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案 4.《窦娥冤(节选)》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4.《窦娥冤(节选)》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课题:窦娥冤(节选)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品味“本色化”戏剧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

课题:窦娥冤(节选)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品味“本色化”戏剧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掌握戏剧的主题。

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窦娥身上的人性美;鉴赏品味,领略戏剧语言艺术。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认识恶劣社会秩序对人性的摧残,培养学生向善的心灵。                  

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

1.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⑴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⑵元代杂剧。

元杂剧一本通常有“四折一楔子”。角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净、杂四类。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角色唱,其他角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科”。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杂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正末主唱的剧本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叫旦本。

男角色称末,分正末(男主角)、副末(又叫冲末,男配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

女角色称旦,分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有男有女。

杂:包括细酸(穷秀才)、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等。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也叫曲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武打和舞蹈。如“做哭科”“做笑科”等。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的宫调写成。共分“五宫四调”: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和大石调、双调、越调、商调。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

⑶中国十大古典悲剧:

《窦娥冤》-元·关汉卿    《赵氏孤儿》-元·纪君祥

《精忠旗》-明·冯梦龙    《清忠谱》-清·李  玉

《桃花扇》-清·孔尚任    《汉宫秋》-元·马致远

《琵琶记》-明·高则诚    《娇红记》明·孟称舜

《长生殿》清·洪昇       《雷峰塔》清·方成培

⑷元代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  白朴《墙头马上》

王实甫的《西厢记》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5)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6)中国十大古典喜剧:

《救风尘》-元·关汉卿    《西厢记》-元·王实甫

《看钱奴》-元·郑延玉    《中山狼》-明·康海

《墙头马上》-元·白朴    《李逵负荆》-元·康进之

《幽闺记》-元·施君美    《绿牡丹》-明·吴濂

《玉簪记》-明·高  濂   《风筝误》-清·李渔

  •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 所谓本色派:指关汉卿不以仕途功名为念,保持生活与性格的真实,作品与生活性格的一致。

2.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关汉卿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3、背景材料

故事来源:《感天动地窦娥冤》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时代背景:元朝时,为了满足蒙古贵族穷奢极欲的生活和军事的需要,一些蒙古大臣勾结地方官吏,贪赃枉法,无所不为。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各族劳动人民都过着悲惨的日子,尤其是受到歧视的汉人和南人,冤案多得数也数不清。一些有正义感的读书人,不满官府的黑暗统治,便利用杂剧的形式来揭露官场的罪恶和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关汉卿就是其中之一。他把看到的、听到的百姓悲惨的遭遇写进他的剧本《感天动地窦娥冤》。

4.解题

①窦娥,主人公,一个出身于社会下层,具有强烈反抗性格的青年寡妇。

②冤,冤屈、受冤。

知识理解

学习活动一:班级故事会,理清故事情节

  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诵课文,根据曲牌和故事情节,将课文划分为三个故事场景,并概括各个场景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情感?
层次场景大意情感
第1层([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押赴刑场(指天斥地)窦娥指斥天地鬼神。鸣冤(怨)高亢激越,怒气冲天
第2层([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婆媳诀别(决别婆婆)窦娥告别婆婆。诉冤(悲)如泣如诉、哀婉凄惨
第3层([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三桩誓愿窦娥在刑场上发下三大誓愿。发誓(恨) 

                          第二课时

学习活动二:查明冤情,探究悲剧根源。

有关部门关注到此次行刑出现了异常天气,非常重视“窦娥事件”,要求彻查此事,查出真相,查明冤情,追查真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成立专案调查组,依据原文,找出课文中哪一首曲词可以说明其“冤”,说明窦娥“冤”是什么?对于自己所受的冤屈,窦娥发出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并调查导致窦娥蒙冤的原因。

1.窦娥“冤”是什么,课文中哪一首曲词可以说明其“冤”?请根据原文分析。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没来由:更能突出窦娥的大屈大冤,表现出窦娥的清白无辜;对于官府,实则讽刺其诬陷得逞。

不提防:突显出世道、人心的险恶.

动地惊天:主人公自知在人间已没有可以伸冤处,只能希望天地能感应,还自己一个清白。弱者地无奈,反映出了人间的黑暗。“动地惊天”可说是戏文之眼,为后面的三桩誓愿的实现埋下伏笔。

2. 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誓愿顺序誓愿内容所用典故誓愿实质作用
第一桩血溅白练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①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抗争;②把全剧推向了高潮;③塑造了一个善良而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
第二桩六月飞雪飞霜六月因邹衍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第三桩亢旱三年东海曾经孝妇冤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证明,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2.1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不能颠倒。这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

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

3.窦娥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

①窦天章典卖女儿  ②蔡婆婆放高利贷和买她作童养媳   ③丈夫的夭折

④蔡婆的引狼入室  ⑤张驴儿的陷害 ⑥桃杌的贪赃枉法,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
→是黑暗的封建社会。
个人悲剧:高利贷剥削、流氓地痞横行。
社会悲剧:贪官污吏草菅人命。

学习活动三:合作探究,概括人物形象

1.“窦娥”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光辉的艺术形象,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窦娥是一个勤劳善良、坚强刚烈、富有反抗精神、具有封建贞节观念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典型形象。

坚贞的窦娥:窦娥一生命苦,三岁丧母,七岁父亲离去,十七岁成婚,不久丧夫,但她坚决不改嫁,对婆婆的同意改嫁很是不满,对张驴儿父子的逼迫更是深恶痛绝,表现出无比的坚贞。

反抗的窦娥:窦娥受神权思想的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老爷能主持正义,惩恶扬善。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

善良的窦娥: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

不屈的窦娥:她在刑场发的三桩誓愿,是她宁折不弯、刚强不屈性格的集中体现。

学习活动四:改写关目,探悲剧价值

1.建国后周恩来总理看了《窦娥冤》后说,“观众看到窦娥死了,太压抑了,能不能让窦娥不死?”你能为窦娥改写一个结局吗?请试一试。

窦娥临死前,赛卢医于心不忍,供出张驴儿,让窦娥冤情昭雪

窦娥的三桩誓愿引发监斩官的思考,他派人去请县内最有名望的判官前来,窦娥重诉冤情,在与张驴儿对峙后,了解到实情,放窦娥回家。

刽子手看着窦娥可怜,相信她是无辜的,忽想起今日有清官来巡查,故意拖延时间,后清官重审此案,还窦娥清白。

有位清官来巡访此地,正好遇到窦娥喊冤,并且在严厉的刑罚下也不屈服,于是心生疑惑,又让太守重审此案,找来了毒药的源头赛卢医,经过审问为窦娥昭雪

窦天章考中状元,今天正巧回乡,遇到窦娥上刑场,监斩官向官府报告,念在窦娥父亲面上,免窦娥一死。

2.善良孝顺而坚强不屈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断头台,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

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这样改,说明叶宪祖老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原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

知识拓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杂剧《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位列我国十大悲剧之首。之前我们解读《窦娥冤》悲剧的原因主要是制度的黑暗、官吏的贪赃枉法、地痞流氓的猖狂和封建礼教的束缚等。近年来,人们讨论《窦娥冤》冤情的证据和法理问题,并引发了一些争论。大家普遍认为,由于当时的审讯方式的主观随意性和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与职业传统的支持,悲剧是必然的;也有人认为,对于借助鬼神来作为裁判的依据,丧失了法律的独立性。但是,无论是法学家还是文学史家,在研究《窦娥冤》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蔡婆,只把她作为弱者看待而深深地同情她。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起因。

我们知道《窦娥冤》的第一个也是很关键的焦点是高利贷。楔子里说,窦天章因为不愿错过三年一次的科举,不得已借蔡婆的高利贷;又因为还不上蔡婆的高利贷,才忍痛将女儿卖给蔡婆八岁的儿子作童养媳,所以才有后来的悲剧发生。显然剧作家也是将蔡婆放高利贷作为故事的起因。

元代放高利贷是合法的,但元代高利贷的利息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元英宗时代修订的《大元通制》上明确指出:“诸称贷钱谷,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息……违例取息者,禁之。”一本一息就是按借款金额的10%支付利息。但是我们看蔡婆的利息,是百分之二百,借二十两,要还四十两,这样的放贷明显违法。而且看上窦天章的女儿,提出作为交换要窦娥作童养媳,属于夺人女儿。按照法律规定,罪上加罪,应该严惩。

不仅如此,蔡婆在道德上也有明显问题:当窦娥心疼她违心承认下毒以后,她采取默认态度,一言不发,和窦娥“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形成鲜明对比。轻易代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的婚事,说什么存事冲冲的,而和张驴儿父亲厮混在一起。所以蔡婆在法律上有罪,道德上有明显过错。

桃机太守贪污受贿、严刑遇供,是案件的裁定者,也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张驴儿父子为非作歹、抢劫投毒。也是悲剧的参与者和制造者。桃机太守接受张驴儿的贿赂,贪赃枉法,内外勾结,固然在程序上、法理上有值得指责的地方,在证据上的处理也明显违法。

《元史·刑法志》说:“诸有毒之药,非医人辄相卖买,致伤人命者,买者卖者皆处死,”作为赤死张驴儿父亲的毒药是哪里来的?按照元代的法律,需要搞清楚,致死人命,应该买者卖者皆处死,但是桃机太守完全不问毒药的来源,直接判处窦娥死刑,明显渎职枉法。

窦娥临死前发了三桩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早三年。结果显示,窦娥的这三桩誓愿:都应验了。这三桩誓愿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也是古代人们表达冤杠时习见的方式。利用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虚构,一方面是中国古代承认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是古代天罚神断传统的延续,所以在当时没有什么瑕疵。戏剧的题目叫作《感天动地实娥冤》,中国人信奉天人感应,认为人世间的事都会在天象上表示出来。感天动地实际上是对桃机太守和整个楚州的惩罚。

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在末了往往出人意料地体现出英好的结局,譬如《孔雀东南飞》之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等,成为中国文学的特色。

(摘编自孙娟《<窦娥冤>里的蔡婆》,《光明日报》2020年03月1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窦娥的悲剧是因为当时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等的支持。

B.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主因,在研究《窦娥冤》时,许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

C.违法放贷,夺人儿女,承认下毒,代答婚事,蔡婆在法律上有罪,道德上也有过错。

D.桃机太守在证据处理上明显违法,在程序、法理上值得指责,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之前人们解读《窦娥冤》悲剧的原因和近年来讨论《窦娥冤》冤情的证据和法理问题并引发的一些争论,提出了个人观点。

B.文章在论证上,分别从法理和道德层而条分缕析,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之混乱、黑暗与残暴。

C.文章引用《大元通制》《元史·刑法志》的内容,是基于法理的考量,这就从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视角让人们思考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

D.文章采用因果论证,多角度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从蔡婆通债到窦天章以女当债,从张驴儿父子通婚到桃机太守逼供,形成因果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元律,非医人买卖毒药致死人命者,应该买者卖者皆处死,但桃机太守完全不问毒药的来源,直接判处窦娥死刑,明显渎职枉法,草菅人命。

B.三桩暂愿是古代表达冤枉时习见的方式,利用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虚构来体现天罚神断传统,窦天章断案苦于没有证据时鬼魂登场也是这个意图。

C.戏剧的全名叫作《感天动地窦娥冤》,窦娥冤感天六月里飞雪,动地楚州三年不下雨,既应了中国人信奉天人感应的思想,又正好和题目切合。

D.窦娥的冤案最终得以昭雪,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都会在末了出人意料地体现出这样美好的结局,这也成为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1.D    2.B    3.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________。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经过戏剧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中,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繁荣。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________。

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    ):只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________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________光阴,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机缘 衰微 无可挽回 消耗

B.机缘  萧条  无可奈何  打发

C.契机  衰微  无可奈何  打发

D.契机  萧条  无可挽回  消耗

解析:第一处,此处指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元杂剧发展的关键,故应选“契机”。第二处,此处指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弱,故应选“衰微”。第三处,结合前文“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可知,文人“疏远经史,冷淡诗文”是迫于无奈,故应选“无可奈何”。第四处,语境中是指文人消磨时间,故应选“打发”。

答案:C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

B.在戏剧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中,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

C.戏剧在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中,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走向繁荣。

D.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中,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

解析:画横线句子存在以下问题:①“经过戏剧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中”滥用介词,造成主语缺失;②“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繁荣”搭配不当。B项,“在戏剧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中”滥用介词,造成主语缺失,排除。C项,“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走向繁荣”搭配不当,排除。D项,“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中”句式杂糅,“经过”与“在……中”两个句式杂糅,删去“中”或把“经过”改为“在”,排除。

答案:A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知识分子不仅可能不再跻身仕途,而且社会地位变得很低下

B.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

C.不仅把知识分子贬到低下的地位,而且断绝了他们跻身仕途的可能

D.不仅有效防止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

解析:A项,根据话题一致性的原则,本句的主语应是“元蒙统治者”,排除。C项,语序不当,“跻身仕途”与“贬到低下的地位”语序应调换,排除。D项,“有效防止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搭配不当,排除。

答案: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自殷周时代起,虎即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中,用以展现雄威,如《诗经·鲁颂·泮水》称勇武之臣为“矫矫虎臣”,《尚书·牧誓》称武王有“虎贲三百人”。春秋秦汉时,不仅对猛将、勇士直称虎将、虎士、虎贲等,后世连敢谏之士也被称为“殿虎”。国家用兵的兵符,使节出国所持之节,____①____,如“虎符”“虎节”等。

在我国的传说中,虎能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火灾、失窃和邪恶。虎画经常被挂在正对大门的墙上。民间有给一两岁的娃娃穿“虎头鞋”的风俗,不仅因为虎头鞋鞋底宽大、穿着舒适,利于孩子练习走路;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认为____②____,护佑孩子平安健康成长。

___③____,虎的形象也无处不在,人们借虎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虎出现在历代的戏剧中,如元杂剧《虎头牌》、昆曲《虎囊弹》、京剧《胭脂虎》等,不胜枚举。至于以虎为地名、人名,继而演绎出的故事趣闻,就更是数不胜数。现在人们也习惯用“生龙活虎”“龙腾虎跃”“虎老雄心在”“龙争虎斗” 等词语,赞扬生活中的人和事。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也都以“虎”字命名 ②穿上“虎头鞋”可以驱病辟邪 ③在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

5.请依次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内容,并使之形成一组整句,不超过3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借虎展雄威,借虎驱灾难,借虎扬精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无忧学习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5uxx.com/56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5uxx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0543650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yzk031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