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附中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命题人:郭飞合;审题人:吝婷
满分:150分;时长: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藉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可是如果经历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历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是否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
“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根在哪里。知道自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这时的“家乡”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想,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可它照样深入骨髓,照样沉淀在潜意识中,等待着被“一朝唤醒”。比如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他们的后代也许根本没去过老家,也没有对家乡的具体感知,可是他却有可能知道那里有草原,有马群,有帐篷,还有一种音乐叫“长调”,他蓦然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幅绘画或照片,冷不丁听见了长调演奏的旋律,就可能有一种惊心动魄、灵魂被牵引的感受。千里万里,百年千年,有一种东西埋藏在基因里,流淌在血液中,生生不灭。
曾听过台湾作家席慕容的演讲,她说她虽然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人,可是直到长大她并不知道家乡是个什么样,她对这个地方有一种难以名状却又难以排遣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深度认同,她说那就是她的“原乡情结”。席慕容不是生长在这里,可是她知道这里是她的“原乡”,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能摆脱她生命的“根”。终于,席慕容在她盛年时回到了内蒙古,她一脚踩到草原上就本能地跪了下去,亲吻着祖先的土地,泪流满面。这时,席慕容气质里的“原乡情结”和对家乡认知的文化碎片,就蓦然间与实在的家乡遇合了。
于是我们知道,在人的意识里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它也许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是它比具体的记忆更开阔、更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原乡”的情结甚至是超越一般疆界的,它甚至是人类对于自身血缘、族群和文明来路的普遍关怀。尤其是现代人,越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越是会关注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什么地方深埋着自己的“根”。
为什么移民到上海的苏北人在经历了几代人以后,还要去剧场倾听淮剧?为什么一出好的地方戏曲能够超越地域限制,照样感动感染方言区域以外的人群?为什么何训田和朱哲琴的《阿姐鼓》能够感动全中国,感染全世界?被感动感染的心灵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藏人,可是大家都在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家乡”会合了,共同感受着那一处“家乡”的同时,也回到了各自的“家乡”。这就是人类的“原乡情结”或“原乡情感”——自己的原乡,他者的原乡、共同的原乡。
假如,更多的地方剧种和剧团都能够持久地追求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
(摘编自《解放日报》刊文《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作者罗怀臻)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骨子里,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
B. 即使只是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也可让“原乡意识”沉淀在潜意识中,“原乡意识”比“原乡情结”更深刻。
C. 《阿姐鼓》之所以能感动国人,原因在于原乡情感让人们拥有共同的感受。
D. 只要作家追求将“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中国传统戏就能够复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述层次清晰,由“家乡意识”引出“原乡意识”,由此接着论及“原乡情结”。
B.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逐一分析 “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
C. 文章在论述“原乡意识”的特点时,侧重分析“原乡情结”在人类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D. 文章通过列举“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之例,论证“家乡意识”深入骨髓,潜藏在基因里,沉淀在潜意识中。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
B. 草原、马群、帐篷、长调演奏的旋律可能冷不丁就会激发蒙古裔人内心深处的“原乡意识”。
C. “原乡意识”使得远徙的后世子孙们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方,都知道自己的源头和根。
D. “原乡情结”可能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它更开阔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错,原文说的是“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选项缺少“也许”,说法绝对。
B项,“‘原乡意识’比‘原乡情结’更深刻”错,原文第二段介绍“原乡意识”,第三段通过席慕蓉的例子论证“原乡情结”,文中并没有将“原乡意识”“原乡情结”进行比较。
D项,“只要……就能够……”逻辑关系分析有误,原文只是说“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用的是“可能”,而不是过于绝对的表述。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项,“论证‘家乡意识’深入骨髓”错,应该是充分证明了“原乡意识”的存在。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A项,“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在第一段,“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藉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原文说“在地方戏曲中”,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知道我们在探索最深奥的秘密。人类的未来取决于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宇宙间有若干千亿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在这样虎大的数量里,为什么我们这些隐藏在宇宙中某个被遗忘角落里的人类就这样幸运呢?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人类尚未发现而已。
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而地球仅是其中之一,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人类是在这里诞生和成长和成熟起来的。正是在这个星球上,我们激发了探索宇宙的热情,我们正在病苦和不安之中掌握自己的命运。
(摘编自《宇宙的边疆》)
材料二:
火星这位“好邻居”之所以吸引着人类的目光,主要是因为它有一个其他星球都没有的特质——最像地球。有多像呢?火星的自转速度几乎与地球相同,火星上的一天有24小时37分钟。火星的公转周期是687天,火星自转轴的倾斜角度与地球相近,所以火星也像地球一样拥有四季,只不过每个季节持续的时间是地球的两倍左右。火星的地貌也和地球差不多,有高原、平原和环形山等。火星上还有大气、水、各种矿藏和氧化物。火星矿产资源丰富,根据带回的样品分析,火星上钛铁矿的资源储量高达1500万亿吨。其中最特别的是,火星的大气层中有臭氧层。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利于生物在火星表面的生长发育。所以,火星有可能支持生命的存在,并且有可能被改造为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
(摘编自《火星为什么值得探测》)
材料三:
在人类发射的近200个深空探测器中,绝大部分都是探测月球和火星的。然而,人类并没有忘记走向更远的深空。特别是最近10年来,人类对太阳系小天体的兴趣逐渐增加,试图发现地球上难以获得的稀有资源,并将其带回地球。
在太阳系所有的岩体类天体中,地球的引力场最大。因此,要达到离开地球所需的加速度也是最大的。进入深空的第一个技术挑战是脱离地球引力。
当探测器被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就可以脱离地球引力进入行星际。深空探测器的飞行轨道,是受行星位置和其引力场影响的。因此,需要事先优化设计发射窗口和轨道。设计的目的一般有两个:一是做到燃料最省,二是做到尽快到达。为达到这两个目的,需要利用行星际中两个特殊的引力效应。一个是可以利用各天体之间的引力平衡点,探测器在该点受到的引力作用最小。在此处做变轨,可以做到最节省燃料。另一个可以利用的是特殊的引力效应,即借助天体的引力来加速。
人类在地球上着陆和返回的经验,几乎无法在其它天体上直接应用,在地外天体上着陆和起飞都非常困难,目前人类所掌握的技术并不成熟。但在小天体上着陆与起飞是完全不同的技术。首先,由于小天体引力场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与其说在其上着陆还不如说是与其轨道交汇。因为无法借助其引力的力量,所以需要拥有非常精准的轨道设计和自动控制能力。其次,着陆时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碰撞,如果无法将探测器在相互接触的一刹那锚定,探测器将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很快弹跳起来。
第三个技术挑战是远距离通信。通讯距离越远,无线电波经过长距离传输,能量将会扩散和衰减。其次,远距离通信会带来时间延迟,使得探测器必须具备自主判断和运行的能力。
(摘编自吴季《深空探测的现状、展望与建议》)
材料四:
2022年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在“天宫”实现太空会师,这幅历史性的画面标志着中国空间站正式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从“东方红”“嫦娥”到“天宫”,中国航天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这些年,中国在航天领域始终笃定自力更生、勠力创新之路,到今天能够独立掌控自己的命运,突破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部组件和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坚持自主创新的路线得到了实践的最好证明,这反过来又更加坚定我们坚持自主创新的决心,中国航天将在这样的良性循环里不断取得海量的正反馈。
可以预见,在未来10-20年,深空探测将成为国际上航天大国竞相角逐的一个重要战场。近年来,中国月球与深空探测任务的实施,为实现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奠定了雄厚的技术基础。同时,重大科学发现将越来越多地诞生于深空探测领域,人类的生存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的发展进步。基于此,中国应加快开启深空探测新征程,持续开展深空探测任务,加速推进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摘编自《“太空会师”: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4.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对小天体兴趣增加寻求难以获得的稀有资源人类进一步深空探测
B. 行星位置和引力场深空探测器飞行轨道发射窗口和轨道
C. 为了节省燃料天体间引力平衡点进行变轨探测器在此处受到引力作用小
D. 远距离通信时间延迟探测器高度智能化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宇宙的了解程度,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成熟起来。
B. 因为火星最像地球,可能支持生命存在。也可能成为人类宜居星球,所以值得探测。
C. 地外天体着陆起飞很困难,将消耗更多的燃料,这给人类深空探测带来了一定困难。
D. 天宫会师是中国坚持自力更生、戮力创新的证明,是中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一步。
6. 学校将举办主题为“我国是否有必要进行深空探测”的辩论赛,下列说法不能作为正方观点的一项是( )
A. 我国大力发展深空探测,有助于拓展认知边界,增进对宇宙的了解。
B. 我国大力发展深空探测,有助于获取更多资源,为移民月球做准备。
C. 我国大力发展深空探测,有助于推动技术进步,在深空探测中贡献中国智慧。
D. 我国大力发展深空探测,有助于在航天大国竞争中扩大国际影响力。
【答案】4. D 5. C 6. B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实现”“探测器高度智能化”错。根据材料三“第三个技术挑战是远距离通信。通讯距离越远,无线电波经过长距离传输,能量将会扩散和衰减。其次,远距离通信会带来时间延迟,使得探测器必须具备自主判断和运行的能力”可知,“探测器高度智能化”是目前需要努力解决的,并没有实现。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将消耗更多的燃料”于文无据。材料三原文为“在地外天体上着陆和起飞都非常困难,目前人类所掌握的技术并不成熟”,只是说目前人类所掌握的技术并不成熟。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为移民月球做准备”错。根据材料二“火星的自转速度几乎与地球相同,……火星自转轴的倾斜角度与地球相近,所以火星也像地球一样拥有四季,只不过每个季节持续的时间是地球的两倍左右。火星的地貌也和地球差不多,有高原、平原和环形山等。火星上还有大气、水、各种矿藏和氧化物。火星矿产资源丰富,根据带回的样品分析,火星上钛铁矿的资源储量高达1500万亿吨。其中最特别的是,火星的大气层中有臭氧层。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利于生物在火星表面的生长发育。所以,火星有可能支持生命的存在,并且有可能被改造为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可知,我国大力发展深空探测,有助于获取更多资源,获得更多可能的宜居之所吧,并不是说为移民月球做准备。故此项作为正方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故选B。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通渭人家
贾平凹
①通渭是甘肃的一个县,我去的时候正是五月,途经关中平原,到处是麦浪滚滚,成批成批的麦客蝗虫一般从东往西撵场子,他们背着铺盖,拿着镰刀,涌聚在车站、镇街的屋檐下和地头,与雇主谈条件,讲价钱,争吵,咒骂,甚或就大打出手。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混乱,让人急迫而烦躁,却也感到收获的紧张和兴奋。一进入陇东高原,渐渐就清寂了,尤其过了会宁,车沿着苦丁河在千万个峁塬沟岭间弯来拐去,路上没有麦客,田里也没有麦子,甚至连一点绿的颜色都没有,看来,这个地区又是一个大旱年,颗粒无收了。太阳还是红膛膛地照着,风也像刚从火炉里喷出来,透过车窗玻璃,满世界里摇曳的是丝丝缕缕的白雾,搞不清是太阳下注的光线,还是从地上蒸腾的气焰,一切都变形了,开始是山,是路,是路边卷了叶子的树,再后是蹴在路边崖楞上发痴的人和人正看着不远处铁道上疾驶而过的火车。火车一吼长笛,然后是轰然的哐哐声。司机说:你听你听,火车都在说,甘肃——穷,穷,穷,穷……!
②我就是这样到了通渭。
③通渭缺水,这在我来之前就听说的,来到通渭,其严重的缺水程度令我瞠目结舌。我住的宾馆里没有水,服务员关照了,提了一桶水放在房间供我洗脸和冲马桶,而别的住客则跑下楼去上旱厕。小小的县城正改造着一条老街,干燥的浮土像面粉一样,脚踩下去噗噗地就钻一鞋壳。小巷里一群人拥挤着在一个水龙头下接水,似乎是有人插队,引起众怒,铝盆被踢出来咣啷啷在道路上滚。
④这天晚上,我见到了通渭县的县长,他的后脖是酱红颜色,有着几道摺纹,脖子伸长了,摺纹就成白的。县长是天黑才从乡下检查蓄水节溉工程回来,听说我来了就又赶到宾馆。我们一见如故。自然就聊起今年的旱情,聊起通渭的状况,他几乎一直在说通渭的好话,比如,干旱和交通的不便使通渭成为整个甘肃最贫困的县,但通渭民风却质朴淳厚,使你能想到陶潜的《桃花源记》。
⑤“是吗?”我有些不以为然地冲着他笑,“孟子可是说过:衣食足,知礼仪。”
⑥“孟子是不知道通渭的!”
⑦“我也是到过许多农村,如果哪个地方民风淳厚,那个地方往往是和愚昧落后连在一起的……”
⑧“可通渭恰恰是甘肃文化普及程度最高的县!”县长几乎有些生气了,他说明日他还要去乡下的,让我跟着他去亲眼看看。
⑨我真的跟着县长去乡下了,转了一天,又转了一天。我出身于乡下,这几十年里也不知走过了多少村庄,但我从未见过像通渭人的农舍收拾得这么整洁,他们的房子有砖墙瓦顶的,更多的还是泥抹的土屋,但农具放的是地方,柴草放的是地方,连楔在墙上的木撅也似乎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越是缺水,越是喜欢着花草树木。我经过一个卧在半山窝的小村庄时,一抬头,一堵土院墙内高高地长着一株牡丹,虽不是花开的季节,枝叶隆起却如一个笸篮那么大。山沟人家能栽牡丹,牡丹竟长得这般高大,我惊得大呼小叫,说:这家肯定生养了漂亮女人!敲门进去,果然女主人长得明眸皓齿,正翻来覆去在一些盆里倒换着水,我不明白这是干啥,她笑着说穷折腾哩,指着这个盆里是洗过脸洗过手的水,那个盆里是涮过锅净过碗的水,这么过滤着,把清亮的水喂牲口和洗衣服,洗过衣服了再浇牡丹的。水要这么合理利用,使我感慨不已,对着县长说:瞧呀,鞋都摆得这么整齐!台阶上是有着七八双鞋,差不多都破得有了补丁!却大小分开摆成一溜儿。女主人倒有些不好意思了,说:图个心里干净嘛!
⑩正是心里干净,通渭人处处表现着他们精神的高贵。你可以顿顿吃野菜喝稀汤,但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你可以出门了穿的衣裳破旧,但不能不洗不浆;你可以一个大字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我到过一些家境富裕的农民家,正房里,厦屋里每面墙上悬挂了装裱得极好的书法作品;也去过那些日子苦焦的人家,什么家当都没有,墙上仍挂着字。仔细看了,有些是明清时一些国内大家的作品,相当有价值,而更多的则是通渭县现当代书家所写。我在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里,见到了其中三家挂有于右任和左宗棠的字,而一家的主人并不认字,墙上的对联竟是“玉楼宴罢醉和春,千杯饮后娇伺夜”。
⑪在一个村里,县长领我去见一位老者,说老者虽不是村长,但威望很高。六月的天是晒丝绸的,村人没有丝绸,晒的却是字画,这位老者院子里晒的字画最多,惹得好多大人都去看,他家老少出来脸面犹如盆子大。我对老者说,你在村里能主持公道,是不是因为藏字画最多?他说:连字画都没有,谁还听你说话呀?县长就来劲了,叫嚷着他也为村人写几幅字,立即笔墨纸砚就摆开了,县长的字写得还真好,他写的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写毕了,问道:怎么样?我说:好!他说:是字好还是内容好?我说字好内容好通渭好。县长就让我也写写,我提笔写了几张,写得高兴了,竟写了我曾在华山上见到的吉祥联:太华顶上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
⑫这天下午,一场雨就哗哗地降临了。村人欢乐得如过年节,我却躺在一面土炕上睡着了,醒来,县长还在旁边酣声如雷。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中麦客“争吵,咒骂,甚或就大打出手”,与通渭淳朴的民风形成鲜明对比,衬托了通渭人家精神的高贵。
B. 通渭人家将简朴的屋舍整理得极为有序和整洁,说明这里虽物质短缺,却有着一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态度。
C. 本文叙事注重点面结合,如写“老者家晒画”是“点”;写“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是“面”。
D. 本文和《秦腔》都呈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既有对民俗风情的浅层描摹,也有对文化意蕴的深层关照。
8. 文中与通渭县长相关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县长和“我”的关于“民风”的争论,既为行文带来波折,也引出了下文对通渭人家精神世界的刻画。
B. 县长“后脖”的细节描写,既侧面体现了通渭炎热干旱的现状,也暗示了其勤政为民的精神品质。
C. 县长在文中起到了线索作用,正是由于县长带“我”游通渭,才形成了全文“我”看通渭的所见所感。
D. 县长的对联体现其作为基层官员深受当地文化影响,与后文“鼾声如雷”相映成趣,丰富了人物形象。
9. 贾平凹说,他写散文,鄙弃那些“题材狭窄,精神脆弱,小、巧、甜腻”的文风,这种创作主张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C
9. ①选材上,将目光投射到甘陇大地,描绘通渭的自然风貌和通渭人家的日常生活,选材丰富,视角广阔;
②主题上,着眼于通渭人家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状态,从中挖掘出质朴淳厚的民风和高贵的精神,文化意蕴厚重;
③风格上,追求语言的平实浅近,亲切自然,字里行间饱含着对通渭这片热土和人民的赞美,文风质朴大气。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与通渭淳朴的民风形成鲜明对比,衬托了通渭人家精神的高贵”错误,原文为“与雇主谈条件,讲价钱,争吵,咒骂,甚或就大打出手。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混乱,让人急迫而烦躁,却也感到收获的紧张和兴奋。一进入陇东高原,渐渐就清寂了”,主要是突出陇东高原的清寂。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线索作用”错误,线索应该是贯通全文,前面1-3段并没有出现县长,所以县长不是线索。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与“题材狭窄,精神脆弱,小、巧、甜腻”相反的是选材丰富,视野广阔,大、厚重、朴实,据此分析即可。
选材上,作者将目光投射到甘陇大地,“来到通渭,其严重的缺水程度令我瞠目结舌”“但我从未见过像通渭人的农舍收拾得这么整洁,他们的房子有砖墙瓦顶的,更多的还是泥抹的土屋,但农具放的是地方,柴草放的是地方,连楔在墙上的木撅也似乎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越是缺水,越是喜欢着花草树木”,描绘通渭的自然风貌和通渭人家的日常生活,选材丰富,视角广阔;
主题上,“你可以顿顿吃野菜喝稀汤,但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你可以出门了穿的衣裳破旧,但不能不洗不浆;你可以一个大字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也去过那些日子苦焦的人家,什么家当都没有,墙上仍挂着字。仔细看了,有些是明清时一些国内大家的作品,相当有价值,而更多的则是通渭县现当代书家所写。我在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里,见到了其中三家挂有于右任和左宗棠的字”,着眼于通渭人家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状态,从中挖掘出质朴淳厚的民风和高贵的精神,文化意蕴厚重;
风格上,“台阶上是有着七八双鞋,差不多都破得有了补丁!却大小分开摆成一溜儿。女主人倒有些不好意思了,说:图个心里干净嘛”“正是心里干净,通渭人处处表现着他们精神的高贵”“我说字好内容好通渭好”“这天下午,一场雨就哗哗地降临了。村人欢乐得如过年节”,追求语言的平实浅近,亲切自然,字里行间饱含着对通渭这片热土和人民的赞美,文风质朴大气。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文盲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安陵缠以颜色美壮,得幸于楚共王。江乙往见安陵缠,曰:“子之先人岂有矢石之功于王乎?”曰:“无有。”江乙曰:“子之身岂亦有乎?”曰:“无有。”江乙曰:“子之贵何以至于此乎?”曰:“仆不知所以。”江乙曰:“吾闻之,以财事人者,财尽而交疏,以色事人者,华落而爱衰。今子之华有时而落,子何以长幸无解于王乎?”安陵缠曰:“臣年少愚陋,愿委质于先王。”江乙曰:“独从为殉可耳。”安陵缠曰:“敬闻命矣。”江乙去。君居期年,逢安陵缠,谓曰:“前日所谕子者,通之王乎?”曰:“未可也。”居年,江乙复见安陵缠曰:“子岂谕王乎?”安陵缠曰:“臣未得王之间也。”江乙曰:“子出与王同车,入与王同坐,居三年,言未得王之间,子以吾之说未可耳?”不悦而去。其年,共王猎江渚之野野火之起若云蜺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兕从南方来正触王左骖王举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王大喜,拊手而笑,顾谓安陵缠曰:“吾万岁之后,子将谁与此乐乎?”安陵缠乃逡巡而却,泣下沾衿,抱王曰:“万岁之后,臣将从为殉,安知乐此者谁?”于是共王乃封安陵缠于车下三百户。故曰:“江乙善谋,安陵缠知时。”
郑桓公东会封于郑,暮舍于宋东之逆旅,逆旅之叟从外来,曰:“客将焉之?”曰:“会封于郑。”逆旅之叟曰:“吾闻之,时难得而易失也。今客之寝安,殆非封也。”郑桓公闻之,援辔自驾,其仆接淅而载之,行十日夜而至。故以郑桓公之贤,微逆旅之叟,几不会封也。
晋文公伐卫,入郭,坐士令食,曰:“今日必得大垣。”公子虑俛而笑之。文公曰:“奚笑?”对曰:“臣之妻归,臣送之,反见桑者而助之。顾臣之妻则亦有送之者矣。”文公惧,还师而归,至国,而貉人攻其地。
(节选自《说苑·权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共王猎江渚之野野火之起②若云蜺③虎狼之嗥④若雷霆⑤有狂兕从南方来⑥正触王左骖⑦王举旌旄⑧而使善射者⑨射之
A. ①②④⑤⑦⑨ B. ①③⑤⑥⑦⑧ C. ①②③⑥⑦⑧ D. ①③⑤⑥⑦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得幸于楚共王”与“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幸”字含义相同。
B. “顾谓安陵缠曰”与“将军宜枉驾顾之”(《出师表》)两句中的“顾”字含义不相同。
C. “客将焉之”与“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两句中的“焉”字含义不同
D. “微逆旅之叟”与“微风鼓浪”(《石钟山记》)两句中的“微”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乙拜见安陵缠,一连问了安陵缠三个问题,引导安陵缠思考该如何永远得到大王的宠信,进而提出让安陵缠为大王殉葬的谋划。
B. 安陵输三年都没有找到与大王沟通的时机,江乙认为安陵缠不认可他的谋划:直到一次打猎,安陵缠适时表明心迹,得到共王的赏赐。
C. 郑桓公被封在东边的郑国,晚上住在旅店,旅店的老人提醒他要注意时机,他幡然醒悟,独自匆忙驾车,十天十夜赶到了郑国。
D. 晋文公准备攻打卫国且志在必得,但公子虑担忧此事,公子虑讲述送妻子回娘家的故事,以此委婉劝谏晋文公,晋文公领悟后带兵回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抱王曰:“万岁之后,臣将从为殉,安知乐此者谁?”
(2)吾闻之,时难得而易失也。今客之寝安,殆非会封者也?
【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抱住楚王说:“您死之后,我将跟着去死为您殉葬,怎么知道享受这种快乐人是谁呢?”
(2)我听说,时机难得却又容易失去。现在客人睡得这样安稳,怕不是去受封的人吧?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楚共王在江渚之野打猎,围猎时放的野火如天上的云霓,虎啸狼嗥的声音若雷霆一般。一只发了狂的犀牛从南方冲过来,正碰到楚共王车左边的马,楚共王举起指挥的旗子,让善于射箭的人射杀犀牛,一箭射出。
“野火之起若云蜺”“虎狼之嗥若雷霆”是两个比喻句,结构相似,“野火之起”和“虎狼之嗥”对应,“云蜺”和“雷霆”对应,中间不能断开,故选③⑤,排除AC;
“射之”的主语是“善射者”,二者不能断开,故不选⑨,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幸”,都表示被宠幸。句意:被楚共王宠幸/被赵王宠幸。
B.正确。“顾”,回头/拜访。句意:回头对安陵缠说/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C.错误。“焉”,都是哪里的意思。句意:客人将要去哪里?/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D.正确。“微”,如果没有/细小、轻微。句意:如果没有旅店的老人/细小的风,鼓起波浪。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独自匆忙驾车”错,根据原文“郑桓公闻之,援辔自驾,其仆接淅而载之,行十日夜而至”可知,有仆人相随。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万岁”,君王死亡的讳称;“殉”,殉葬;“安”,怎么,哪里。
(2)“闻”,听说;“寝”,睡;“殆”,大概,几乎。
参考译文:
安陵缠因为容貌美丽,赢得楚共王的宠爱。江乙去拜见安陵缠,说:“您的祖先难道对大王有奋勇杀敌之功吗?”安陵缠回答:“没有。”江乙又问:“您难道有这样的功劳吗?”安陵缠回答:“没有。”江乙又问:“为什么您能够如此富贵?”安陵缠回答:“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江乙说:“我听说,用钱财侍奉人的,一旦钱财用尽,人们同他的交情就会疏远;用姿色取悦于人的,一旦人老色衰,她所得到的宠爱就会减退。今天您是一朵花儿,但花总要枯萎,您怎样才能让大王永远宠爱你而不嫌弃你呢?”安陵缠说:“我年少无知,希望先生为我出主意。”江乙说:“只有跟从大王为大王殉葬啊。”安陵缠说:“敬听先生之言。”江乙离开。过了一年,遇到安陵缠,对他说:“之前告诉您的,和大王沟通了吗?”说:“还没有。”过了一年。江乙又见安陵缠说:“您还没有告诉大王吗?”安陵缠说:“我还没有找到同大王讲的时机。”江乙说:“您出去与大王坐一辆车,回来与大王一起坐。过了三年,说没有找到时机,您认为我说的不可以吧。”不高兴地离开了。这一年,楚共王在江渚之野打猎,围猎时放的野火如天上的云霓,虎啸狼嗥的声音若雷霆一般。一只发了狂的犀牛从南方冲过来,正碰到楚共王车左边的马,楚共王举起指挥的旗子,让善于射箭的人射杀犀牛,一箭射出,犀牛死在了车下,楚共王非常高兴,拍着手笑,回头对安陵缠说:“我死后,你将与谁一起快乐啊?”安陵缠恭敬地后退,眼泪掉下沾湿衣襟,抱着大王说:“大王千秋万岁之后,我将要跟从大王为大王殉葬,哪里知道以此为乐的是谁呢?”于是楚共王当即把车下三百户的领地封给安陵缠。所以说:“江乙善于谋划,安陵缠了解时机。”
郑桓公将要到东边的郑国受封,晚上住在宋东的旅店,旅店的老人从外边回来,说:“客人将要去哪里?”说:“要到郑国受封。”旅店的老人说:“我听说:时机难以得到而容易失掉。现在客人睡得安稳,大概不是去受封的人吧?”郑桓公听了这话,牵拉缰绳自己驾车,他的仆人行色匆忙地登车,走了十天十夜到了郑国。所以凭借郑桓公的贤能,如果没有旅店的老人,差点到不了封地。
晋文公准备攻打卫国,进入城郭,让士人坐下吃饭,说:“今天一定能够得到大垣。”公子虑低头而笑。晋文公问:“为什么笑?”回答说:“我的妻子回娘家,我送她,在路上碰到一个采桑的妇女,就去帮助(搭讪)她,回头看自己的妻子时,发现竟然也有人正搭讪她。”晋文公恐惧,(就打消了进攻卫国的念头),带领着军队回国。回到晋国,就听说貉人入侵晋国。
(节选自《说苑·权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甲】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对仗,写诗人对岳阳楼地理环境的整体印象:浩瀚江泽逾千里之广,层叠山城近百层之高。
B. 颔联写岸边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浪,小船上寒灯映照着飞雪,渲染了夜泊岳阳楼下凄寒的氛围。
C. 颈联写诗人即使遭遇困境无法前行,心中的才志也难以消退,反而在艰难危险中变得更强大。
D. 尾联用典,以《庄子·逍遥游》中变化的鲲鹏来象征诗人,表明诗人对自己的仕途已看得淡然。
15. 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
异: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国时济世的锟鹏之志,表现了乐观、昂扬、积极的情绪。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明诗人对自己的仕途已看得淡然”错,引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前途的不可预料。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料,但诗人临危弥坚、报国豪情高涨,仍期待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
《泊岳阳楼下》颈联写到留滞他乡,有才无用,艰危时局,气节弥坚,所以抒发了作者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登高》颈联和尾联写到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也抒发了作者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
不同点:
《泊岳阳楼下》颈联和尾联写到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图南之举未可逆料,但鲲鹏变化是巨大的,将会飞向南天。所以虽然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国时济世的锟鹏之志,表现了乐观、昂扬、积极的情绪。
《登高》颈联和尾联写到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侧重于自己年老多病,漂泊不定,而艰难困苦的不只有自己还有国家,所以也感慨了时局的动乱。“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乙】
1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①
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②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②姮娥:嫦娥。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三句点明离别的时间“去年”、地点“余杭门外”、天气“飞雪”,把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说得如此分明,说明夫妻间思念之深。
B. 词的上片引用了《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的绝妙好句。
C. 词的下片转写夜晚,“对酒卷帘邀明月”,在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旷达的襟怀。
D. 词的结尾两句作者将妻子与“姮娥”类比,虚实相衬,通过描写姮娥有双燕相伴的画面,衬托出梁下无伴的妻子之孤苦、凄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表达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旷达的襟怀”错误。“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的是思妇本想卷起帘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此处是借思妇的惆怅思亲,表达了作者的惆怅和思亲之情。
故选C。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
(2)李白《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3)张先《剪牡丹·舟中闻琵琶》“玉盘大小乱珠进。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
(4)《阿房宫赋》中,杜牧说“_______________”,认为秦国亡于自身,随后又指出这类历史悲剧一再重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秦统治者将剽掠来的金玉珠宝当成普通物件,肆意挥霍,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6)在《虞美人》中,李煜直接抒发内心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 闲来垂钓碧溪上 ④. 忽复乘舟梦日边 ⑤. 嘈嘈切切错杂弹 ⑥. 大珠小珠落玉盘 ⑦. 族秦者秦也 ⑧.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⑨. 鼎铛玉石 ⑩. 金块珠砾 ⑪. 小楼昨夜又东风 ⑫.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须臾、博、碧、嘈、鉴、鼎铛、砾、堪。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舞光影,幻彩绮丽。被誉为亚洲第一音乐矩阵喷泉的西安大雁塔音乐喷泉已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吸引着八方游客徜徉于大唐不夜城。
“喷泉”一词,来自拉丁语,意为融合了供水功能和为了装饰与象征目的而建造的喷水设施。喷泉经历了生活用水设施到城市财富、权力象征物,最终发展成城市装饰物的历程,成为不可忽视的人类历史上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13世纪早期,欧洲人口迅速增长,贸易也 ① ,积累起了大量财富,( )。如在意大利中部,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中心喷泉。中心喷泉建于中央广场,一侧是教堂,另一侧则是市政厅和民用建筑,象征着宗教和世俗力量的平衡。除了欧洲地区,喷泉在其他地区也得到普及。例如在中东地区,盆式喷泉作为装饰物,被广泛建设于中心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喷泉是阿拉伯花园 ② 的构成要素,今天伊比利亚半岛上遗存的阿拉伯花园中都可以看到造型独具特色的喷泉。将水喷向更高的空间一直是人们 ③ 的目标。建于1951年的日内瓦喷泉,将水喷射到了140米高的空中;沙特阿拉伯吉达的法赫德国王喷泉喷出的水高出红海260米,成为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喷泉。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于是精神文明需求大大增长 B. 掀起了大兴土木的时代浪潮
C. 使喷泉修建有了可靠的资金来源 D. 使修建喷泉有了需求也有了保障
【答案】18. ①蒸蒸日上 ②必不可少(不可或缺、举足轻重) ③孜孜以求
19. 喷泉经历了从生活用水设施到城市财富、权力象征物,最终发展成城市装饰物的历程,成为人类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化现象。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联系前文“也”字及后文“积累了大量财富”的内容可知,此处应叙述贸易的发展壮大,可填“蒸蒸日上”。“蒸蒸日上”:形容事物天天向上发展。
②从前文的“普及”及后文“都可以看到……喷泉”可知,此处应强调喷泉存在的广泛性、重要性,可填“必不可少(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等成语。“必不可少”:表示非常重要,不能少一点点。“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举足轻重”:比喻地位极其重要。
③联系后文所列举的例子可知,人们“一直致力”,于把喷泉喷得更高,可知这里指人们努力追求的目标,所以可填“孜孜以求”。“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地探求。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
一、介词缺失,“喷泉经历了生活用水设施到城市财富、权力象征物”句中介词应是“从……到……”的完整结构,应在“经历了”后加上“从”;
二、语序不当,多重定语位置不当,“人类历史上”属限定范围,领属类词,应位于“不可忽视”这一动词性短语前,即改为“成为人类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化现象”。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前句“积累起了大量财富”强调资金来源,后文“如在意大利中部,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中心喷泉”与“喷泉”有联系,但此段中前文没有“喷泉”一词,据此可知本空有启示下文的作用,所以此空应把资金来源与喷泉的修建联系在一起,据此排除ABD。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暖花开,正是踏青赏景、拍照留念的好时候。但为什么眼睛观察到的漂亮景物,拍下来就没那么好看了?
这是因为相机和人眼虽然成像原理大体相似,成像效果却大不相同。相机算是仿生学产品,人眼的瞳孔能放大缩小,控制进入眼睛的光量,相机中的光阑也能放大缩小从而控制进光量;视网膜上的视觉神经细胞将光转变为电信号并传递给大脑,相机的感光元件也是将光转换为电信号,再将信号传递给处理器。
人眼能够观察到的范围很广,但清晰成像的范围很小。相机则不是这样,离相机距离一致,方位不同的物体,都能清晰成像。人们欣赏美景时,清晰成像范围内往往是景物中美丽的那部分,杂乱的次要元素则不在清晰成像范围内,变成了模糊的旁景。感觉照片拍得一般,往往是因为景物周围杂乱的旁景在照片里变得十分清晰,存在感十足。
另外,观察者人眼的景深与拍摄设备的景深不相同时,人眼所观察到的图景与照片记录的图景就有差别。这些差别或许让照片看起来平平无奇,也可能使照片更加惊艳。手机厂商往往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来模仿浅景深的拍摄效果——拍摄主体清晰,背景进行模糊处理,使拍摄的照片看起来更漂亮。
摸清楚相机成像特性后,从相机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你拍照会更加得心应手。
21. 小李精心挑选了几张踏青时拍的春游照片,打算发朋友圈。请你帮他挑选两句诗歌来配图,下列最适合引用的一项是( )
A.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B.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 不与繁花夺艳红,甘同梅竹笑西风。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2.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B.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C. “也许有吧,——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D.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答案】21. A 22. B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意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题目为“钱塘湖春行”,写绿杨,描写的春日美景,合适。
B.写荷花,描写的是夏日之景,不合适。
C.从“梅竹”“笑西风”可知,描写的应是冬日之景,不合适。
D.这里的“梨花”是比喻修辞,本体为“雪”,描写的是冬日之景,不合适。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子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A.对上文的总结;
B.解释说明;
C.语言的间隔、停顿;
D.语义有跳跃。
故选B。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很多学者都认为,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是为学、处世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如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盛赞那些有志于学问的人,不但没有被穷困所难倒,反而在穷困中磨砺和锻炼了追求学问、精益求精的坚强意志。而缺乏坚强意志,往往会给人生造成重大损失。如苏轼就认为汉代才子贾谊过早地幽愤致死、未能在政治上和学术上有更多的建树与他不能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有关,故而在《贾谊论》中批评他“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上述材料能给孜孜于学业、追求人生理想的青年学生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坚韧崇成泰华岑 学竞志满馥郁臻
“少年无惧岁月长,彼方尚有荣光在。”古代先贤欧阳修盛赞有志于学问之人坚韧不拔,苏轼亦批评:贾谊缺乏坚强意志。而作为孜孜于学业、追求摆想的青年学生而言,更应以坚强意志为学处事,奉献家国!
终且乾乾,但行不倦。坚韧的意志是为学路上的压舱石。
“云路鹏程九万里,雪窗烛火二十年”。今日我们回顾欧阳修的教诲,依旧可感受到志于学的学子在穷困中磨砺自我的坚强品质,展望当今漫漫求学路,亦有无数学子在求学之路上永不言弃。且看邢益凡罹患渐冻症却坚持求学,让每一天都充满意义;且看江梦南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仍满怀期盼,创造学术的高峰;且看唐梦专心法考,只为能帮助与自己一样的聋哑人获得法律的公正。于无声处起惊雷,于鸿蒙处现曙光。于困苦中磨砺自己,他们精益求精,永不言弃。正因有坚强的意志,才有了他们为学的巨大成就。坚强的意志助力学问的成就。
踽踽独行,朝乾夕惕。坚韧的意志是为人处事、实现志向的指南针。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咽。”苏轼对贾谊的批评反向证明了没有坚强意志将带来的严重后果。当今竞争日益激烈,若无坚强的意志,便难以成功。君且忆羽生结弦从伤病中站起,于痛苦中重生,一步步接近理想;且看樊锦诗孤守敦煌几十载,保存中华文化精华;且看毛相林咬牙坚持,开辟出山天路。“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用坚强的意志支持,便终能成就理想,铸就事业辉煌。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坚韧的意志是报国路上的驱动器。
“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拥有坚定意志,不仅能够为学成事,更可更好地奉献家国。从脱贫攻坚的战场到国族飘扬的赛场,从与病魔斗争的医院到每一个平凡岗位,到处皆有坚强的意志。君不见张桂梅扎深山创办女校,阻断贫穷的代际传播,走向更大的世界;君不见顾诵芬辞别家人,屡次实践,看飞机翱翔碧空;君不见北斗团队夜以继日,几代传承,让国人拥有自己的导航系统。无数事迹均在表明,正因坚强意志,我们的报国路方步伐坚定。
反观当下,部分青年学生在孜孜于学业、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意志不够坚定,导致“志大而量小,学有余而识不足。”这就需吾辈青年坚定意志,勇敢面对挑战与挫折。
舒天朝晖,磅礴东方:鹿鼎春秋,会猎八方。无论为学亦或逐梦,吾辈青年学生自当牢记欧阳修的教训,坚定意志,成就学业理想,奉献家国。路曼曼其修远亏,吾将备变而奋进;路迢迢其艰深兮,吾将满愿而前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借古人观点,指出了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对于人们为学、处世的重要作用。欧阳修“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从正面赞扬了那些在穷困中具备,并且还能不断磨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力的人,并指出了它给人在为学上带来的成就“穷而后工”。而苏轼对贾谊的评价,则从反面批评并指出了贾谊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而造成遗憾的原因:在思想性格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使他不能产生坚忍不拔的思想和意志;在方法上,“不知默默以待其变”,使他只能以最痛苦的方式对待人生苦难。
写作时,可以借用材料中的方法,采用正反对照的方式来论证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对人的重要性,可分别引用古今中外因具备坚忍不拔意志而成功的人,以及不具备坚忍不拔意志而导致失败的人的相关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而对于坚忍不拔的意志力这一思想品质对人的意义,可从小到大展开,分别从读书学习、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等方面逐层深入。
立意:
1.坚韧不拔的意志,有可成,无则败。
2.坚韧不拔的意志,能助我们学有所成。
3.只有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才能到达人生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