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选必下册 精品解析:广东省雷州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精品解析:广东省雷州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雷州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 阶段性练习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艺术作品…

雷州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

阶段性练习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艺术作品与观赏者之间的距离感依附于它独一无二的存在特性,当这种特性被消除时,距离感也会随之消失。二十世纪以前,“光晕”作为艺术作品的本质属性,既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神秘的“远方之物”,又是现象世界呈现在眼前的“近处之物”。本雅明认为,具有“光晕”的艺术作品都是伟大的。一方面,其唯一性与神秘性的双重内涵产生了巨大的价值,艺术作品不过是少数人才可能拥有的特殊品,普通群众有限的经济条件无法拥有这个巨大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唯一的显现”,而成为拥有者的“近处之物”;另一方面,它的不可企及使世人产生崇拜心理,这种具有“崇拜价值”的伟大艺术作品,市民无法拥有甚至连观赏的机会都没有,因此便是广大人民群众不可企及的“远方之物”。随着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人们依托飞快发展的科学技术,将传统艺术作品大量复制并迅速传播,这满足了普通大众近距离接触复制品的愿望,人们不用去北京博物院就可以观赏《千里江山图》,不用去法国卢浮宫就可以观赏《蒙娜丽莎》,这打破了传统艺术品独一无二的权威性,原作独有的“时空存在”不复存在了,而艺术品的光晕也就荡然无存。

(摘编自冯能锋《本雅明对“光晕”的美学阐释》)

材料二:

传统艺术品由于本真性、稀缺性、在场性以及独特的艺术技巧、美学造诣、历史背景等,从创作完成那刻起,天生具备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神秘感、距离感,从而使人对其产生膜拜感,本雅明将其视作艺术作品的“光晕”(aura)。然而对稀有艺术品的占有欲,使越来越多人企图通过占有这个艺术对象的复制品、酷似物来“拥有”原作,实现其对美学价值的占有。于是,随着批量生产的技术复制,艺术作品的“光晕”凋零了。在当下这个以娱乐工业体系为生产依托、消遣性文化消费为主导的数字时代,数字文化产品的娱乐性、体验性、交互性、虚拟性等属性,已超越本雅明时代的预判,光晕理论的适用性值得我们重新反思。

在本雅明的理论中,光晕的生成条件有四个。第一,原真性。从机械复制到数字创制是一个从模仿到拟真,从重现现实到虚拟再造的过程。对于以信息流为载体的音乐、网络图片等数字文化产品,讨论本真性似乎不再有意义,在媒介传输中随处可得原初文件(无损音乐、原始像素图片、影片视频),网络链接所直指的元代码,使得无数的数字副本皆可能是“原真品”。第二,在场性。新媒体艺术的虚拟建构可以使观众在虚构幻象中无限贴近临场,置身艺术生发的“此时此刻”的时空维度,以另外一种“即时即地”的方式与艺术品、艺术家对话。正如鲍德里亚所说“影像不再能让人想象现实,因为它就是现实。影像也不再能让人幻想实在的东西,因为它就是其虚拟的实在”。未来的虚拟现实艺术可以做到比真更拟真,使假的比真的更真实。第三,距离感。本雅明认为艺术原作“不可接近”的距离感也是光晕产生的原因。随着技术更迭,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品变得人人“可接近”,横亘在大众与作品之间的物理距离,以及大众与艺术家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被不断消解,直到数字时代转变成“无限接近”。区别于传统艺术的物理存在,数字虚拟艺术可以让观众极度融入却依然无法占有、无法触碰,始终游移在“无限靠近”却又依然“不可接近”的力量两端,这是数字艺术特有的距离感。第四,权威性。传统艺术从极少数人可得的高高神坛上跌落,使得人人可以享用艺术,其权威性被消解。

数字艺术品权威性没有消失,而是从艺术家让渡到观众,从对原作的膜拜转移到了与数字产品的互动体验上。以上这些对光晕存续条件的反思,目的不在于质疑本雅明,而是基于当下的数字化语境,重新反思数字艺术品光晕生成的条件。

(摘编自于悠悠《数字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光晕再造》)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光晕让人感到既远又近,其差别在于,“远”是对普通群众而言的,“近”是对艺术品的拥有者而言的。

B. 光晕的存在依附于艺术品的独特性,艺术品必须在时空中保持神秘、独一无二,否则就无法“散发光晕”。

C. 今天的虚拟技术可以让观众亲临艺术品所在的当场欣赏艺术品,观众因此获得了在场性,消除了距离感。

D. 对于当代数字艺术品的权威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破灭说”“让渡说”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品“光晕”的消失,有时与科技进步有关,也可能受到社会性质变动、社会阶级关系变化的影响。

B. 基于光晕理论的要点和思路分析今天的数字艺术品,既有利于分析当代艺术,也有助于反思光晕理论。

C. 光晕理论是学者对特定时代艺术品和艺术品欣赏状况十分形象理论总结,但在数字化的今天已经失效。

D. “光晕”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两则材料对“光晕”的阐释,包含了一些从技术角度看待艺术审美变化的思考。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抬头看,北魏的佛像慈眉善目,又灵秀动人,好像永远含着善良的笑。”

B. “艺术是一种使我们达到真实的假想。”

C. “我欠你的绘画真理,我将在画中告诉你。”

D. “在油画的后面,跳动着画家的脉搏,在塑像之中,呼吸着雕刻家的灵魂。”

4. 请根据材料二,简析材料一中画线处所述现象产生的因果。

5. 当代的艺术理论家该如何对数字时代的艺术创作进行分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C    2. C    3. A    

4. ①材料一中画线处的两个例子说明,艺术作品的在场性发生了变化。②原来《千里江山图》《蒙娜丽莎》是不可接近的,而科技让它们变得可接近。因此,两部作品原本的“光晕”即将消失。    

5. ①吸收前人理论研究成果,对其批判继承,理性反思。②分析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探究科技对艺术创作的影响。③把握当代艺术创作中作家、作品、受众的关系及其变化。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今天的虚拟技术可以让观众亲临艺术品所在的当场欣赏艺术品”错,由材料二第2段可知,虚拟技术会让观众“在虚构幻象中无限贴近临场”“以另外一种‘即时即地’的方式 与艺术品、艺术家对话”,但并不能让观众真正亲临当场。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但在数字化的今天已经失效”曲解文意,由材料二“光晕理论的适用性值得我们重新反思”“在本雅明的理论中,光晕的生成条件有四个……”可知,“光晕理论”在今天并未完全失效,我们要重新反思“光晕理论的适用性”与“数字艺术品光晕的生成条件”。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北魏的佛像”具有独一无二的存在特性,给亲临的普通观众以神秘感,符合“光晕”的定义。

其他三个选项与“光晕”的特征无关。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材料一中画线处的两个例子“人们不用去北京博物院就可以观赏《千里江山图》,不用去法国卢浮宫就可以观赏《蒙娜丽莎》”说明,艺术作品的在场性发生了变化,即材料二中所说“二,在场性。新媒体艺术的虚拟建构可以使观众在虚构幻象中无限贴近临场……”。

原来《千里江山图》《蒙娜丽莎》是不可接近的,而科技让它们变得可接近,如文中材料一所说“随着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人们依托飞快发展的科学技术,将传统艺术作品大量复制并迅速传播,这满足了普通大众近距离接触复制品的愿望”。因此,两部作品原本的“光晕”即将消失,正如材料二中写道“这打破了传统艺术品独一无二的权威性,原作独有的‘时空存在’不复存在了,而艺术品的光晕也就荡然无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在当下这个以娱乐工业体系为生产依托、消遣性文化消费为主导的数字时代,数字文化产品的娱乐性、体验性、交互性、虚拟性等属性,已超越本雅明时代的预判,光晕理论的适用性值得我们重新反思”可见,当代的艺术理论家要吸收前人理论研究成果,对其批判继承,理性反思。

由“以上这些对光晕存续条件的反思,目的不在于质疑本雅明,而是基于当下的数字化语境,重新反思数字艺术品光晕生成的条件”可见,当代的艺术理论家要分析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探究科技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由“数字艺术品权威性没有消失,而是从艺术家让渡到观众,从对原作的膜拜转移到了与数字产品的互动体验上”可见,当代的艺术理论家要把握当代艺术创作中作家、作品、受众的关系及其变化。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 将 军

超 侠

当碳基联邦的要塞之城打开的时候,硅基帝国的金属战士和巨型机甲战士们全都愣怔当场。整个城门口,只有一个小小的人,慢慢地走了出来。他只是一个少年,身上却穿着崭新的大将军之甲。“这一次,碳基帝国来势汹汹,”少年将军上任后,立即发表全军演说,他的语气沉重得几乎令人窒息,“明天的决战,等待我们的将会是全军覆没,一万名战士,没有一个人能活着看到后天的太阳。”

“那我们该怎么办?”

“要获胜,只有一个办法!”他用最冰冷无情的语气,说出了一个字:“死!”

战士们大吃一惊,不明所以。

“每个人,都是细胞组成,每个细胞,都是不同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我们每个人,都是基本粒子聚合而成的,就像一支军队一样。”少年将军说,“而每一个人,每一个基本粒子,如果能凝聚起来,就能组成强大的集群军,在首脑意志的绝对控制下,如臂使指,任意自如,一举击破敌人的防线。”

“2016年,人类曾利用‘索烃’制造了分子机器人最基本结构环状分子,最终,能够制造出比头发还小1000倍的分子机器人。硅基生命可以互相合体,成为巨型战士,我们碳基生命同样是一种生物机器人,同样可以打散我们的结构,重新将基本粒子组合成为更强大的生命体,我们整只军队,将会——”他顿了一顿,用深沉的语气说道,“合成为一个人!”

“一个人?”战士们悚然动容。

“是的,一个人!一个无与伦比的巨人,一个军队组成的巨人。”少年将军的目光徐徐扫视着众位战士,“你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技能、记忆,当你视死如归地走向战场时,你们的技能将只归将军一人使用,而我的异能就是整合所有的异能,发挥出最强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万众一心,保卫住要塞。”

一将功成万骨枯。

“为了少年将军一个人的胜利,就要牺牲掉我们所有人吗?”大家都窃窃私语。“这算什么?这样的将军,让战士们送死,他自己成为无敌巨人,获胜,升官,发财!”战士们愤愤不平。“他是总统的儿子,总统只是为了他上位才牺牲我们的!”

但是,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办法。国破家也亡。没有了要塞之城,战士们的家人、亲友,也会同样面临最悲惨的下场——被嵌合入硅基分子,成为没有思想的钢铁僵尸。

“拼了!”是的,没有办法。唯一的办法便是听从将军的命令,成为他傀儡的躯体。“好!我们不是为了你,我们是为了百姓、为了国家、为了整个碳基联邦的命运!”

庞大无比,犹如风火巨轮般的粒子重组机矗立跟前。无数的生命、鲜血、灵魂,都将化为虚无。前进,前进,向着死亡的陷阱前进,一支军队就这样成了亡魂。

大将军的躯体开始扩张,一个手持长刃光剑,百米高的巨人,站在城墙门口,挡住了所有的攻击。他挥剑如流光天矫,他张口吐出狂风暴雨,他一脚踩下如泰山压顶,他挥手如霹雳雷霆。那些金属敌军全都被打得爆碎飞溅,压扁如纸。硅基帝国的军队溃乱而逃。

大将军走向了庞大的粒子重组机。一个个战士再次逆反重组,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走了出来。有的人挂了彩,有的人浑然无事……大家的记忆再次复原了,这是怎么回事?我们没有死吗?除了一些覆盖在外表皮的战士死伤之外,大部分的战士都活下来了。一个个渴望回家的面孔,一双双欣喜无比的眼睛。他们都盯着那少年将军。

他已经恢复成了那个苍白而英俊的少年的模样。倒下去的时候,愉快得仿佛一只随风飞落的蝴蝶,在生命的尽头,依然鲜艳而优雅。

总统眼含热泪,向战士们念着悼词:“的确,他是我的儿子,他从小身怀异能,能够重组分子与记忆,他主动请缨,成为这场保卫战的大将军,是因为他见过了太多太多的战争。但是,如果他当了将军,就能用生命保护你们所有人,只要你们跟他同一条心,他就能复刻下你的粒子、你的记忆,当大家万众一心,凝聚成无敌巨人,击败那残忍的侵略者后,他用尽了自己最后一点能量,把你们都送回来了!只有他需要牺牲,因为这就是将军的职责。”

战士们泪流成河,一起向着苍天呼唤:“小将军,你永远是我们的大将军!”

(节选自《文艺报》)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极富画面感,交战双方分别对应着小和大、少和多、人和金属,构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B. 作为反面角色,硅基帝国是侵略者,他们以金属和机甲作战,力量强大,对碳基生命残忍无情。

C. 小说描写战争场面时,善用排比、夸张、反问的手法渲染激烈残酷的战斗,意在突显大将军的强大。

D. “大将军”是国家军事统帅。由“小将军”到“大将军”,少年将军最终得到了战士们的认可。

7. 关于小将军对战士们演说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将军先渲染了此次战争形势的危急,语气严肃,为后面的对策作铺垫。

B. 小将军的策略有一定科学支撑,把硅基生命适用的规律迁移到碳基生命上。

C. 小将军“合成一个人”的战术看似荒诞,其实是全军团结一心的隐喻。

D. 小将军对战士的质疑没有辩解,因为他年青、缺少威望,不好意思多说。

8. 战士们的情绪随着战事的推进不断发生着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小说的情节设定新颖有趣,所表现的精神内核同样值得我们深思。“大将军”的什么品质打动了你?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C    7. D    

8. ①对小将军提出的御敌方案感到惊讶、不解、好奇。
②认为小将军想牺牲战士,成全自己的功名,为此感到愤怒、不平。
③明白了小将军舍己克敌的真相,为此而感动、悲痛、愧疚。    

9. ①热爱祖国。大将军投身保家卫国的战斗中。
②英勇不屈。大将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击退侵略者。
③团结友爱。大将军鼓舞士气,保护战友。
④不怕牺牲。大将军拼尽全力,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⑤默默奉献,不计名利。大将军隐藏自己的身份和能力,甘受误解。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善用排比、夸张、反问的手法渲染激烈残酷的战斗”说法错误,小说中描写战争场面的相关段落没有用到反问手法。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D.“不好意思多说”说法错误。小将军面对质疑,不以大将军的权力强迫战士们,也不计个人名誉与得失,而选择让大家讨论形成共识,让事实来证明一切,并不是“不好意思”。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情绪变化的能力。

结合“‘要获胜,只有一个办法!’他用最冰冷无情的语气,说出了一个字:‘死!’战士们大吃一惊,不明所以。……‘一个人?’战士们悚然动容”可知,要获胜,只有一个办法“死”,战士们对小将军提出的御敌方案感到惊讶、不解、好奇。

结合“一将功成万骨枯。‘为了少年将军一个人的胜利,就要牺牲掉我们所有人吗?’大家都窃窃私语。‘这算什么?这样的将军,让战士们送死,他自己成为无敌巨人,获胜,升官,发财!’战士们愤愤不平。‘他是总统的儿子,总统只是为了他上位才牺牲我们的’”可知,为了少年将军一个人的胜利,就要牺牲掉我们所有人,战士们认为小将军想牺牲战士,成全自己的功名,为此感到愤怒、不平。

结合“‘当大家万众一心,凝聚成无敌巨人,击败那残忍的侵略者后,他用尽了自己最后一点能量,把你们都送回来了!只有他需要牺牲,因为这就是将军的职责。’战士们泪流成河,一起向着苍天呼唤:‘小将军,你永远是我们的大将军’”可知,战士们泪流成河,明白了小将军舍己克敌的真相,为此而感动、悲痛、愧疚。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热爱祖国。结合“当碳基联邦的要塞之城打开的时候,硅基帝国的金属战士和巨型机甲战士们全都愣怔当场。整个城门口,只有一个小小的人,慢慢地走了出来。他只是一个少年,身上却穿着崭新的大将军之甲”可知,面对硅基帝国的侵犯,大将军投身保家卫国的战斗中。

英勇不屈。结合“大将军的躯体开始扩张,一个手持长刃光剑,百米高的巨人,站在城墙门口,挡住了所有的攻击。他挥剑如流光天矫,他张口吐出狂风暴雨,他一脚踩下如泰山压顶,他挥手如霹雳雷霆。那些金属敌军全都被打得爆碎飞溅,压扁如纸。硅基帝国的军队溃乱而逃”可知,大将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击退侵略者。

团结友爱。结合“‘每个人,都是细胞组成,每个细胞,都是不同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我们每个人,都是基本粒子聚合而成的,就像一支军队一样。’少年将军说,‘而每一个人,每一个基本粒子,如果能凝聚起来,就能组成强大的集群军,在首脑意志的绝对控制下,如臂使指,任意自如,一举击破敌人的防线’”可知,大将军鼓舞士气,保护战友。

不怕牺牲。结合“大将军走向了庞大的粒子重组机。一个个战士再次逆反重组,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走了出来。……他已经恢复成了那个苍白而英俊的少年的模样。倒下去的时候,愉快得仿佛一只随风飞落的蝴蝶,在生命的尽头,依然鲜艳而优雅”可知,大将军拼尽全力,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默默奉献,不计名利。结合“的确,他是我的儿子,他从小身怀异能,能够重组分子与记忆,他主动请缨,成为这场保卫战的大将军,是因为他见过了太多太多的战争。但是,如果他当了将军,就能用生命保护你们所有人,只要你们跟他同一条心,他就能复刻下你的粒子、你的记忆,当大家万众一心,凝聚成无敌巨人,击败那残忍的侵略者后,他用尽了自己最后一点能量,把你们都送回来了!只有他需要牺牲,因为这就是将军的职责”可知,大将军隐藏自己的身份和能力,甘受误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思者尚必报。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以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以归。

孝景时吴楚反袁盎以太常使吴吴王欲使将不肯欲杀之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围守盎为吴相时,从:与盎侍儿私通,盎知之,不泄,遇之如故。人有告从史,从史惧,亡归,盎自追,遂以侍儿贿之,复为从史及盎使吴,围守,从史适为守盎校司马,夜引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吴王期旦日斩君。”盎不信,曰:“么何为者也?”司马曰:“臣故为君从史,盗侍儿者也。”盎乃敬谢曰:“公有亲,吾不足以累公。”司马曰:“差去,臣亦且亡,避吾亲,君何患!”乃以刀决帐,率徒卒道出,令皆去。盎遂归报。

北郭骚踵门见晏子,曰:“窃悦先生之义,愿乞所以养母者。”晏子使人分仓粟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有间,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吾悦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者。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更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遂公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今去齐国,齐国必侵矣,方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绝颈以白晏子。”逡巡而退,因自杀也。公闻之,大骇,乘驷[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子之以死白己也,太息而叹曰:“婴不肖,罪过固其所也,而士以身明之,哀哉!”

(节选自《说苑·复恩》)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景时/吴/楚反/袁盎以太常使吴/吴王欲使将/不肯/欲杀之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围守盎/

B. 孝景时/吴/楚反/袁盎以太常使吴/吴王欲使将/不肯/欲杀之/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围守盎/

C. 孝景时/吴/楚反袁盎/以太常使吴/吴王欲使将/不肯/欲杀之/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围守盎/

D. 孝景时/吴/楚反袁盎/以太常使吴/吴王欲使将/不肯/欲杀之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围守盎/

11. 下列对文中加粗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以次饮之酒”与“列坐其次”(《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次”字含义不同。

B. “遂以侍儿贿之”与“以我贿迁”(《诗经 ·卫风 ·氓》)两句中的“贿”字含义不同。

C. “及盎使吴,见围守”与“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见”字含义相同。

D. “遂造公庭”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两句中的“造”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穆公的骏马丢失,被人杀来吃了,秦穆公害怕他们继续杀人,于是喝了他们的酒,让他们惭愧地离开

B. 秦穆公被晋国围困时,得到那些曾经杀他的骏马吃却被他原谅的人的报答,最终打败晋国,抓获晋惠公。

C. 袁盎做吴相时曾经对自己的从史有恩,后来袁盎在出使吴国的时候遇到危险,这个从史冒险放走了袁盎。

D. 北郭骚曾因无粮食供养母亲向晏子求助,晏子帮助了他。后来晏子有难,北郭骚用生命为晏子证明清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去,臣亦且亡,避吾亲,君何患!

(2)乘驷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

14. 试归纳文本的观点,并简要概括行文思路。

【答案】10. B    11. D    12. A    

13. (1)你离开了,我也将要逃走,让我的亲人躲避,你担心什么!

(2)乘上驿站马车亲自追赶晏子,在都城郊外追上他,请求他返回。    

14. 文本的观点是有道德者定不会是孤家寡人。先亮出观点,再列举秦穆公、袁盎、晏子三人乐于利人不思回报而卒获帮助脱难之事,佐证了观点。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西汉景帝时,吴国、楚国叛乱,袁盎以太常的职务出使吴国。吴王想要让袁盎做数军将领,袁盎不肯,吴王想要杀掉他,便派一名都尉率领五百人围困袁盎。

“吴、楚”反的对象是汉景帝,“袁盎”应作“以太常使吴”的主语,故“袁盎”与“吴、楚反”之间应断开,排除CD;

“欲杀之”句意完整,“一都尉”应作动词“使”的宾语,故“欲杀之”与“使”之间应断开,排除A。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次”,次序/旁边。句意:马上依次给他们斟酒喝/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

B.“贿”,动词,赠送,送给/名词,财物,嫁妆。句意:并把侍女送给他/把我的嫁妆搬运走。

C.“见”,都表被动,被。句意:到袁盎这次出使吴国,被围困/白白地受到欺骗。

D.“含义相同”错。“造”,至、到/制造、创造。句意:于是就到齐景公的厅堂/这是大自然创造的无尽宝藏。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秦穆公害怕他们继续杀人,于是喝了他们的酒”错。根据原文“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以次饮之酒”可知,应该是秦穆公对吃骏马肉的人说吃了骏马肉不饮酒的人会丧命,并依次给他们斟酒喝。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去”,离开;“亡”,逃走;“患”,担心;“何患”,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为“患何”,担心什么。

(2)“自”,亲自;“反”,返回;“及之国郊”,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国郊及之”,在都城郊外追上他。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文章第一段“‘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思者尚必报”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必然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相伴。施予德泽的人以不求报答为贵,承受恩惠的人崇尚必求报答。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是有道德者定不会是孤家寡人。先亮出观点,接下来作者分别列举秦穆公、袁盎、晏子三人乐于利人,不思回报而卒获帮助脱难之事,佐证了“有道德者定不会是孤家寡人”的观点,说明知恩图报或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

参考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必然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相伴。”施予德泽的人以不求报答为贵,承受恩惠的人崇尚必求报答。

秦穆公曾在外出时丢失了他的骏马,他亲自前去寻找它,发现有人已经杀死了他的骏马,正在一起吃马肉,秦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骏马啊。”那些人都害怕得站了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肉不饮酒的人会丧命。”马上依次给他们斟酒喝。杀马的人都感到羞惭而离去。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并围困了他,从前吃马肉的那些人在一起说:“应该拼死报答吃马肉得酒的恩惠了。”于是他们突破了晋军的围困,秦穆公终于能够解除危难战胜晋军,擒获晋惠公后回师。

西汉景帝时,吴国、楚国叛乱,袁盎以太常的职务出使吴国。吴王想要让袁盎做数军将领,袁盎不肯,吴王想要杀掉他,便派一名都尉率领五百人围守袁盎,袁盎过去做吴王国相时,有个从史与他的侍女私通,他知道这件事情后,没有泄露,待这个从史跟从前一样。有人告诉从史说袁盎已经知道这件事,从史害怕,逃走回家,袁盎亲自追赶,并把侍女送给他,仍让他做从史。到袁盎这次出使吴国,被围困,从史正巧做围守袁盎的校司马,夜里他把袁盎拉起来说:“你可以离去了,吴王等到天明就要杀你。”袁盎不相信,问他:“你是干什么的?”司马说:“我是从前做过你的从史,就是与侍儿私通的那个人。”袁盎婉转谢绝说:“你有亲人,我不能够连累你。”司马说:“你离开了,我也将要逃走,让我的亲人躲避,你担心什么!”于是就用刀划开帐篷,率领随从士卒引导袁盎逃出,然后让随从士卒都离去,袁盎于是回京向景帝报告。

北郭骚亲自上门求见晏婴,说:“我私下敬慕先生的仁义,想要讨一些东西来奉养我的母亲。”晏婴派人将仓库中的粮食和府库中的金钱分拨一些送给他,他不要金钱而接受了粮食。不久,晏婴在齐景公那里受到怀疑而出逃。北郭骚叫来他的朋友并告诉他们说:“我敬慕晏婴的仁义,并曾经向他乞讨过奉养母亲的粮食。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对赡养过自己父母亲的人,应该用生命来替代他的灾难。’现在晏婴被怀疑,我准备用生命来证明他的清白。”于是就到齐景公的厅堂,请求传话的人转告景公说:“晏子是天下的贤人,现在离开齐国,齐国必定会受到进攻,如果必定见到齐国被人进攻,不如先死,请让我断颈来洗刷晏子的罪名。”(说完)恭敬而从容地退下,于是自杀了。齐景公听说这件事,十分惊骇, 乘上驿站马车亲自追赶晏子,在都城郊外追上他,请求他返回。 晏子不得已才返回,听说北郭骚用死来为他证明清白,长叹一声说:“我晏婴无能,罪过本来就是自己应得,却让贤士用生命来为我洗刷,真痛心啊!”

(节选自《说苑·复恩》)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   兴

陆 游

扫尽衣尘喜不胜,村居终日醉腾腾。

闲投邻父祈神社,戏入群儿斗草朋。

幽径有风偏爱竹,虚堂无暑不憎蝇。

悠然又见江天晚,隔浦人家已上灯。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喜不胜”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表达诗人对村居生活的热爱。

B. 颔联“闲”和“戏”表现了诗人悠然闲适、自得其乐的村居生活状态。

C. 颈联“幽径”和“虚堂”都体现了诗人村居生活环境的优雅与舒适。

D. 尾联“又见”表现诗人远望隔岸灯火时又被勾起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16. 这首诗和《游山西村》都是陆游写乡村生活的作品,两首诗都写了春社的节日活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遣兴》侧重写诗人参与春社节日活动的情景和感受,通过写诗人参与村民祈神的队伍、和孩子们一起玩斗草游戏等活动,表达远离官场的喜悦和陶醉于村居生活的怡然自得之情;
②《游山西村》侧重写诗人游山西村时看到的民俗活动情景和感受,通过写听到的箫声鼓声、看到的衣冠简朴的民俗民风,表达对乡村淳朴生活的赞美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理解有误,尾联表现诗人对宁静祥和的村居生活的热爱和悠然自得的心情。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表达方式方面,两首诗叙述描写的视角不同,《遣兴》是从第一人称的视角写诗人参与节日活动的情景和切身体会,而《游山西村》则是从旁观者的视角写游览所见所感。

诗歌叙述与描写内容方面,《遣兴》“闲投邻父祈神社,戏入群儿斗草朋”,写春社祈神和参与斗草游戏,一个“闲”、一个“戏”,体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状态。而《游山西村》则是写“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社日将近,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诗句描摹了春社祈神活动中的箫声鼓声和村民的衣着,表达出诗人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思想感情方面,《遣兴》尾联写不知不觉天色已晚,隔岸人家已经亮起了灯火,美丽的乡村景色令诗人流连忘返。表达诗人远离官场的喜悦和陶醉于村居生活的怡然自得之情。而《游山西村》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则是表达诗人对乡村淳朴生活的赞美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巫医、乐师、工匠这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奇怪啊!

(2)曹操的《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久别重逢谈心宴饮的场面,重温往日的知交之情。

(3)在唐朝,许多诗人擅长在律诗中使用自然景物构写出对仗工整的诗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君子不齿    ②.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③. 契阔谈讌    ④. 心念旧恩    ⑤. 明月松间照    ⑥. 清泉石上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齿、契阔、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名胜古迹和现代技术如何融合联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将资料数字化并制作成影片,让游客们在进入洞窟之前就能与莫高窟“亲密接触”,提高了传播效率,优化了参观体验,更缓解了旅游开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此外,敦煌研究院还构建起面向大众的数字平台,在实现永久保存敦煌文化艺术资源的同时,为学术研究和多元利用提供无限可能。

打开“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网站,经典洞窟的高清图像_____①_____,观众点击进入第254窟,拖动鼠标便能参观洞窟;通过放大、缩小视角,可以获得能总览整窟远景风貌、清晰观看壁画上的近处细节甚至包括模仿汉式传统木构建筑形式的人字披窟顶、浮塑的数条椽子和椽间图案的极佳体验,令观众有   ②   之感。

而2020年上线的“云游敦煌”小程序,不仅展现精美的敦煌壁画,还在丰富数字资源的基础上加以拓展。“点亮莫高窟”功能,重现千年前莫高窟人流如织、    ③   的点灯夜景。据悉,截止到2021年底,“云游敦煌”小程序整体访问量突破5000万人次,独立用户数突破1040万人次。

与现场参观相比,云游敦煌不仅可以清晰、细致、不受时空限制地观赏石窟艺术,也避免了实地参观为石窟壁画保存带来的不可逆损伤。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触手可及   ②身临其境   ③熙熙攘攘    

19. 体验极佳,远则能总览整窟风貌,近则可以清晰观看壁画上的细节,就连模仿汉式传统木构建筑形式的人字披窟顶、浮塑的数条椽子和椽间图案都清晰可见。    

20. ①设问,点明莫高窟数字化古今结合的特点,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后文具体内容。
②“提高了”“优化了”“缓解了”三个句子构成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且从不同角度介绍莫高窟数字化带来的三个优点和意义,信息表述简洁、清晰而全面,意义递进,富有层次。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经典洞窟的高清图像伸手便可接触到,应该用成语“触手可及”。“触手可及”,伸手便可接触到。形容距离很近。

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令观众有亲自到了那个地方之感,应该用成语“身临其境”。“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地方。

第三空,结合“人流如织”可知,此处语境是指重现千年前莫高窟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的点灯夜景,应该用成语“熙熙攘攘”。“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解答此题方法是将长句划分层次,找出主干句,再把非主干句分成几个层次,每一层作为一个短句出现即可,注意不要丢掉信息,不改变原意。

本句主干句是“体验极佳”,然后将几个非主干句提炼出来,第一句是远看的效果,“远则能总览整窟风貌”;然后是近看的效果,第二句是“近则可以清晰观看壁画上的细节”;第三句是近看的更进一步的效果,“就连模仿汉式传统木构建筑形式的人字披窟顶、浮塑的数条椽子和椽间图案都清晰可见”最后将这几句话连缀成通顺句子即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设问,“名胜古迹和现代技术如何融合联动”为问,“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将资料数字化并制作成影片……”是答,点明莫高窟数字化古今结合的特点,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后文具体内容。

“提高了传播效率”“优化了参观体验”“更缓解了旅游开放与文物保护之间矛盾”三个句子构成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且从“传播效率”“参观体验”“缓解矛盾”不同角度介绍莫高窟数字化带来的三个优点和意义,信息表述简洁、清晰而全面,意义递进,富有层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健康是一笔何其宝贵的财富。但遗憾的是,疾病 ①    ,健康也不会因为你年富力强而自动上门。健康状况不佳,让人难以享受美好的青春年华,也难以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搏风击浪。若将健康量化为财富的具体数额,健康是1,事业、家庭、名誉、财富等就是1后面的0,人生圆满全系于1的稳固,民族 昌盛、国家富强系于1的坚实。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时,很多青年报名参军,    ②   。尽管现在国人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与过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今天我们依然需要正视健康问题。开学军训,一群绿军装的学子们晕倒、病倒的事不在少数;学校常规体能测试中,长跑成了不少人的“噩梦”。人们为此感叹“好日子咋就养不出壮孩子?”朋友们,我们不仅需要用强健体魄支撑美好生活,而且需要把健康底色涂抹在历史车轮上,一起滚滚向前。

身体健康固然可贵,    ③    。也许你就是其中的一个:自足于“丧文化”的戏谑,却不敢鼓起勇气扫除“精神雾霾”;年轻之心却穿暮气之衣,少了本该有的青春朝气……可别忘了, 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舒适地带或许就是“精神杀手”,让活力在不经意间溜走,悔之晚矣。

21.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请你按照刚才我讲思路,将这道题的答案复述一遍。

B. 别这么客气呀,咱俩是什么交情啊,还分什么你我?

C. 当来到这座巍峨雪山的脚下,你会由衷感叹造化的神奇。

D. 这是五斤新鲜的鸡蛋,如果你不嫌弃的话,就全部拿去吃吧。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C    22. ①不会因为你年纪轻轻而躲着走
②因身体检查不合格被拒之门外
③精神健康更为重要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处的“你”是泛指。

A.“你”是第二人称,特指说话的对象。

B.“你”与“我”相对。

C.“你”是泛指。

D.“你”是第二人称,特指说话的对象。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结合前文的“但”与后文“健康也不会因为你年富力强而自动上门”,且陈述对象为“疾病”,可知应填“不会因为你年纪轻轻而躲着走”。

第②空,前后语义有对应关系,根据后文的内容与横线后的句号,可知填写内容应是前文“很多青年报名参军”的结果,故应填“因身体检查不合格被拒之门外”。

第③空,由前文的“身体健康固然可贵”与后文的“精神”分析可知,此处是在说精神健康更为重要,故应填“精神健康更为重要”。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眼   睛

陈科全(八岁)

我的眼睛很大很大

装得下高山

装得下大海

装得下蓝天

装得下整个世界

我的眼睛很小很小

有时遇到心事

就连两行泪也装不下

你认为这首诗妙在何处?你如何看待这位八岁小诗人的心声?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无形的东西比有形的东西更重要

有一首诗歌写道:我的眼睛很大很大,装得下高山,装得下大海,装得下整个世界;我的眼睛很小很小,有时遇到心事,就连两行泪,也装不下。高山、大海,甚至整个世界,这是我们的眼睛能看到的“有形”之物,而“心事”则是“无形”之物,在诗歌作者的眼睛里,心事比世界还大,看来,无形的东西有时候比有形的东西更重要。

无形的东西,指的是情感、信念、理想、品行等,它们身上具有的力量极大,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或者一件事情的结局,甚至一段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天魏武侯带领群臣乘舟而下,来到河流中游,魏武侯环顾周围山河之美,回头对吴起说:“魏国山河险固,这是魏国强盛的宝贝啊!”吴起回答说:“以前商纣王的时候,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是太行山,常山在殷商的北面,大河从它南边流过,但是商纣王荒淫无度,不修德政,武王杀了他。由此看来,国家稳固兴盛在于君王的品德,而不是山河险固。”武侯说:“吴起说得好啊。”

吴起的回答可谓睿智,他一面打消了魏武侯的骄傲之心,另一方面又提醒魏武侯巩固国家最重要的是德行,无形的德行比有形的大山大河更重要。

《搜神记》里有一个故事,宋康王酗酒好色、暴虐无道。他听说舍人韩凭的妻子何氏容貌美丽,便将何氏强抢入宫。韩凭怨恨康王夺走自己心爱的妻子,康王得知,就下令把韩凭抓起来罚作筑城的奴隶。何氏痛恨康王的无道,思念丈夫,知道夫妻难再团聚,决心以死殉情。她暗中托人捎信给韩凭,说明心志。不久,韩凭自杀而死。听到丈夫自杀的消息后,何氏强忍悲痛暗中设法腐蚀自己的衣服。一天,康王让何氏陪伴登台游览,何氏趁康王不及提防,纵身跳下高台。在旁的侍女匆促中只捉到何氏的衣襟,但衣服已腐,应手碎裂。破碎的衣片随风飘起,瞬间化作只只蝴蝶而去。

这个故事的感人之处在于韩凭妻子对爱情的执著,在这个普通女子的面前,国君的宠妃、物质的诱惑,都不及一份无形的情感重要。

而现在很多家长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一味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保障,一面又疏于对孩子的思想、情感等的必要教育,岂不知,一些无形的东西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我们在世上追求的,不单单是有形的东西,更应多体味无形的东西的重要性,比如品德、胸怀等无形的东西有时比有形的东西更重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在所给材料中,“我的眼睛很大很大”与“我的眼睛很小很小”形成一组对比,引人深思,眼睛为什么大?眼睛为什么小?材料进行了解释:“眼睛很大”,是因为眼睛“装得下高山/装得下大海/装得下整个世界”;“眼睛很小”,是因为在遇到心事时,眼睛“就连两行泪/也装不下”。对此,可以思考高山、大海、整个世界和“心事”有什么区别呢?在人们看来,高山、大海、整个世界往往都是有形的;而“心事”是无形的。因此,无形的东西有时比有形的东西更大,更重,在人们的眼睛里,在人们的心中,它们更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或者,也可以说,什么是“眼睛很大”?这里的“眼睛”指眼界、心胸、胸怀。“装得下”,就是有好奇心,喜欢看世界,能包容世界。这是可贵的少年意气。当代的儿童不乏接触世界、探索世界的机遇。什么是“眼睛很小”?这里的“眼睛”指孩子幼小、 敏感、稚嫩的心灵。他们爱哭,抗挫折能力弱。怎么办呢?我们不能过高地要求孩子。我们作为更加成熟的青年人,可以换位思考,理解、呵护、帮助孩子,了解、安抚他们的伤心和委屈。考生可以通过这样层层推导得出正确的立意。当然,考生也可以从眼睛“装得下高山/装得下大海/装得下整个世界”的角度论证眼界开阔的重要性;从“眼睛很小”“就连两行泪/也装不下”论证内在情感的重要性。

对此,写作时,文章开头可以简单介绍诗歌内容,然后引出对于眼睛“很大”也“很小”的思辨问题的思考。整体对照来看,可从喜和悲、大和小、感性和理性、世界和自我、当下和未来等等方面的矛盾辩证关系去展开写作。而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孩子的心灵世界?一方面要鼓励他们,让他们乐于、勇于探索外部世界,怀抱昂扬的心态;又要谨慎呵护,帮助他们处理自我的情感矛盾,培养他们平和乐观的心态。

立意:

1.无形重于有形。

2.让眼界开阔更开阔些。

3.世上是最重要的东西是情感。

4.大与小的相对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无忧学习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5uxx.com/78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5uxx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0543650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yzk031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