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必修上册 精品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精品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内蒙古包头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

内蒙古包头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所谓“私”的问题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法的问题。我们传统的划法,显然是和西洋的划法不同。因之,如果我们要讨论“私”的问题就得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考虑一下了。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适,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惟一特出的群己界线。在国家里做人民的无所逃于这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等等。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个人的权利。在这种差序格局中,不发生这问题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减)

材料二:

差序格局在最近的30年里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追随与广泛的应用,也引起了一些学者对它的发挥、想象与批评。比如台湾社会心理学家黄光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人情与面子模式”,重点就是讨论中国人在进行社会稀缺资源交换中的“关系判断”,而这个判断的依据就是差序格局,由此演化出人情中的“情感性关系”、“混合性关系”与“工具性关系”;而黄氏的这一分类又启发了后来的“工具性差序格局”的说法;90年代中期,沿着这一资源分配的思路下来,孙立平在研究中国社会关系的变迁时也认为,中国传统的社会稀缺资源分配是通过差序格局来实现的,血缘和地缘从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而计划经济下的社会关系将这种资源转成由国家来控制,从而也就引发了社会关系的变迁。

近来,阎云翔还提出一个颇为新奇的观点。他认为,包含上述学者在内的大多数学者在解读差序格局时,往往只解读了其中的“差”,也就是以个体为中心的向外扩出去的社会圈,而这个格局其实是立体的,需要通过研究“序”来体现。这个序就是中国社会所讲究的等级与尊卑,由此而得出的观点是,差序格局存在两个维度,一个是人际关系上的建立,一个是社会结构上的构成。由于前者讨论的是平面格局,因此自然就忽略了立体的视角。

(摘编自翟学伟《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有删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捆柴来比拟西洋社会组织,让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但柴不可能同时属于好几扎柴,人却可以属于不同的团体。

B. 地缘关系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依着中心势力而定。就像《红楼梦》中贾家鼎盛时,凡拉得上的亲戚都包容得下;衰败时,缩成一小团。

C. 西方社会里,任何个人无法逃出于团体之外,他们个人不得不把国家弄成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是因为有宪法、法律、国会的约束监督。

D. 差序格局在中国传统稀缺资源分配中是不可或缺的,计划经济下的社会关系将这种资源转成由国家来控制,也就引发了社会关系的变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社会,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相同的是体系,不同的是亲属,即便是亲兄弟他们的亲属也是不相同的。

B. 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每一家不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所以有喜事不需要请酒,有丧事不需要出来助殓,抬棺材。

C. 差序格局常常要求一个人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表现为由内向外的推浪形式,把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界定得很清楚。

D. 阎云翔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差序格局不仅应解读“差”,还应关注“序”即中国社会的等级和尊卑,这样差序才能立体。

3. “私”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下列俗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B. 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

C.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D.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4.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重要的社会学概念,请结合材料一给这一概念下个定义。

5. 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差异在哪里?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案】1. C    2. A    3. C    

4. “差序格局”是指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    

5. ①区别一:团体格局群己界限分明;差序格局中群己界限模糊。
②区别二:团体格局中的人彼此独立;差序格局中的人互相依存。
③区别三:团体格局的“国家”有制度和法律;差序格局的“天下”界限不清,克己成了最重要的道德。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他们个人不得不把国家弄成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是因为有宪法、法律、国会的约束监督”错误,原文“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等等”,“不能不”是从个人本身出发的,属主观;“不得不”,是从外界条件出发的,属客观。并且选项因果倒置,是因为国家成为为每个人谋利的机构,才有了宪法、法律、国会。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所以有喜事不需要请酒,有丧事不需要出来助殓,抬棺材”错误,原文“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知原文并没有论述现代的保甲制度“有喜事不需要请酒,有丧事不需要出来助殓,抬棺材”,只是说传统结构中是“有喜事要请酒,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界定得很清楚”错误,原文“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个人的权利。在这种差序格局中,不发生这问题的”,可知差序格局重要的是“克己”,而且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也不明确。

D.“差序才能立体”错误,原文“差序格局存在两个维度,一个是人际关系上的建立,一个是社会结构上的构成。由于前者讨论的是平面格局,因此自然就忽略了立体的视角”,可知“序”是立体的角度,“差序”是平面和立体的结合。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私”的观点是:划定群己、人我界线的问题。

A.形容处于高度警惕状态。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私”的观点。

B.意思是马温顺老实,人就爱骑它;人忠厚老实,就容易被人欺侮。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私”的观点。

C.此句常用来比喻各人只管自己的事,不要管别人的事。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私”的观点。

D.意思是担子不放在肩上,就不知它的重量;不上长路,就不知远行的艰难。指只有经过亲身实践,对事物才会有深切的体会。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私”的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依据材料一,第一步筛选总结信息。第一段先对引出问题,此段内容不是关键信息;第二段论述“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的不同之处;第三段具体论述“差序格局”的亲缘关系和差序社会的网状结构;第四段论述“国家”和“天下”的不同之处,此段内容也不是定义差序格局的关键信息。

依据材料一,第二步归纳信息。第二段的关键信息中,“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是一个结论性的句子,可作为下定义的主干句子;第三段“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总结这两句关键句子为:差序格局是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

将重要信息加进主干句子中即可得出答案:“差序格局”是指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区别一:团体格局群己界限分明;差序格局中群己界限模糊。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有喜事要请酒,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区别二:团体格局中的人彼此独立;差序格局中的人互相依存。

“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惟一特出的群己界线”“于是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等等”“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区别三:团体格局的“国家”有制度和法律;差序格局的“天下”界限不清,克己成了最重要的道德。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胡同的声音

肖复兴

①胡同的声音,就是胡同里的叫卖声,北京人管它叫吆喝声。稍微上了点儿年纪的北京人,谁没有在胡同里听见过吆喝声呢?有了串街走巷的小贩那些花样迭出的吆喝声,才让一直安静甚至有点儿死气沉沉的胡同,一下子有了生气。

②有的吆喝声,真的就是一首好听又上口的歌谣。比如,过年的时候,卖年画春联的小贩的吆喝:“街门对,屋门对,买横批,饶喜字。揭门神,请灶王,挂钱儿,闹几张。买的买,捎的捎,都是好纸好颜料。东一张,西一张,贴在屋里亮堂堂……”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这里吆喝的“闹”就是买的意思,他不说买,而是说“闹”,是只有老北京人听着才能够体会得到的亲切劲儿。

③再比如,秋天卖秋果的小贩吆喝:“秋的来,海棠来,没有虫儿来;黑的来,糖枣来,没有核儿……”用最简单却又最形象的语音,把要卖的海棠和黑枣的优点突显了出来。再比如,夏天卖酸梅汤的小贩吆喝:“又解渴,又带凉,又加玫瑰,又加糖,不信您就闹一碗尝一尝!”小贩手里打着小铜板做的冰盏,就跟说快板书一样,颇有些自得其乐的意思。……

④这些吆喝声,真的太遗憾了,由于年龄的限制,我没听到过。这几个例子,都是从光绪年间蔡省吾的《一岁货声》中看到的。对这样的吆喝声,除了《一岁货声》,在其他书中,我只要是看见了,赶忙记下来。我觉得这应该属于民间艺术的一种,是研究老北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种带有声音的注脚。

⑤比如卖菜的小贩不会只是单摆浮搁地喊出所要卖的菜的菜名,总要给所要卖的蔬菜前面加一个修饰语,就像往头上加一顶漂亮的帽子。如果只是吆喝所要卖的菜的菜名,也得像是侯宝林相声里说的“茄子扁豆架冬瓜,胡萝卜卞萝卜白萝卜水萝卜带嫩秧的小萝卜……”一串连在一起的贯口,一口气的吆喝出来,水银泻地。

⑥即便只是很普通的马牙枣呢,小贩也得特别的吆喝说:“树熟的大红枣来——”强调他的枣绝对不是捂红的。

⑦哪怕只是一碗豆腐脑呢,小贩也要加上一句:“宽卤的豆腐脑,热的呀——”一个“宽”字,一个“热”字,把他家的豆腐脑好的地方,言简意赅,说得突出,又恰当,吆喝得抑扬顿挫,那么的诱人。

⑧哪怕是冬天里到处都在卖的糖葫芦呢,小贩们都会这样叫喊:“冰糖葫芦,刚蘸得的——”让你听得出“冰糖”和“刚蘸得”,是他要突出的效果。

⑨再看卖的哪怕是再简单的樱桃呢,再笨拙的小贩,也会加上一个修饰词:“带把儿的樱桃来——”想到齐白石画的那些鲜艳欲滴的樱桃,哪一个不是带把儿的呢?你就得佩服这些小贩们的审美心理,是和齐白石一样的。一个“带把儿”的樱桃,就像是带露折花一样,那么的可爱了起来,跑进了人的耳朵里,钻进了人的心里。

⑩我真的对这样的吆喝声充满兴趣,对这些小贩很是佩服。他们不仅将卖货声吆喝得那样悠扬悦耳,还让这样吆喝的词语那样有琢磨的嚼劲儿。可以设想,在以往的岁月里,如果缺少了这样丰富多彩的吆喝声,胡同里只是风雨的萧萧声,倒泔水的哗哗声,麻雀的喳喳声,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成色?该会少了多少的精神气儿?如今的老人们又会少了多少怀旧色彩的回忆?

⑪吆喝声,尽管里面有不少美好的韵味在,但在时过境迁之后怀旧情绪的泛滥中,很容易被美化。毕竟吆喝声不是音乐,不是诗,是底层人为生活而奔波发出的声音,内含人生况味,和诗人笔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和《天咫偶闻》里记载皇上八月隔墙听到吆喝声而写下的诗句“黄叶满街秋巷静,隔墙声唤卖酸梨”并不一样。

⑫读到的很多关于吆喝声的诗句,其中有这样两首,让我为之心里一动。

⑬一首是夏仁虎《旧京秋词》中一句:“可怜三十六饽饽,霜重风凄唤奈何”,让我感动。下面还有一句注解:“夜闻卖硬面饽饽声最凄惋。”起码这里面触摸到了吆喝声中人生的无奈与心酸的痛点。

⑭一首是金煌《京师新乐府》中的一首《卖饽饽》:“卖饽饽,携柳筐,老翁履弊衣无裳,风霜雪虐冻难耐,穷巷锔立如蚕僵。卖饽饽,深夜唤,二更人家灯火灿,三更四更睡味浓,梦中黄粱熟又半……”写那寒夜里吆喝着卖饽饽的老人凄凉的情景,让我感动,想想在那些物质贫寒天气又寒冷的夜晚,那吆喝声,诗意是让位于夏仁虎所说的“凄惋”和金煌所言的“难耐”的。人生中沉重的那一部分,世事苍凉的那一部分,往往弥散在夜半风寒霜重甚至雨雪飘时这样的吆喝声中。

⑮蔡省吾在《一岁货声》的自序中说:“一岁之货声中,可以辨乡味,知勤苦,纪风土,存时令,自食于其力而益人于常行日用间者,固非浅鲜也。”

⑯这一番话,对于一百多年后的我们,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他道出了胡同里的吆喝声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起码包括有怀旧的乡愁,前辈的辛劳,风土人情和气节时令民俗的钩沉这样四部分。尽管随着时代的大踏步前进,胡同的大量消失,这种农耕时代诞生的吆喝之声,已经基本消失殆尽。但是,如果我们认同蔡省吾一百多年以前对吆喝之声的论述,那么,起码他所说的这四点,依然可以让我们存有对吆喝之声的一份认知和情感,以及对它们深入一些的研究。其意义与价值,“固非浅鲜也”,便会让我们像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一样,珍视并珍存它们。它们曾经是胡同的声音,也是历史的一种特别的回音。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贩串街走巷,吆喝声花样迭出,给极为安静的胡同增添了生气,这种叫卖声对于老北京人来说,是熟悉而亲切的。

B. 作者引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以此说明诗人因为怀旧而美化吆喝声,不能理解底层人生活的无奈与心酸。

C. 北京胡同的吆喝声与歌谣、快板书、相声的贯口等多种民间艺术有相似之处,是研究老北京文化不可忽视的内容。

D.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胡同的吆喝声基本消失殆尽,但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值得我们珍惜并深入研究。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整体结构层次清晰,先是介绍北京胡同丰富多彩的吆喝声,然后围绕吆喝声展开抒情议论,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审美体验与理性思考。

B. 作者对北京胡同吆喝声的描写,细节饱满,生动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对吆喝声的赏析,恰当精炼,有利于读者深刻领会其中的韵味。

C. 本文书写了吆喝声与北京老百姓的密切联系,就如同《我与地坛》,这种对物与人之间关联的追索与思考,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D. 与《故都的秋》围绕北平秋天的特点来描写不同,本文将写作对象置于时间的转换中,旨在表达对生存意义的思考和文化式微的伤感。

8. 作者描写了北京胡同吆喝声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作家往往从用词、句式、手法方面来让文章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请结合9~11自然段,对此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D    

8. ①声音特点:合辙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悠扬悦耳。②语言特点:形象生动、言简意赅,重点突出。    

9. ①动词具有表现力。如“起码这里面触摸到了吆喝声中的人生的无奈与心酸的痛点”,“触摸”形象地写出诗歌内容对吆喝声中无奈与心酸的表达力度。②长句短句结合,如“毕竟吆喝声不是音乐,不是诗,是底层人为生活而奔波发出的声音……”句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写出吆喝声的特点。③运用反问,如“稍微上了点儿年纪的北京人,谁没有在胡同里听见过吆喝声呢?”写出胡同的吆喝声与老北京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以此说明诗人因为怀旧而美化吆喝声,不能理解底层人生活的无奈与心酸”错误,作者引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是为了说明吆喝声不是音乐,不是诗,是底层人为生活而奔波发出的声音,内含人生况味。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文化式微”错误,本文描写了北京胡同吆喝声,写出了北京胡同吆喝声的美好韵味,写出了胡同里的吆喝声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比如,过年的时候,卖年画春联的小贩的吆喝……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哪怕只是一碗豆腐脑呢,小贩也要加上一句……把他家的豆腐脑好的地方,言简意賅,说得突出,又恰当,吆喝得抑扬顿挫,那么的诱人”“一串连在一起的贯口,一口气的吆喝出来,水银泻地”可知,声音特点是,合辙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悠扬悦耳。

结合“秋天卖秋果的小贩吆喝……用最简单却又最形象的语音,把要卖的海棠和黑枣的优点突显了出来”“夏天卖酸梅汤的小贩吆喝声……小贩手里打着小铜板做的冰盏,就跟说快板书一样,颇有些自得其乐的意思”“再看卖的哪怕是再简单的樱桃呢,再笨拙的小贩,也会加上一个修饰词”可知,语言特点是,形象生动、言简意赅,重点突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①动词具有表现力。“起码这里面触摸到了吆喝声中的人生的无奈与心酸的痛点”中“触摸”一词,本义是用手接触并抚摸;在此指感悟之意。“痛点”本是抽象的,别人难以感知的而“触摸”一词使读者的感受更加具体、形象。

②长句短句结合。“把他家的豆腐脑好的地方,言简意賅,说得突出,又恰当,吆喝得抑扬顿挫,那么的诱人”“毕竟吆喝声不是音乐,不是诗,是底层人为生活而奔波发出的声音,内含人生况味”“人生中沉重的那一部分,世事苍凉的那一部分,往往弥散在夜半风寒霜重甚至雨雪飘时这样的吆喝声中”这些句子句式长短错落,整齐中有变化,增强了语言的灵动的变化之美。

③运用反问句。“稍微上了点儿年纪的北京人,谁没有在胡同里听见过吆喝声呢?”运用反问修辞,以反问的语气强化老北京人对吆喝声的熟悉;“想到齐白石画的那些鲜艳欲滴的樱桃,哪一个不是带把儿的呢?”以反问的语气强化齐白石笔下所画的鲜艳欲滴的樱桃的形象,突出其美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窦秀才书

韩愈

愈白:愈少驽怯,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又重以自废。是固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愈困。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

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稛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愈白。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B. 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C. 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D. 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读,北宋之前,经书多为师徒口口相传,行气压韵的句读方式多为口传心授。

B. 百工,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后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C. 足下,古代交际用语,仅用于下级称呼上级。文中是尊称对方,可译为“您”。

D. 有司,古代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各级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

12. 下列对两段文字表达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说》通过多重对比,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评了当时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B. 《师说》运用感叹句、反问句,句式整齐,语气强烈,感情激越,增强文章说服力。

C. 《答窦秀才书》语气亲切,条分缕析,既有亲身经历的印证,又有设身处地的关切。

D. 韩愈以“稛载”形容窦秀才有盼而来,以“垂橐”形容他无获而归,言语饱含祝福。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

14. 面对窦秀才从师的请求,韩愈“临事愧耻而不敢答”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0. C    11. C    12. D    

13. (1)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之处。

(2)现在又因犯罪而被朝廷贬逐,远远地来到这南方边远地区担任县令,愁闷忧虑,无以聊赖,又受瘴疠之病侵扰,整天惴惴不安,无法希冀朝命夕保。    

14. (1)窦秀才年少才高,靠自己努力可以成功;(2)韩愈自己道穷志困,能力不足,无以帮助;(3)韩愈被黜远地,自身难保。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即使让古代道德修养深厚,而想掩隐起他们的光彩不炫耀于世、牢牢封住嘴巴不传扬名声的君子,遇到您如此恳求也倾囊相授,一一指教。

“积道藏德”为并列结构,做“古之君子”的谓语,应在“德”后断开,排除BD;

“遁其光而不曜”与“胶其口而不传”句子结构一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D;

“足下之请恳恳”是“遇”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D;

“倒廪倾囷”为并列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仅用于下级称呼上级”错。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是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言语饱含祝福”错。垂橐:向下挂着袋子,即挂着空袋子。《国语·齐》:“诸侯之使,垂橐而入,稛载而归。”韩愈反其意而用之,说窦秀才来时满怀希望,归去却一无所获。言语中饱含歉疚。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不”,通“否”;“小学”,古今异义词,小的方面学习;“明”,明智。

(2)“黜于朝廷”,被动句,“于”字表被动;“宰”,动词,担任县令;“无聊”,无以聊赖,指没有精神寄托;“冀”,希冀。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概括出“窦秀才年少才高,靠自己努力可以成功”;

结合“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可概括出“韩愈自己道穷志困,能力不足,无以帮助”;

结合“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可概括出“韩愈被黜远地,自身难保”。

参考译文:

师说

唉!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吧?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这类人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答窦秀才书

韩愈禀述:我年轻时平庸而怯懦,自己估计在其他方面没有值得去下工夫的能力,又不通晓当今的时务,而与世人还常常意见不合。想到最终无法立身树名,于是就发愤深入钻研经学文章。我在学术上不能够得到它的正确方法,所有那些辛苦研究后仅有的成果,全与空谈一样,而不适用于实际,于是又再次自己废弃。因此即使学业稍有成,但自己思想却越来越贫乏,年纪越来越大,智慧却越来越困弱。现在又因犯罪而被朝廷贬逐,远远地来到这南方边远地区担任县令,愁闷忧虑,无以聊赖,又受到瘴疠之病的侵扰,整天在惴惴不安中度过,无法希冀朝夕相保。

您年轻而且才智出众,谈吐高雅,气度不凡,正值朝廷求贤若渴的时候,而掌权者又都是贤良的官员,拿起笔杆,给他们写上一封信,从高处就可借以获得爵位,即使不这样,依次一级一级地往上考试,也能在科举考试中不出差错。如今您却乘上这前途未卜的船,进入荒无人烟之地,把随我学习文章作为当务之事。你身虽勤勉,但与您应该从事的职分却不相符合,言辞虽郑重,而提出的要求却不够周全,这是不得当的考虑。即使让古代道德修养深厚,而想掩隐起他们的光彩不炫耀于世、牢牢封住嘴巴不传扬名声的君子,遇到您如此恳求也倾囊相授,一一指教。像我这们愚钝不贤的人,又哪里敢受您的仰慕呢!我看您的才能,足以用来自己发奋而起;我所拥有的能力,就如我前面陈说的那样。因此面对此事,我感到羞愧而不敢应允。我的钱财不够送给您解决生活上的匮乏和急需之用,我的文章不足以启发您去开创您的事业,您满载而来,却只会空囊而归,请您明白就是了。韩愈禀述。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雨霖铃》全词绘景自然凄婉,描写了寒蝉、傍晚、长亭、骤雨等景物,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起伏跌宕。

B. 上阕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为眼前之景,是实写;下阕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之景,为虚写。

C. 上阕最后三句,以“念”作为领起,上承“凝噎”,下启“千里”之外,一气流贯,绘出阴天傍晚时分凄迷、低沉的景象。

D. 诗人除了描绘傍晚时分的惨淡景象来抒情以外,还借助人物的神态来烘托心情,如:“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等。

16. 李清照的《声声慢》与本词同属于婉约派,但二者表达的情感有异同,请结合两首词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两首词皆写愁思。《雨霖铃》主要写情人离别之愁,《声声慢》主要写词人的思夫之愁。家国之愁,孀居之苦等愁绪。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作者想象离别后的景象,是虚写。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孤寂之情,皆写愁思。《雨霖铃》抒写柳永在汴京同恋人分手时的离愁别恨;《声声慢》抒写作者强烈的思夫之情和一种沦落异乡的流浪之感。

不同:《声声慢》主要表现的是作者丧夫后的百无聊赖与孤寂的情感。“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描写了秋天的景色,飞过的大雁,写出了作者对丈夫的思念。“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知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凄楚无依。“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跟着赵构的行踪已经寻觅了这么久了,依然找不到他的身影,周围都是逃难的,身边没有一个可亲近的人。寻找找不到,陪伴没亲人,都是可怜人,国破家亡兵荒马乱,有比这个更凄惨的吗?作者借助淡酒、秋雁、残菊、梧桐、细雨、晚风等意象描绘出的悲凉氛围,抒写了李清照晚年在国破家亡中的悲凉遭遇和无尽的愁苦。冰冷的雨滴、刺骨的寒风、凋残的菊花给这首词的开头冷冷清清做了最好的陈述,再联想起国家破灭、丈夫身亡、无家可归这些事情堆积在一起,把“惨”和“愁”显得更加突出。

《雨霖铃》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辛弃疾在北固亭上凭高望远,面对锦绣江山,不由得遥想和缅怀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他写下了表现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千古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学与思的关系,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觉得他们之间矛盾吗?

【答案】    ①. 位卑则足羞    ②. 官盛则近谀    ③. 金戈铁马    ④. 气吞万里如虎    ⑤. 吾尝终日而思矣    ⑥.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羞”“谀”“戈”“矣”“臾”。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家为了一篇文章认真构思,持续修改,画家为了一幅作品精心打磨,不弃微末,歌唱家为了一首歌曲倾注情感,反复练习……为什么一定要这样不辞劳苦、精益求精?很多人也许会给出相同的回答:“有意义”。其实,意义意味着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人生。人们愿意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投入精力,正因为这样的过程能够体现人生意义。

“人最终关切的,是自己的存在及意义”。曾经,路遥凭借小说《人生》收获巨大成功,很快便被鲜花和掌声包围,但他对________①_______、轻松安逸的生活始终保持着警惕。在给亲人的信中,他如此写道: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

然而,追寻意义的旅程,不可能________②_______。现实中,有的人在浮华中迷失自我,被事物外在的表象遮挡了视线;有的人紧盯着物质财富,房子、车子、票子样样不缺,精神世界却_______③______;有的人贪恋职位官帽,除此之外心无所寄、情无所托,只能在患得患失的焦虑中艰难度日。如果一个人缺少对意义的思考和关注,就容易被各种诱惑所扰。长此以往,会失去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斗志,进而陷入空虚无聊。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功成名就   ②一帆风顺(一马平川、一蹴而就)   ③一贫如洗(空无一物、空空如也)    

19. 一个人如果缺少对意义的关注和思考,就容易被各种诱惑所扰。长此以往,会失去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斗志,进而陷入空虚无聊的境地。    

20. ①设问:先用“为什么一定要这样不辞劳苦、精益求精”提问,有提请注意、引导思考、强化回答内容的效果;②排比:连用三个“为了”的语句,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把各行业不辞劳苦、精益求精的做法有层次地列举出来,肯定了这样的过程能够体现人生意义。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结合“路遥凭借小说《人生》收获巨大成功”,可用“功成名就”。功成名就:功业建立了,名声也有了。

②处,语境强调追寻意义的旅程是漫长而艰难的,在否定语境中可用“一帆风顺(一马平川、一蹴而就)”。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没有阻碍。一马平川:意思是能够纵马疾驰的平地。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

③处,语境形容精神世界的贫穷,可用“一贫如洗(空无一物、空空如也)”。一贫如洗(空无一物、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形容十分贫穷。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错误:

一是语序不当,主语相同,关联词放在主语后,“一个人”应该在“如果”前面;

二是语序不当,“思考和关注”应为“关注和思考”;

三是缺少宾语中心语,“陷入空虚无聊”后应加上“的境地”。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答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问的表达效果,二是排比的表达效果。

②分析设问的表达效果,先指出设问的构成,“为什么一定要这样不辞劳苦、精益求精?”为问,“很多人也许会给出相同的回答:‘有意义’”为答。表达效果围绕“吸引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导思考”、“强化回答内容”(这样的过程能够体现人生意义)都可以。

③分析排比的表达效果,先指出排比的构成,“作家为了……画家为了……歌唱家为了……”连用三个“为了”的语句,构成排比。分析表达效果时,有两个要点:一是形式表达效果,可表述为“形式整齐,节奏感强”(琅琅上口,具有音律美);二是内容表达效果,可表述为“把各行业不辞劳苦、精益求精的做法”有层次地列举出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筑牢安全屏障,人人责无旁贷。①________,是安全出游的第一步。“通过权威渠道了解出发地及目的地最新疫情防控政策,自觉遵守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发布的公告提示,不前往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旅游”,这些提示很关键。病毒狡猾多变,旅行者当积极主动配合疫情防控,这是减少风险隐患的基础。“每到一地主动进行核酸检测并配合扫码测温,出现感冒、发热等症状时,②_______”,从自身做起,切忌麻痹大意,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体现。“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勤通风,养成‘一米线’好习惯……”加强个人防护,养成卫生习惯,这些事在你的生活中,已成为常态。疫情防控成效,取决于科学防治力度,③________。只有大家都重视并自律,公共健康才更有保障。

确保平安出游,还有很多细节要做好。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乘公交不携带违禁危险物品、行驶途中系好安全带、自驾游杜绝疲劳驾驶和酒后驾车,才会“一路顺风”。火灾事故猛于虎,住宾馆饭店不躺在沙发或床上吸烟,不在户外野草、树叶堆积的地方使用明火,才能防患于未然。谨慎参与高空、高速、探险等高风险项目,不前往“野景点”,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自己是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只有切实维护好人身安全这个“1”,其后诸多的“0”才有意义。

21.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你要觉得老师的苦口婆心是为了全班同学的团结与进步,就应该听取。

B. 屠呦呦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她的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C. 拿到考试的试卷,你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试卷上的分数,一声不吭。

D. 请你选择几名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4X100米的接力比赛。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1. B    22. ①合理安排行程
②应停止游览并及时就医
③也得益于全民参与广度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的例句是作者对每一位读者说的话,“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

A.这个句子是一句对别人说的话,“你”是称呼说话的对方。

B.“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与例句用法一致。

C.这个句子是一句对别人说的话,“你”是称呼说话的对方。

D.这个句子是一句对别人说的话,“你”是称呼说话的对方。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后文“通过权威渠道了解出发地及目的地最新疫情防控政策,自觉遵守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发布的公告提示,不前往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旅游”可知这里应该是指合理安排行程,不前往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旅游,可以填:合理安排行程。

第二空,结合前文“出现感冒、发热等症状时”可知这里是填应如何做,可以填:应停止游览并及时就医。

第三空,结合后文“只有大家都重视并自律,公共健康才更有保障”可知防疫的成效也取决于是否全民参与,可以填:也得益于全民参与广度。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蹄疾步稳”指马跑得很快同时很平稳,可引申为速度快并且很稳。蹄疾步稳方能行远。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的“蹄疾”却“步不稳”,为了尽早见成效,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有的“步虽稳”但“跑得慢”,亦步亦趋、拖沓滞后,最终错失良机。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蹄疾步稳,小步快走

孟郊有诗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用以形容他登科后急切的心情;颜斶有句云:“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用以形容他归隐时闲适的状态。正如登科与归隐是两条矛盾的“殊途”,我们通常认为“走得快”和“步法稳”也是矛盾的。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蹄疾步稳”,鱼与熊掌兼而得之呢?

“蹄疾步稳”指马跑得很快,同时又很平稳,引申为速度快并且稳。“蹄疾”与“步稳”,看起来是水火不容,矛盾对立的二者,我们为何非要“兼而得之”呢?这是因为,“蹄疾”“步不稳”,急于求成,则终将事与愿违;“步虽稳”但“跑得慢”,拖沓滞后,则必然错失良机。蹄疾步稳方能行远。故而,不论是追求远大志向的个人,还是欲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蹄疾步稳”都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状态。

如何求呢?

我觉得这里面有两大要素,一个是主观心理要素,一个是客观方法要素。

从“蹄疾”方面考虑,我们通常理解的“蹄疾”就是“跑得快”。但是“跑得快”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步幅大,二是步频大。步幅大有时难免会“马失前蹄”,故而,步频大才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小步快走,亦能致远,且不容易摔跟头。

小步快走其实是面对紧急情况时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平和心态,越是危急时刻,越要有平和的心态,“小步”要不急不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二是要有“枕戈待旦”“夙兴夜寐”的急迫感,虽然心态平和、脚下不乱,但是不断进取,绝不拖沓。虽是“小步”,但要“快走”。

从“步稳”的角度考虑,步稳不一定是“慢”,还涉及“步法”的问题。为何古人喜欢骑马出行而很少骑驴?马的耐力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马的步法很稳。而之所以人们不轻易骑驴,是因为驴子的步法是四个蹄子聚到一起,然后弹跳出去,这个过程中人很容易摔下来;而马的步法是四个蹄子散开跑,即便跑得很快,步子很大,人也不容易摔下来。所以,面对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步法”也很重要。

三年前,新冠疫情爆发了。对于这种病毒的特点,开始时,我们是知之甚少的,但是,我们坚持蹄疾步稳,小步快走,积极试错,不断调整。故而,我们的疫情防控成效有目共睹。

因此,我觉得,不论是追求远大志向的个人,还是欲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夏,调整步幅,加大步频,修正步法,蹄疾步稳,小步快走,都是我们应当努力追求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到达远方。

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是“心快手慢”,如何让心“慢下来”,让手“快起来”,这是我们能否在“任重”在肩的情况下还能“致远”的关键。蹄疾步稳,小步快走便是解决之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作文提供的材料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解释“蹄疾步稳”的意思,既提供了该词的本义,也提供了该词的引申义,在释词的同时凸显了“快而稳”这一核心概念。第二句,阐述“蹄疾步稳”的作用,“蹄疾步稳”是“行远”的条件与前提,马要“行远”就要做到“蹄疾步稳”。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是对第二句的补充阐述,点出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两种问题,一是“快而不稳”导致事与愿违,材料揭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早见成效,急于求成”的心态;二是“稳而不快”导致错失良机,同样材料也揭示了“求稳”心态的实质是缺少创新、领先的意识与担当。因此,材料的倾向性非常明显,提倡“快而稳”,力避“快而不稳”与“稳而不快”。材料告诉我们要实现“行远”的目标,就要“快而稳”,“快而不稳”与“稳而不快”都妨碍目标实现。

写作时,仍然需要将材料阐述的道理,落脚在具体的社会、人生问题上;或者说要用社会、人生具体问题,去阐述论证材料阐述的道理。材料已经明确了观点,即要快而稳,毋一味贪快求稳。因此写作时要立定快而稳,批驳“贪快”“求稳”两种错误心态。可从青少年成长、做事、为文、学习、读书等角度去写,如我们读书学习时要先求稳,打好知识的积累,但也不能仅仅止步于死记硬背,而是应该多学习多思考,攀登思想的高峰;或写我们为人处世,虽可志向高远,但欲成大事者,必须先打好思想品德的根据,才能越走越远。也可以谈社会问题,如社会发展、改革、防疫等,说明我们的发展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以更大的能力做更多的事,更要保留住我们的文化底蕴传承,否则发展就只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或说改革、防疫等,既要追求速度、质量,也要注意“温度”,关怀那些弱者的需求。总之,要将论述放到实处,放到生活现实中,放到人生成长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泛泛而谈。

立意:

1.行稳方能致远。

2.快稳结合,学思并进

3.既要追求速度,也要注意温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无忧学习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5uxx.com/34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5uxx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0543650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yzk031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