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必修上册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试题卷 语  文 考生注意:①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②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纸或草稿纸上均无效;③本试题纸须随答题…

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试题卷

 

考生注意:①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②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纸或草稿纸上均无效;③本试题纸须随答题纸一起装入试题袋中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本一: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乡村的“信息闭环”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原先,村民们的主要交流内容几乎仅来自于某个特定村庄内发生的事情。一山之隔就可能使山两边的村落互不相闻,谈话内容毫不相干,这也使村民的社会化过程被缩短与简化,几乎没有逆向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过程。因为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相对静止,礼教与宗族文化从古代传承至今;而在同一村落内,文化背景相同的人的相互交流又在不停地强化人们的文化模式,使其更加固定,就像天坛里的回音壁。如果没有外部的新文化输入,则这片村落中大概只有单向度的社会化存在,就像《桃花源记》里的世外之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从某种程度上说,乡村中的文化环境与当下我们在互联网上所处的文化环境有些相似。在此不妨将乡村中的文化传播环境与互联网上的作一些对比。由于大数据、搜索引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人们愈发受限于“信息茧房”。通过算法分析,应用程序向每个用户精准推送与其偏好一致的内容,推荐与其意见一致的其他用户。在这个“信息茧房”中,尽管我们可以第一时间获知天下事,但手中握着的选择权却使我们更多地关注与自己观点相同的言论和内容。不仅如此,由于碎片化信息能够被快速理解与传播,更适应网络时代需求,网上的表达也趋于简单化。判定一个人说的话有没有道理,不在于他的论据及论述过程,而是他的立场。这样,就形成了文化闭环,相似的声音回荡在其中,使闭环内部人员的文化观念愈发固化,使各种有门槛的、相互之间不甚了解的亚文化社群林立于互联网土壤之上。

这种物以类聚的行为模式也催生着社群语言体系的适应性变化。语言和符号是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人们使用的语言已不仅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同时也是社会的语言。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无法翻译的字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农村中出现了属于各村、各个家族的内部话语体系,互联网上也出现了迭代速度极快的网络流行语。网上的各个亚文化圈中也流行着属于自己圈子的“行话”。

综观互联网“信息茧房”与乡村的“文化回音壁”现象,我们会发现两者不仅有着相似的表征,而且在破除限制的方法上也不谋而合,即主体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跳出信息限制的怪圈。在互联网世界中,网民个体可以有意识地通过点击新话题,降低“奶头乐”内容点击率等行为自发跳出文化闭环。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只要剔除自己精神上“物以类聚”的过度依赖,就可以凭自己的力量,跨过画地为牢的门槛,对于乡村的文化用环,由于其是因血缘,地缘等因素限制而产生的隔膜,在信息传播全凭口口相传的时代。村民们对于这种局面凭一己之力几乎无法改变,但随着乡村振兴的加速、人口流动性的提升、信息技术的普及,常居乡村的人们已经可以挣脱“文化回音壁”的束缚天南海北发生的事情尽在某个小村人们的谈笑间登场,身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几乎都对想查找的信息唾手可得。由此,乡村中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也被动摇,甚至被打破,人们对于中国乡村所抱有的一些刻板印象已不适用于今日。

在现代化发展帮助人们逐步冲破文化闭环的同时,这片地域上的淳朴亲情与中国乡村的特性并未随之被稀释。村民们会热情接待回乡的游子,乡邻之间会相互邀请对方来自家分享刚出炉的美味。乡村中并未变得人情冷漠。同时,人们的“乡愁”也不再局限于中国乡村而是随着人口的流动扩展到全世界。有中国人的地方,就存在着扎根于中国乡村的乡土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乡村和城市并没有完全割裂。在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削弱与消失的是封闭、愚昧和落后,存留的是亲情、乡情和家国情。乡土性并不围于“村落”这个物理地域内,乡土性同时也是中国人的民族性。

虽然中国现代化的脚步不可阻挡,但它的乡土性同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磨灭——这个国家的根还留存在这片土地上。

(摘编自钰鉴咖《信息时代:乡土中国的存与失》,有删节)

文本二: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与现在的乡村不同,以往村民们的主要交流内容仅来自于某个特定村庄内发生的事情。

B.人们越来越受“信息茧房”的限制,是因为大数据、搜索引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

C.文化闭环只要形成,就会使闭环内的人文化观念固化,使亚文化社群之间互不相容。

D.只有剔除自己精神上“物以类聚”的依赖,才可以凭自己的力量跨过画地为牢的门槛。

2.根据文本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乡村,地理上的阻隔可能使两个村的村民的社会化过程被缩短与简化,几乎没有逆向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过程。

B.原文第三段所引用的《乡土中国》的内容,可帮助我们理解农村出现内部话语体系、互联网出现网络流行语的原因。

C.互联网的“信息茧房”与乡村的“文化回音壁”现象不仅有着相似的表征,而且在破除限制的方法上也有相通之处。

D.乡村的人们可以冲破文化闭环,人们出行天南海北十分容易,因而乡村中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甚至也会被打破。

3.结合文本一的内容,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

A.如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互联网应用在农村流行,这可能有助于一些村落突破单向度的社会化存在的局限。

B.人们使用的语言不仅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这意味着研究语言的变迁可以联系人的变化与社会的变迁。

C.过年的时候许多打工人都要回到农村老家,既是因为眷恋乡土,也是因为想要暂时离开城市的“信息茧房”。

D.费孝通在写作《乡土中国》时也举出了一些乡土社会之外的概念,费先生的研究方法与本文不乏相似之处。

4.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论述思路。

5.试结合文本一的相关观点,对文本二的观点进行点评。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柏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柏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四段中写芦花冬至不败红叶三月不落、乌柏子着在枝头、草色仍带绿意,表现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形成了江南独特的冬景。

B.第五段中“人到了这一境界, 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是说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

C.文章的标题为“江南的冬景”而不是“江南的冬天”,说明吸引人的是江南的“景”,而不是江南的“季节”。

D.作者在文中依次描绘了晨霜街景图、寒江草木图、江南雪景图、寒冬信步图、农村冬雨图五幅图画。

7.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从不同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作者觉得江南冬景抵得过北方夏夜,是很可爱的,对北方的冬天生活也是很欣赏的。

B.芦花、红叶、柏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到处可见充满生机的绿意,有一种明朗的情调。

C.江南的冬天,天气不冷,芦花不败,树叶难凋,草色不枯,因而在江南既感不到岁末的肃杀,似乎也缺少一点悠闲的景致。

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淳朴,和江南的冬景相得益彰,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8.作者写“江南雪景图”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结合文本看作者是怎样组合这些诗文的?引用这些诗文有什么好处?

9.作者运用一系列对比,描写了江南的冬景,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弃疾为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辟平东安抚司参议官。改湖南,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绍熙二年,起福建提点刑狱。弃疾为宪时,尝摄帅,每叹曰:“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奈何”至是务为镇静,未期岁,积镶至五十万缗,榜曰:“备安库”。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桌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绍定六年,赠光禄大夫。德祐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0.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高宗劳师建康 B.是廉介之士也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何以复命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奈何/

B.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奈何/

C.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奈何/

D.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奈何/

12.下列对文本内外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左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述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而江右指的是江西。

B.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这是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的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

C.在地理方位上,“阳”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阴”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泰山之阳”中的“阳”指泰山的北面。

D.干支纪年法中的“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简称,“壬戌之秋”中的“壬戌”用的就是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

(2)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4.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辛弃疾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题。

题刘朝英进斋

杨万里

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

唯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

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

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即说读书须起三更、睡半夜,必然非常辛苦,但每天与诗书相伴,有古琴作陪也不失为一种雅趣。

B.颔联采用比喻手法,将艰苦的学习过程比作通向圣门之路,表示尽管前路蜿蜒曲折,也不可半途而废。

C.诗人以“涧底针”“云端树”做比,勉励学子不要好高骛远、浮于“云端”,而应做踏实勤恳的“涧底针”。

D.这首诗平易直白、通俗易懂,然而却具有真知灼见,展现了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对后辈的殷切希望。

16.诗歌尾联饱含哲理,请结合诗句和当代现实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词默写(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李商隐“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含意相同。

(2)骨气是人之脊梁,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的傲岸,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都是骨气的表现。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除春花秋月之外,“_____”一句中也包含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一句,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群客人挤在客厅里,谁也不肯先坐,谁也不肯坐首座。于是你推我让,____①_____。辈分小的,官职低的,垂着手远远地立在屋角,听候调遣。自以为有占首座或次座的人的资格,无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他们表现谦让的美德的机会不肯放过。事实固然是为让座,但是当时的声浪和唾沫星子却都表示像在争座。主人腆着一张笑脸,偶然插一两句嘴,作鹭鸶笑。这场纷扰,要直到大家的兴致均已低落,该说的话差不多都已说完,然后急转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该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无苦恼之象,而往往是显着踌躇满志、顾盼自雄的样子。我每次遇到这样谦让的场合,便首先想起聊斋上的一个故事:一伙人在热烈的让座,有一位扯着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双方势均力敌。突然间拉着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胳臂猛然向后一缩,胳臂肘尖正撞在后面站着的一位驼背朋友的两只特别凸出的大门牙上,喀吱一声,双牙落地!我每忆起这个____②____的故事,为____③____起见,在让座时我总躲得远远的。等风波过后,剩下的位置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头晕,末座亦无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嘴。我不谦让。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突然松开的胳膊肘把后面的驼背朋友的两颗门牙撞落地上。”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征稿启事

①各位同学:

谷雨意为“雨生百谷”,“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半解”,古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为了迎接谷雨的到来,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语文组将于4月22日举办“谷雨诗会”活动,②现面向全校学生征集以“歌唱青春与致敬英雄”为主题的原创诗歌。具体事宜如下:

③征稿时间:即日起,3月30日截至。

征稿要求:④参选诗歌可以从经典古诗中摘选。⑤需用Word编辑,标题为三号黑体,内容为五号宋体。⑥稿件文件命名统一格式为:谷雨诗会+诗歌名称+作者姓名+年级班级。

⑦评选结果和获奖原创诗歌,将以朗读或吟诵的形式在“谷雨诗会”上表演。

XX学校语文组

2021年3月15日

21.请从以上征稿启事标注序号的句子中找出4处错误,并指出错误的原因。

22.请为“谷雨诗会”拟写一则宣传语,突出主题,生动凝炼,不超过2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曾国藩认为:“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的“三有”是读书的要诀,也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指导。

上述材料能给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你怎么看待“志”“识”“恒”三者之间的关系?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B    3.C    4.①首先由信息高速发展的背景,引出乡村“文化回音壁”的现象。

②探讨乡村文化环境与互联网文化环境的共性及对社群语言体系的影响。

③破除“文化回应壁”的方法,要发挥主体的能动性。

④最后指出,乡村面临信息冲击,要守住自己的乡土性。    5.①文本一中提到的“如果没有外部的新文化输入,则这片村落中大概只有单向度的社会化存在”,说明文本二提到的这种“流弊”,很难破除,但必须破除。

②文本一的观点“文化闭环使闭环内部人员的文化观念愈发固化”,也与文本二中“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相佐证。

③文本二的最后一句话说明:乡土旧有的观念、生活方式、习俗,并不是完全值得引以为傲的东西,需要像文本一所说:要剔除自己精神上“物以类聚”的过度依赖。唯有如此,才可以凭自己的力量,跨过画地为牢的门槛,才能融入现代社会。

总之,文本一二的观点多有相互佐证、支撑的作用。

6.D    7.C    8.①作者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的。②作者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个新的境界;④使语言凝炼含蓄,言简义丰。诗句的引用增添了江南雪景的意境美,从各个角度写出了江南冬景的美和别致。    9.①北国冬天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②江南的冬天与秋天的比较,突出冬日的那种“明朗的情调”;③闽粤等地的冬天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将作者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做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

10.D    11.A    12.C    13.(1)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

(2)让各部门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能只检举查办小吏来应付官场旧例,而为自己掩饰过错。

(3)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14.①为人刚直,毫不迎合;②治理有方,心系百姓;③爱惜人才,仗义疏财。

15.C    16.①尾联意为:不能由于一味追求科第的等次而耗费了半生心血。

②诗人告诫学子们既要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又不可心心念念地惦记功名。

③现实中有许多人汲汲于功名利禄而弄得自己心力交瘁、失去本心,此联也可规劝当代人淡泊名利、笃定心智。

1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8.①人声鼎沸   ②乐极生悲   ③明哲保身    

19.自以为有占首座或次座资格的人,无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过他们表现谦让的美德的机会。    

20.①原句运用了准确的动词,长短句结合,形象地写出了撞落门牙的悲剧过程,而改句则没有此效果;②原句风格诙谐幽默,绘声绘色,而改句则没有。

21.①不需要称呼。

③用词不当,“截至”改为“截止”。

④参选诗歌必须是原创,而不能是“可以从经典古诗中摘选”。

⑦“评选结果”和“表演”搭配不当,改为:评选结果将在谷雨诗会上宣布。   

 22.乘谷雨展青春风采,以诗情颂古今英雄

23.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无忧学习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5uxx.com/35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5uxx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0543650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yzk031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