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必修上册 浙江省衢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浙江省衢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衢州市2022年度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语文答案 1.C (材料二“大多数人认为,使用人脸识别软件的研究应事先获得伦理审查机构(例如机构审查委员会)的批准”。) 2.D (A 强…

衢州市2022年度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语文答案

1.C (材料二“大多数人认为,使用人脸识别软件的研究应事先获得伦理审查机构(例如机构审查委员会)的批准”。)

2.D (A 强加因果;B材料二“为了使人脸识别算法正常工作,必须对大型图像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测试,理想情况下,必须满足在不同的光照条件和不同的角度多次捕获这些图像”,是理想的情况下,而非全部一定;C 逻辑关系错误。)

3. ①加强科技伦理的宣传和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自觉履行科技伦理责任的社会氛围,发挥社会舆论监督功能和作用;②在施行人脸识别时征求受众的意见,体现对个体的尊重;③提高人脸识别技术透明度;④出台人脸识别应用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体系);⑤充分(1点1分,言之有理即可)

4.D(“语言自然朴实”错)

5.参考答案(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4分)

①第11节引用《本草·菖蒲》里关于菖蒲的记载,突出了菖蒲叶形似剑的特点,引出下文端午悬菖蒲避疫的习俗。

②赋予菖蒲这种普通的水生植物以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为后文抒发传统文化被遗忘的遗憾之情做铺垫。

③丰富文章内容,使语言表达更加诗意典雅,使文章富有浓郁的文学气息。

6.参考答案(答出一点2分,答出三点满分6分)

①“曾经的菖蒲”指作者童年回忆里的菖蒲,充满了儿时的欢乐和家庭的温馨。

②“曾经的菖蒲”也指代与友人家养不同的自由、野生的菖蒲。

③“曾经的菖蒲”也指古代诗文和传统习俗中记载的菖蒲,有些习俗已经被淡忘,作者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追念以及对现代人淡忘传统习俗的遗憾。

④“曾经的菖蒲”指代母亲和故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和故乡的思念。

  • B(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
  • A(干是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D(依据原文最后一段“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说明李斯和商鞅最初的主张是不同的”)

10.(1)现在所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的人都称它为天门。(采分点:限、定语后置、天门云的“云”不译,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说是天下百姓会原谅我对国君的无可奈何,就不会怪罪我的。(采分点:谅、状后、宾前、罪的词类活用)

11.C(由“望”到“忆”引发诗人由今及古的联想)

12. 答出一点2分,答出三点6分

①运用了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是虚写;两岸枫叶纷纷飘落,是实写,虚实结合,突破时空的限制,扩大诗歌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用秋风萧瑟枫叶飘落的寂寥、凄清的环境烘托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惆怅。

③选取意象“枫叶”,枫叶呼应“秋月”的时节特征,诗人借枫叶飘落的萧瑟之景,表达了诗人的愁苦之情。

④用词特点,如叠词“纷纷”或动词“挂”“落”,分析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13.(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3)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5)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14.A(锉cuò,雕虫小技;C.摞luò;D.教诲huì。)

15.A       

16.B(主语一致,主语在前;文章的内容应用“分析”更准确;最后句式杂糅,“由‘套板效应’起来的”或者“由于‘套板效应’”)

17.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全面)

18.C(A.修饰/转折; B.来,目的/在,介词; C.取独;D.形容词词尾/介词,在。)

19.B(例句和B名作动;A.使动;C.意动; D.名作状)

20.D(例句和D定语后置;A.主谓倒装; B.宾语前置;C.状语后置 。)

21.C(C是拟人,其余是借代)

22.D(“封狼居胥”这一典故理解不对,这里用“元嘉北伐”暗示南宋朝廷要吸取教训)

23.土气(黏着土地)、聚居(不流动性)、熟悉(熟人社会)(1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24.熟悉(熟人社会)(1分);因为为人子女在日常中摸熟自己父母的性格,而不是他人的父母,然后去尽孝(承他们的欢),做到心安(1分);所以孔子对“孝”的意义的解释,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给出统一的标准,而是因人而异,告诉学生各种具体的做法。(1分)

25.作文

【审题】

阐述自己的对英雄的理解,可以围绕“孤独、倔强、勇敢、平凡、默默无闻”等谈。批判平凡英雄,坚持有丰功伟业、改变人类社会命运的伟人才算英雄的观点亦可。

【评分标准】

基准分:42分

第一档作文(55-60)能对英雄进行多元理解,并指出当下社会既需要平凡英雄也需要伟人英雄,思辨深刻,论点清晰,选材贴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论述有深度且有层次感。

第二档作文(50-54)侧重于英雄的一面进行论述,论点清晰,选材贴切,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述有深度且层次较好。

第三档作文(42-49)论点较清晰,结构较严谨,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

第四档作文(36-41)脱离材料所限定的“我说英雄”的话题,泛泛而谈成功失败。

第五档作文(21-35)偏题作文,另起炉灶,没有围绕材料中的话题进行论述,偷换概念。

第六档作文(20分以下),离题作文。完全属于套作、抄袭(背诵现成作文),或者是自言自语,完全脱离作文题提供的语境,不涉及题目所给的材料内容。

参考译文:

苏东坡说李斯用荀子的学问扰乱天下,这是不对的。秦朝扰乱天下不是靠李斯,李斯也不曾用荀子的学问来侍奉秦国国君。

在秦中期的时候,秦孝公即位,得到了商鞅并任用了他。商鞅教秦孝公烧了《诗经》《尚书》,明确了法令,定下了藏奸不告之罪和连坐之罪,禁止了离开自己的诸侯国到别国游说以求得官职的人。利用秦国的有利地形,采用他的法令,富强了好几代,吞并了其他诸侯国。秦始皇统治的时期(不过是)全用了商鞅的法令而已。虽然李斯帮助他,说它方便有利,(但)越发造成了秦国的混乱。但假使李斯不说它有利,秦始皇本来就自己执行它们而不感到满足。为什么呢?秦国情愿采取苛酷的统治,习惯于采用严刑峻法已经很久了,这是他的后代君王所习惯并认为是好的做法。

李斯迎合、探究秦始皇、秦二世的心思,不这样做就不能符合残暴放纵的君主的心意,扩大君王对他的宠信。因此李斯完全放弃了他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采用了商鞅的学说,扫去了秦国三代先王的仁义之政,而一切采用放任自己的做法来治理国家。烧了《诗经》、《尚书》,囚禁了读书人,废除了三代先王的法令,推崇监督和责罚,这不是李斯在推行他的学说,不过是迎合时事罢了。假设他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将不会采用这样的治国之法,不是他推行仁义,也只是因为迎合时事罢了。

君子做官,在其位就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小人做官,不要说他的学问才能与官位不相当,就是学问才能与官位相当,看见国君做事,错误而不合道义,也只是在自家里深表痛恨,可是在朝廷上会夸奖赞誉,知道它不是道义的却劝说国君去做,说是天下百姓会原谅我对国君的无可奈何,就不会怪罪我的;知道那将使国家灭亡却做那样的事,说是或许我自身可以免于灾祸。小人即使明知道世事将乱,却最终不改变目前的富贵状态,却用富贵的谋略,给天下遗留灾祸,本来有终身安逸享受富贵快乐,灾祸留给后人,而他安闲得没有担心了。唉!秦国没有灭亡可是李斯先遭遇重刑被诛杀三族,大概是上天诛杀恶人,也是有时间并讲信用的啊!

况且人做善事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没听说过做坏事也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荀子称颂先王时极力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得有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治世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而把罪过推到荀子身上,不是差得太远了吗?实行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国的是商鞅;舍弃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国的是李斯。商鞅禁止游说求官,而李斯则劝阻秦王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李斯的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是他们原有的志向吗?在宋代,王安石用平生所学,立下熙宁新法,后来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这些人,何曾学过王安石的学说呢?因而认为王安石的新政加速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情很类似。世人议论法家学说足以使国家灭亡,确实如此啊!我认为善于窥探君王的内心,完全用委曲、变化的方法跟随世俗的喜好的臣子,他的为人是特别让人害怕的,很可怕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无忧学习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5uxx.com/42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5uxx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0543650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yzk031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