断开。)
11.C.(“公必穷矣”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相同,指在困顿的处境中。)
12.C宜阳久攻不下,而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一致,反对甘茂攻打宜阳。)
13.(1)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不要进攻韩国。”当事成之后,把一切功劳全归于您。(“听”、“愿”、“以为”,一点1分,句意1分。)
(2)甘茂回答武王说:“息壤的盟誓就摆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于是调动全部兵力,又让甘茂继续进攻。(“对”、“彼”、“悉”,一点1分,句意1分。)
14.(1)制定联魏攻韩的计策,为秦国获取利益。
(2)审时度势,制定盟约,防止秦武王反悔。
(3)顶住压力,重赏士兵,振奋士气,攻取宜阳。
【解析】根据文章主要内容简要概括。每点1分,其它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我死后就可以永垂不巧了。”甘茂说:“我要求出使魏国,与他们相约共同攻打韩国。”于是,武王派亲信向寿做甘茂的副使出使魏国。甘茂来到魏国,便对向寿说:“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暂时不要进攻韩国。’事成之后,把一切功劳全归于您。”向寿回到秦国,把这话告诉了武王,武王便在秦邑息壤迎接甘茂。
    甘茂到了息壤,武王问他为什么暂时不进攻韩国?甘茂回答说:“宜阳是韩国的大县,上党和南阳两郡间的财富都聚积在这里,它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穿越重重险阻,要跋涉千里去进攻韩国,实在太难了啊!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僚。樗里子和公孙大爽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来同我争议攻韩的得失,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从前,曾子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子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照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仓皇逃跑了。像曾参这样贤德的人,而曾参的母亲又对他那样信任,可是三个人怀疑他,就使曾参的母亲不能信任他。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武王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
    后来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于是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就在武王面前议论进攻宜阳不恰当,武王打算听信他们的意见了,因而特别召回甘茂,把情况告诉他。甘茂对武王说:“息壤的盟誓就摆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于是调动全部兵力,支持甘茂继续进攻。宜阳没有攻下,秦兵已死伤甚众,甘茂准备停战。楚人左成对甘茂说:“您在国内受到樗里疾、公孙衍二人的攻击,在国外又与韩相公仲侧结怨,如果您不能建立战功,就会走投无路了。您不如继续攻打宜阳,攻下了宜阳,那就建立了大功。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但士兵仍然不前进。秦国右将军向寿说:“您如果不研究军事和兵法,就会陷入绝大的困境。”甘茂说:“我是一个寄居在秦国而现在当上了秦国左丞相的人。现在宜阳攻不下,在国内又有公孙衍、樗里疾百般阻挠,国外有韩相国公仲倔大力抵抗,陷我于困境。这是我的末日到了!明天让我再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来,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于是,甘茂拿出自己的钱来加在公家的赏金里。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便被攻下了。

15.C(表达了战时的伤乱之情以及思家盼归之情,并没有流露出“不失希望”的心态。)

16①“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③“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惆怅。(每点2分,任答三点给满分。未分条作答、未结合文本分析均不给分)

17.(1)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2)静言思之   躬自悼矣
(3)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18.①心潮澎湃 ②悄无声息 ③白驹过隙(评分参考:一空1分,三空3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及语法要求,且为成语,均可酌情赋分)

【解析】第一空,“心潮澎湃”的意思是心里像浪潮翻腾。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根据下文内容可知,文章主要写了部队执行秘密任务经过战士赵万忠的家乡,但是赵万忠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写出了战士对家乡亲人的想念,又体现了军人严守纪律的钢铁意志,结合下文“赵万忠不由得激动起来”“他的心‘咚咚’跳起来”,故填“心潮澎湃”。

第二空,“悄无声息”意思是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也形容没有名声,默默无闻。联系前文“秘密执行任务”“深深沉默”与下文的“保密”,故填“悄无声息”。考生如答“马不停蹄”,亦可同等赋分。

第三空,“白驹过隙”意思是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前文写到了赵万忠追忆童年时光,同时本句限定了主语是时间,联系下文可知此处需补充意为“时光飞逝”的成语。

19.C【解析】“打”字的意思比较丰富。文中“打”字是介词,意思是“自,从”,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C选项中“打”字的意义用法与文中句子相同。A选项的“打”字为动词,撞击、敲打。B选项中的“打皱”是动词,起皱纹。D选项“打交道”的“打”是发生与人交涉的行为,动词。

20.⑴撞,本义为冲打、碰击。(1分)⑵列车飞驰,车上的赵万忠快速靠近房子,这里却说老房子“撞”进眼睛,赋予了静态的房子以动态,(2分)⑶字面上是老房子迫不及待地迎面而来,实际上是赵万忠迫切渴盼见到老房子、紧张激动的体现。(2分)

21.C(原句两处错误:一是“无论”和“以及”搭配不当,二是中途易辙,换了主语,主语应该是“无论”引进的并列词语,而非“我们对世界的探索”。)

22.①都留下了文明的痕迹②则是主动的探测器③剩下地面的形貌数据

(评分参考:每处2分,三点6分)

23.【解析】

  • 材料解读: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打工仔小张”系列视频的爆火,为我们理解当下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视角与方法,那就是眼光向下,去关心那些基础人群,他们面临什么,最需要什么,我们又应该为他们提供何种帮助。

退休教师杨维云努力践行“知识改变命运”的朴素真理,让那些被落在后面而努力学习、追赶的人们,能打开更多人生的窗口、发现更多人生的可能。

科普“如何坐地铁”、“如何坐飞机”、“如何办银行卡”等生活常识,教成年人识字,传播的都是在当今时代看上去已经不需要教的基础知识技能。而传播者的走红、观看人数的大量增加,说明这些知识技能在当今实际上并未普及,还有相当多的人并未掌握。这些在时代发展中落在后面的人们,是需要关注的基础人群。

这两则事实材料普及的知识技能的常识性特征非常突出,这体现了“帮助对象属于基础群体”这一重点。材料表述的另一重点在于面对基础群体时“应该怎样做考生若能抓住这两点来进行思考、立意,并联系现实写作,是最准确的。

二.参考立意及评分建议

1.以下立意角度切合题意,可综合其他方面打分:

⑴面对基础群体,应予以帮助、扶持,共同进步。

⑵应眼光向下,关注并及时发现基础群体的实际需求。

⑶努力让社会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社会发展带来了成果(比如飞机、高铁、互联网上各种应用工具),中高端群体较先受益,基础群体也不应被落下﹞。

……

2.以下立意角度符合题意,建议在45及以下打分:

⑴面对基础群体,应理解并尊重他们的需求。(止于态度,未涉及材料中的行为)

⑵善用互联网能帮助更多的人。(关注帮助的途径,忽视帮助对象群体的突出特征)

⑶普通人(如短视频博主、退休教师)尽己所能,也能帮助很多人。(关注施助者的共性,忽视帮助对象群体的突出特征)

……

3.以下立意角度基本符合题意,建议在42及以下打分:

⑴世界是参差不齐的,不是每个人都体验过我们的日常生活,都了解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技能。(止于对客观事实的认知)

⑵世界是参差不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未曾触及的生活领域,都有属于自己的“无知”。(止于对客观事实的认知)

……

4.以下立意角度不合题意,建议在39及以下打分:

⑴应当更全面地了解社会现实,不要和社会现实脱节。(泛化)

⑵每个人都有未曾触及的生活领域,面对不熟悉某些社会规则与规范的人,不要轻易自称“厌蠢”。(脱离材料正面行为的方向,从反面行为入手)

⑶身处基础群体,不要怕露怯,勇于求知才能进步。(从受助者角度出发,不符合材料叙述角度)

⑷助人能传递社会温情(实现个人价值)。(材料未能体现)

……

可综合多角度立意,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也可。但切合题意的,应是“面对基础群体”时我们应该“怎样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无忧学习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5uxx.com/74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5uxx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0543650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yzk031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