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
1.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翔实(xiáng) 峥嵘(zhēng) 沁园春(qìn) 挥斥方遒(qiú)
B.上阕(kuì) 阻遏(è) 橘子洲(jú) 百舸争流(gě)
C.惆怅(chàng) 寥廓(kuò) 曾记否(céng) 强劲有力(jìn)
D.百侣(lǔ) 粪土(fèn) 岁月稠(chóu) 慷慨激昂(kǎi)
3.下列对《沁园春·长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次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染”写树色之浓,“争”写行船之奋,“透”写江之清,“层”写枫林之茂。
B.上阕以“看”和“怅”为线索。“看”总领七句,描绘了一幅江南秋景图;“怅”在此处意为惆怅,即为人民不能主宰世界而惆怅。
C.词的下阕 重在抒情。以“忆”和“恰”为线索。由“忆”追忆往事,“恰”引领七句,凸显了“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激流勇进的精神,含蓄回答了上文“谁主沉浮?”的问题。
4.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中运用的典故,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同学少年”出自杜甫的诗句“同学少年都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意思是当年的同窗好友,现在都成了富贵人家,作者借此反衬自己的落魄。
B.“挥斥方遒”出自《庄子·田子方》“夫至人者……斥又极,神气不变”一句,作者化用原文语句,既符合韵律,又有新意。
C.“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借用西汉飞将军李广的故事,但作者反用其意,表明自己与同学不仅不为功名利禄所惑,反而将之视为粪土。
D.“中流击水”化用东晋名将祖邀北伐“中流击楫”的典故,既表达了革新中国复兴民族的远大志向,又兼用夸张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位老红军每当回忆起战争时期的峥嵘岁月,总有讲不完的故事。他把这些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讲给子孙听,让他们永远记住红军的伟大。
B.从嘉兴南湖上的扁舟争渡,发展到今天掌舵民族复兴的航船,中国共产党立志于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C.青年人情趣相近、意味深长,最谈得来,最容易结下纯真的友谊。
D.毛泽东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
6.给下面一段文字中的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面对着寥廓而深邃的星空,他不禁心潮澎湃,所有的迷惘与困惑全都消失,耳边回响起《沁园春•长沙》中的词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又坚定地走上了继续拼搏的道路。
A.guō pài wăng zēng è B.kuò bài măng céng è
C.guò pài wăng céng hè D.kuò pài wăng céng è
7.下列文字中加点词的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重阳佳节,志愿者们来到养老院看望老英雄。听他们忆A往昔峥嵘岁月,叹今日B苍桑巨变,年轻人纷纷表示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在C风华正茂的年纪,展示出D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努力。
A.往昔 B.苍桑 C.风华正茂 D.意气风发
8.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
B.“看”字,总领七句。远望、近看,仰望、俯视,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了作者善于思考的特点。
D.这首词上阕描绘了湘江寒秋景色,下阕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劳亭①歌
李白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我乘素舸同康乐②,朗咏清川飞夜霜。
昔闻牛渚吟五章③,今来何谢袁家郎④。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注】①劳劳亭:又名新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送别之所,一名临沧观。②康乐:即谢灵运,东晋文学家,以山水诗著称。③牛渚:即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五章:五首诗。④袁家郎:即袁宏,少有逸才,文章绝丽,曾有咏史诗。一次,袁宏在舟中讽咏,时谢尚镇牛渚,微服泛江,闻之,遂往听之。谢尚佳其有兴致,邀其谈话至旦。自此袁宏名誉日茂。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劳劳”一词值得玩味,在此虽指亭名,却又容易使人想起“举手长劳劳”的诗句,诗人意在借此突出送别时的忧愁伤感。
B.诗歌巧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蔓草离离”以道旁草象征离情别绪,而“古情不尽”句则以“东流水”比喻离别之情长久难断。
C.“我乘……飞夜霜”说像谢灵运一样缘流乘舟,霜夜在长江的清流上朗咏;“素舸”“清川”“夜霜”等意象突出诗人的清高脱俗。
D.“昔闻”两句运用袁宏牛渚咏诗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袁宏的无限仰慕之情: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人物,但英名流传至今,令人敬仰。
10.以景结情是诗词常用的手法,试比较这首诗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以景结情的差异。
阅读下面的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风雨”“飞雪”点出了四季的变化、时间的更替,“春归”“春到”着眼于事物的运动,既给全篇造成了一种空间的流动感,又为下文写雪中之梅作了饱经沧桑的准备,词句挺拔,气势昂扬。
B.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下阕一个“笑”字赋予了梅花人格化的特征,写出了梅花的神韵——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
C.陆游《卜算子·咏梅》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D.毛泽东的词表达了词人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陆游的词借孤高寂寞的梅花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操守和高洁的傲骨。
12.请简要分析“犹有花枝俏”中“俏”字的表达效果。
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枕上[注]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此词是毛泽东写给新婚不久的夫人杨开慧的,写作时间1921年。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江海翻波浪”以比喻、夸张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突出、鲜明地写出“愁”状。
B.一个“晓”字,点出是彻夜未眠;一个“影”字,写出若即若离的别样之苦。
C.下阕末两句,作者触景生情,见月怀人,含蓄地写出了别离之苦。
D.这首词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离愁别绪。
14.这首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相比,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看,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被贬职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秋高气爽、雨过天晴的景象,诗人病愈登亭,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
B.颔联写病愈后频频把盏,借助美酒消渴解馋,天长日久郁积的情绪借梦境暂得缓解。
C.第六句系从白居易的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中化出,两者都用草色喻示思念之殷切。
D.这首诗在章法结构上颇具匠心,诗中写景和抒情的内容参差穿插,跌宕回旋,用笔极为灵动。
16.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比较阅读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17.下列对两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描绘了清晨时分西风凛冽、雁声穿空,霜华铺地、残月在天的景象。
B.《忆秦娥·娄山关》上阕前两句作者通过听觉、视觉勾勒出一幅铁铸似的清晨凄清的画面,其用词造境,呈现出一种暗淡冰冷的色调。
C.“漫道”的意思是“漫长的道路”,“真如铁”的意思是真的像铁一样坚固。
D.“年年柳色”一句,之所以提到“柳”,是因为这里写的是“伤别”的场面,古人有折柳枝送别的习俗。
18.两首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所渲染的气氛是否相同?请加以概括说明。
19.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试概述其感情的不同之处,并与《沁园春•长沙》所抒发的感情进行比较。
三、小阅读-课内
20.“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粪土”的用法和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表现了同学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沁园春·长沙》)
21.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用“独立”起笔,一方面是实写,另一方面也同下阕的“百侣”相呼应,以便触景生情,从容地展开下阕的回忆。另外也奠定了这首词深远、广阔、深沉的基调。
B.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C.“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观游鱼,仰看飞鹰,思考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这句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激流勇进的精神,直接地回答了上阕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22.元代诗人杨仲弘曾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锤炼关键字,能使诗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请分析诗句中加点字的妙处。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23.阅读《沁园春·长沙》,分析面对美丽的秋景作者为何“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4.诗歌讲究“炼字”,好的字眼往往能让诗歌意象更加凝练生动、耐人寻味。请简要赏析“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二字。
25.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立”字之前加副词“独”字,表明词人此时很孤独,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做铺垫。
B.“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十二个字,把词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了豪迈的基调。
C.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由虚到实,描绘了词人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D.“层林尽染”四个字,点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染”)成了红色。这四个字,对上句“万山红遍”来说,有强调、渲染的作用。
E. 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26.查找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资料,建议阅读埃德加·斯诺的《毛泽东自传》,了解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革命经历,加深对这首词主旨的理解。还要注意感受词作的意境,抓住“红遍”“尽染”“碧透”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去欣赏这首词。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进行分析并与同学交流。
27.品读上阕中“看”领起的七句词,分析其中有哪些意象,并概括这七句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沁园春•长沙》
28.《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用语精当,生动形象,极具表现力,试简要赏析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精妙词句 | 分析鉴赏 |
万山红遍 | ① |
层林尽染 | ② |
漫江碧透 | ③ |
百舸争流 | ④ |
鹰击长空 | “击”准确生动地表现了雄鹰拍打翅膀的矫健迅猛,刻画了雄鹰的勇猛雄姿。 |
鱼翔浅底 | ⑤ |
29.在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手迹中,下片结尾句是“曾记否,向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后来将结尾句中的 “向”改为“到”。“向”和“到”哪个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0.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3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世界?
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后面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2.这首词的上阕中“看”字引出的意象有哪些?
33.上阕在写景方面采用了多个角度,请作简要分析。
34.下阕中的“同学少年”这个群体形象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5.“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五、情景默写
36.在横线处填写《沁园春·长沙》的课文原句。
①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
(2)《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青年学子意气奔放,正当强劲有力之时。
(4)《师说》中指出,应该辩证看待老师与弟子才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人之所以愈圣明,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而普通人则相反,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
(6)《师说》中阐述老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简答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① 。正如诗人臧克家所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毛泽东和郭沫若都是浪漫主义诗人,但两人的创作形式明显不同:毛泽东精于传统古典诗词,② 。两人的诗作都有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但郭沫若在自由诗体创作中,还多用排比、反复和呼告来抒发情感,而毛泽东诗词创作中,③ 。如《沁园春·长沙》中“同学少年”出自杜甫《秋兴》,“粪土当年万户侯”借用李广的故事,“中流击水”化用祖逖的“中流击楫”等。
毛泽东诗词一个主要的特征是境界博大,此等境界,非他人所及。首先表现在景象的壮美上,如《沁园春·雪》中的“北国风光”,《沁园春·长沙》中的“万类霜天”……画面阔大恢宏。而且这些看似毫不经意的描写,却又透着纵横万里的大视野,展示出“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磅礴气势。除此之外,毛泽东诗词的博大境界还体现在藐视一切困难的气魄。作为革命家,他敢于扭转乾坤,视千难万险的长征“只等闲”。心中志向远大,自然诗中境界博大,如果没有敢“问苍茫大地”的雄心壮志,又怎能有如此大境界的诗词!
38.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9.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
七、句子默写
4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
(4)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_。
(5)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____________。
(6)书生意气,____________。
八、语言表达
41.请仿照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其一)》的形式,以“书”为描写对象,另写一首。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42.祖国的名山胜水,一直是哲人、诗人歌咏的对象。阅读例句,根据情境,仿写两个含有描写名山胜水诗句的句子。
搏击长江,毛泽东挥笔“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搏击风浪的伟大气魄和襟怀。
面对泰山,__________________
漫步西湖,__________________
九、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民间故事到神话传说,从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字里行间, 。毛泽东诗词中反复使用的意象,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腊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等,要么是历代文人骚客托物言志的传统物象,要么是现代作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 ),具有不同于别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国诗坛上,很少有人能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地体现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民族特色,并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诗词蕴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重温20世纪中国历史的 与沧桑巨变,追溯毛泽东跌宕起伏的奋斗足迹和心路历程。毛泽东诗词想象独特,语言奔放,亦真亦幻,意味深长,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平淡中彰显神奇,在黑暗中显现光明,在困难中指明前途,在曲折中展现刚毅。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诗词读来使人 ,能够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
毛泽东说过:“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豪放派气势磅礴,意境雄浑,婉约派婉转含蓄,缠绵悱恻。毛泽东诗词明显偏重于豪放格调,包含寰宇, ,突显出大国气象和伟人气度。
4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B.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C.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D.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4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俯拾皆是 波澜壮阔 荡气回肠 贯通古今
B.鳞次栉比 波澜壮阔 感人肺腑 博古通今
C.鳞次栉比 云谲波诡 荡气回肠 博古通今
D.俯拾皆是 云谲波诡 感人肺腑 贯通古今
45.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毛泽东诗词蕴含着激情,充满着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B.毛泽东诗词充满炽热的激情,蕴含深邃的理性,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C.毛泽东诗词包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D.毛泽东诗词蕴含着饱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参考答案
1.B
2.A
3.B
4.A
5.C
6.D
7.B
8.C
9.D 10.①画面不同:《沁园春·长沙》结尾是中流击水图,以大江、飞舟为背景,景象壮阔;而《劳劳亭歌》结尾是独宿空船图,以苦竹、寒声、秋月为背景,景象凄凉。②人物形象不同:中流击水图里活跃的是独挽狂澜的青年革命者;而独宿空船图里则是独宿空船、寄情于归梦的诗人形象。③所抒之情不同。《沁园春·长沙》结尾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雄心壮志;而《劳劳亭歌》结尾抒发的是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孤单苦闷之情。
11.A 12.①“俏”是俊俏、挺拔,美好的样子。词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梅花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梅花俏丽挺拔的美好神韵。②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凸显了在美好环境中,梅花傲岸挺拔的精神气质。
13.C 14.①本词选取的景物具有凄清、冷寂的特点,其抒发的是作者的思念之苦;②而《沁园春•长沙》选取的景物则充满生机、色彩绚丽,其抒发的是作者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
15.B 16.本诗描写了清蝉、暮鸦、斜阳、衰草、荒城、菊花、秋风等意象,营造出凄凉萧瑟的意境,寄托了作者被贬后的凄冷孤苦之感,抒发了怀乡思归之情。
17.C 18.不相同。第一首词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悲壮的战斗气氛;第二首词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冷落、伤感的气氛。 19.第一首词抒发红军战士越过天险娄山关时的豪迈雄壮之情;第二首词抒发怀古伤今的悲壮之情;《沁园春•长沙》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20.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粪土。 蔑视反动统治者
21.D
22.“击”字写出了鹰飞得迅捷矫健。“翔”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这两个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自然界的蓬勃生命力。“竞”本义是竞相追逐,这里深刻地概括并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万物都在竞相自由自在地生活着。
23.(1)诗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及其在其中的“万物”,自然地想到了万物的主宰者,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2)“主沉浮”在这里是指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诗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问题。(3)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24.①“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翔”这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②“击”字有撞击、搏击的意思,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③“翔”字写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就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表现了鱼游水中的那种轻快自在。
25.AC
26.【示例】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10月。这一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8月从韶山到长沙,9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他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湘江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岁月,创作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词中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可感而富于表现力。
用词准确生动。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的“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了树林的层层叠叠,“染”字则画出了岳麓山一带的枫林,描绘出宛若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这些词语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渲染出浓艳鲜明的色彩,表述准确生动。
用词形象可感。如“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把鱼比拟为飞禽,精当地描绘出鱼儿在水中轻快自如地游动像鸟在空中翱翔一样的情态。“万类霜天竟自由”的境界在这个字的烘托下现出一隅,易于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形象思维,感受诗歌形象。
语言富于表现力。如“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二字是名词作动词,恰当地表达出了词人把当年的万户侯看成粪土的这种蔑视阶级敌人的革命气概,语言精练而含意丰富。
27.(1)连绵的山峦、尽染的层林、清澈的湘江、竞发的百舸、翱翔的雄鹰、游弋的鱼儿。
(2)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湘江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画面。这个画面展示秋高气爽、充满力量、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表现了词人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8.①“万”写山之多,“遍”写红之广。
②“层”写树林因山势高低而层叠起伏的态势,“染”则形象地刻画出秋天树叶经霜变红就如同人工染成一般。
③“漫”写江水溢满之状,“透”表现江水清澈见底。
④“百”写船之多,“争”渲染千帆竞发、争先恐后、昂扬奋进的场面和气氛。
⑤“翔”以鸟盘旋之姿形象地表现了鱼在水中游动自如的姿态。
29.“到”比“向”更好。从内容上看,“到”有“在”的意思,表明击水是在江心,水急浪大,与下文的“浪遏飞舟”相符;而“向”则说明是从江岸击水,并未到达江心,效果就差了。从节奏感上看,“到”是动词,与“携”“挥斥”“指点”“激扬”“击”“遏”等动词和谐一致,而“向”是介词,用在此处没有这一效果。从词人性格上看,“到”更能表现出英雄豪情。毛泽东一生在革命风雨中运筹帷幄,只有“到中流击水”,才能更贴切地表现他的英雄豪情。
30.D 31.①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感慨不尽、思绪万千,表现出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博大胸怀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32.万山、层林、江、舸、鹰、鱼 33.写景的角度是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静到动。其中远景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景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的景物是“鹰击长空”,俯瞰的景物是“鱼翔浅底”;静态景物描写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动态景物描写是“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34.“同学少年”这个群体形象的特点是年轻,有才华;奔放热情、慷慨激昂;他们关心国家命运,蔑视反动军阀,敢于斗争,他们代表着主宰世界的新生力量。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35.“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含着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豪情。从结构上讲,这两句话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从主题上看,这两句话点明了诗歌的中心。
36.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7.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8.①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②郭沫若擅长现代自由诗体③则多用典故来寄寓情感 39.毛泽东诗词境界博大的特征,表现在景象壮美、气势磅礴和藐视一切困难的气魄三方面,这些源于他远大的志向。
40.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粪土当年万户侯 百舸争流 挥斥方遒
41.示例:
书,
争分夺秒细研读。
增才智,
助我踏征途。
42.示例:杜甫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书写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白居易喜吟“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留恋之情。
43.C 44.A 4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