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一中2022-2023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月考调研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细心的人会注意到,自然界有许多体型很小的昆虫,能够实时跟踪物体、导航和躲避障碍物。它们的神经元只有几万、几十万个,与之相比,人类大脑的神经元及突触数量和复杂功能更令人惊叹。如果能在芯片上模拟这些大脑,必然可以系统提升计算机的整体能力。正是基于这一想法,类脑芯片应运而生,它是建造类脑计算机最关键的部件,可以说是人类大脑的硬件电路形式。类脑芯片主要负责模拟大脑神经元及突触的功能特性、信号传递和学习方式,让计算机在低电能消耗情况下完成感知、学习、记忆、决策等智能任务。
目前,类脑芯片研究主攻方向是寻找工作行为特性与大脑神经元相似的纳米器件。类脑芯片由大量更小的电子器件组成,这些器件每个仅几十纳米到几百纳米大小,被称为纳米器件。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不断寻找与构造合适的纳米器件。如一类叫作忆阻器的纳米器件,其纳米夹层中的离子运动可以改变器件的工作状态,这与大脑神经元及突触细胞膜中所包含的离子通道的作用相似。有些忆阻器可以一直保持这样的工作状态,即使断电了也不会丢失,就跟人的记忆一样。
有了上亿甚至上百亿个类脑纳米器件后,还要使它们都按照人们需要的行为模式协同工作,即要形成与类脑芯片运行相匹配的体系架构,类脑芯片架构就是模拟人脑的神经突触传递结构。目前最常见的计算芯片(CPU)均是在冯·诺伊曼体系架构下建立的。这种架构的最大特点是“存算分离”,即存储单元和计算单元是分开的,好比编曲和演奏是分开的。程序员像是作曲家,编程好比编曲,写有程序的存储器就像曲谱本,操作者则像是演奏家,其运算好比演奏,乐器就是具备计算能力的计算单元。一个计算单元可以根据存储器里的不同程序执行不同任务,就像同一台钢琴可以演奏不同曲子一样。与此原理不同的是,生物大脑并不区分存储区和计算区,而是集“作曲家、曲谱本、演奏家和演奏工具”于一体。它是信息的存储者,也是信息的处理者,还是信息的创造者,具有自我学习、思考、创新创造等能力。
并且,类脑芯片还要解决芯片的能效问题。研究发现,人脑是一部能效极高的“计算机”,若用现在的计算机去处理人脑承担的任务,粗略估计需要高达100兆瓦的功耗,是人脑功耗的500万倍。人脑可以低能量消耗运行的原因之一,就是存算一体的机制最大程度减少了数据的传输需求与传输距离,节约了传统计算架构中计算单元和存储单元间通信所消耗的时间和能量。因此,类脑芯片不仅能够像人脑一样根据外界动态信息做出反应并不断学习,还可以在无信息输入的时候进入“休息”的省电状态。
总体而言,基于硬件的类脑计算过程模拟与真实大脑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类脑学习的运作机制与算法研究还很有限;再如目前人类对大脑神经元及突触如何编码、转导和储存神经信息有较多了解,但尚不了解神经信息如何产生感知觉、情绪、抉择、语言等各种大脑高级认知功能。要让科幻电影里那样的“人类超级大脑”计算机成为现实,仍需研究者久久为功。
(摘编自吴朝晖《类脑计算——构建“人造超级大脑”》)
材料二:
“类脑计算”真的能够为“人工通用智能/强人工智能”的实现提供一个有前途的平台吗?
对于任何以“人类智能”为目标的科学技术,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准确地定义“人类智能”在本质上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根本无法说“达成人类智能”或“超越人类智能”等等。特别是从用计算技术模拟“人类智能”的角度出发,识别和定义可以用于组合出复杂的智能的最基本单元也是必不可少的。显然,这是一项涉及许多学科的非常困难的任务。就目前来看,我们在这方面还没有看到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众所周知,人类学者可以在逻辑学、数学和各个科学领域创造和解决许多图灵计算机不可计算问题。因此,如果我们认为逻辑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家的这种“计算”能力应该是“人工通用智能/强人工智能”所能完成的智力任务,那么我们必须首先要突破“图灵可计算性”的概念(其本质上定义了有穷、连续、确定的计算步骤之序列)。这是一项涉及哲学、逻辑学和数学的任务,难度很大,但与包括“类脑计算”在内的任何计算技术无关。
计算能力只是“人类智能”的一个方面。还有其他认知能力也应该被形式地定义,例如,“人类推理能力”“人类理解能力”“人类判定能力”“人类发现能力”“人类预测能力”等等。同样,这些也都是涉及哲学、逻辑学、数学以及众多科学的任务,难度很大,但与包括“类脑计算”在内的任何计算技术无关。尤其是,逻辑学应该是在抽象的思维层面和具体的实践层面上支撑“人类智能”的最普遍和最重要的一般正确性标准。但是,在当前“类脑计算”的研发中,我们能够找到与逻辑基础相关的工作吗?
由于“人类智能”是人类大脑神经网络的产物,识别、定义、模拟人脑产生智能的机理,当然是实现“人工通用智能/强人工智能”的合理途径之一。显然,研究人脑如何产生智能的机理是首要任务。这也是挑战我们众多学科(包括生理学、心理学、逻辑学、数学等等)的艰巨任务。但是,当前的“类脑计算”是建立在某种定义清楚的机理之上的吗?
(摘编自程京德《“类脑计算”能够为人工通用智能的实现提供一个有前途的平台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类脑计算打破了冯·诺伊曼架构束缚,模仿人类的大脑,以实现存储处理一体化,具有超低能耗和智能化的信息处理能力。
B. 即使在断电的情况下,有些忆阻器还可以一直保持工作的状态,这样的特性会使类脑芯片具有更低的功耗和更好的稳定性。
C. 尽管“人类智能”集理解、推理、预测、判断等多种元素于一体,但当前的计算机在数理逻辑及逻辑运算方面还是一片空白。
D. “人类智能”是类脑计算的逻辑起点,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精准定义,涉及的学科多,难度大,目前尚未看到效果。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类脑计算机光明前景和现有局限性,不过二者的主题以及作者对类脑计算机的相关态度却并不相同。
B. 类脑芯片模拟人类大脑信息处理方式,所有器件同时对信息进行智能处理,从而实现存算一体化,具有更加强大的处理能力。
C. 如果类脑芯片能使计算机实现感知、学习、记忆、决策等智能任务,那么新型计算机无需人类编程,无需时刻遵循操作指令。
D. 在类脑芯片的研发方面,应主要关注纳米器件如何进行更高效的感知、存储和计算,如何构建融感、存、算为一体的类脑系统。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论据的是( )
A. 北京大学研制成功“仿视网膜芯片”,该芯片像人类视网膜一样采用神经脉冲表达视觉信息,脉冲发放频率“超速”人眼百倍,能“看清”高速旋转叶片的上文字。
B. 英特尔公司展示了自主学习神经元芯片“Loihi”,Loihi芯片可以通过脉冲或尖峰传递信息,自动调节突触强度,通过环境中的各种反馈信息,进行自主学习。
C. 高通公司公布一款名为“Zeroth”的芯片,该芯片通过类似于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的“正强化”完成编程,搭载该芯片的设备能够随时自我学习。
D. 浙江大学研发明“达尔文”芯片,这款芯片上集成了2048个硅材质的仿生神经元,可支持超过400万个神经突触和15个不同的突触延迟。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关于人类大脑和类脑计算,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共同认识?
【答案】1. C 2. D 3. A
4. 首先由自然现象引出类脑芯片,点明类脑芯片的作用。进而依次说明类脑芯片的研究方向;寻找工作行为特性与大脑神经元相似的纳米器件;设计与类脑芯片运行相匹配的体系架构;解决类脑芯片的能效问题。最后点明类脑计算机的发展任重道远。
5. ①类脑计算与人类大脑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人类大脑所具有的学习、思考、创新等能力,是类脑计算难以模拟的。②人类大脑智能(认知功能)产生的原因尚不明确,制约了类脑计算的发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但当前的计算机在数理逻辑及逻辑运算方面还是一片空白”错误。材料二第四段“在当前‘类脑计算’的研发中,我们能够找到与逻辑基础相关的工作吗?”对当前研发方面能否找到与逻辑基础相关的工作提出疑问,前文有“这是一项涉及许多学科的非常困难的任务。就目前来看,我们在这方面还没有看到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可见选项说法于文无据。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类脑计算机光明前景”错误。材料一主要分析类脑计算——构建“人造超级大脑”需要解决的问题;材料二“‘类脑计算’真的能够为‘人工通用智能/强人工智能’的实现提供一个有前途的平台吗?”指出面临的种种挑战。
B.“所有器件同时对信息进行智能处理”错误。由材料一第三段“这种架构的最大特点是‘存算分离’,即存储单元和计算单元是分开的,好比编曲和演奏是分开的”可知,类脑芯片对信息进行智能处理是分开的,不是同时对信息进行智能处理。
C.“那么新型计算机无需人类编程”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一段只是说“类脑芯片主要负责模拟大脑神经元及突触的功能特性、信号传递和学习方式,让计算机在低电能消耗情况下完成感知、学习、记忆、决策等智能任务”。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是围绕类脑芯片展开论述,是在芯片上模拟大脑。而A中研制成功的是“仿视网膜芯片”,该芯片模拟的是人类视网膜,而不是大脑。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说到自然界的许多体型很小的昆虫,能够跟踪实时跟踪物体、导航和躲避障碍物。它们的神经元只有几万、几十万个,而与之相比,人类大脑的神经元及突触数量和复杂功能更令人惊叹。所以基于这一点,类脑芯片就产生了。并且类脑芯片是建造类脑计算机最关键的部件,主要负责模拟大脑神经元及突触的功能特性、信号传递和学习方式,让计算机在低电能消耗情况下完成感知、学习、记忆、决策等智能任务。所以第一段由自然现象引出类脑芯片,点明类脑芯片的作用。
第二段说到“目前,类脑芯片研究主攻方向是寻找工作行为特性与大脑神经元相似的纳米器件”,所以本段说明类脑芯片的研究方向。
第三段说到“有了上亿甚至上百亿个类脑纳米器件后,还要使它们都按照人们需要的行为模式协同工作,即要形成与类脑芯片运行相匹配的体系架构,类脑芯片架构就是模拟人脑的神经突触传递结构”,所以本段是在说寻找工作行为特性与大脑神经元相似的纳米器件。
第四段说到“类脑芯片还要解决芯片的能效问题”,所以本段讲到解决类脑芯片的能效问题。
所以本则材料第二部分依次说明类脑芯片的研究方向,寻找工作行为特性与大脑神经元相似的纳米器件,设计与类脑芯片运行相匹配的体系架构,解决类脑芯片的能效问题。
第五段说到“要让科幻电影里那样的‘人类超级大脑’计算机成为现实,仍需研究者久久为功”,所以材料最后点明类脑计算机的发展任重道远。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由原文“基于硬件的类脑计算过程模拟与真实大脑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类脑学习的运作机制与算法研究还很有限”“逻辑学应该是在抽象的思维层面和具体的实践层面上支撑‘人类智能’的最普遍和最重要的一般正确性标准。但是,在当前‘类脑计算’的研发中,我们能够找到与逻辑基础相关的工作吗”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类脑计算与人类大脑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人类大脑所具有的学习、思考、创新等能力,是类脑计算难以模拟的。
由原文“目前人类对大脑神经元及突触如何编码、转导和储存神经信息有较多了解,但尚不了解神经信息如何产生感知觉、情绪、抉择、语言等各种大脑高级认知功能。要让科幻电影里那样的‘人类超级大脑’计算机成为现实,仍需研究者久久为功”“显然,研究人脑如何产生智能的机理是首要任务。这也是挑战我们众多学科(包括生理学、心理学、逻辑学、数学等等)的艰巨任务。但是,当前的‘类脑计算’是建立在某种定义清楚的机理之上的吗”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人类大脑智能(认知功能)产生的原因尚不明确,制约了类脑计算的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怀石投江[注]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杈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
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
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
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
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汨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
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
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
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
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
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
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
(有删改)
【注】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题目为临时所加。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满脸泪痕地整理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表明他对楚国当权者的失望以及对以往生活的感伤。
B. 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热泪滚落,编织自己去远方主祭的谎言,这些细节都生动地体现了屈原的不舍与不忍。
C. 文中用“接”“抖”“戴”等一系列动词描绘了屈原的装扮过程,他有尊严地赴死,意在表明对现实的束手无策。
D. 在屈原投江的刹那,“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作者极尽浪漫的笔法,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堤上百姓们对屈原的怜惜、问候,无不体现出屈原深受民众关心爱戴。
B. 老渔父的话表明当时楚国面临的艰难困境,也加剧了屈原内心的痛楚。
C. 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
D. 屈原最后的一跳,既是对当权者的警示,也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
8. 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析屈原第二次面向西北的心理,并阐释作者在文章最后以一颗明星“流向西北”收束全文的寓意。
9. 在课文《史记·屈原列传》(节选)中,屈原“被发行吟泽畔”,与渔夫展开了一段对话。但是,在本文中“渔翁”“老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同,课文和此文哪一种处理效果更好?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C 7. D
8. ①屈原第二次面向西北,行三拜九叩大礼,表达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和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②一颗明星流向西北,用浪漫的笔法昭示伟大爱国诗人的逝去,也体现其拳拳爱国心至死不渝。
9. 示例一:此文好。①从“渔翁”“老渔父”的角度看,他们的问询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和百姓的前途命运,这样就能更好地将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②从屈原的角度看,面对“渔翁”“老渔父”的问询,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
示例二:课文好。①渔父引出屈原被放逐的原因,举世皆浊、众人皆醉,表明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人性的悲剧,深化主题。②和渔父的“不凝滞于物,与世推移”的人生态度形成对比,凸显屈原正道直行的形象,高洁的品质和高贵的理想,表现其宁葬身鱼腹也不与众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意在表明对现实的束手无策”错误。屈原整理装束是要以有尊严的形式赴死,意在昭告世人、警示统治者。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D.“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错误。屈原只是在无力挽救国运的情况下,无奈做出投江的选择,并非是对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
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透过屈原的想象之景和他的动作行为,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屈原的身份地位以及他的理想抱负去思考。
第二次,“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他行三拜九叩大礼,对国都与故土,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
“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一颗明星的陨落,暗示伟大爱国诗人的逝去,运用了浪漫的笔法,也体现屈原拳拳爱国心至死不渝。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要比较出二者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点,然后针对两种表现,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出其作用和效果的侧重点。
如果认为此文好:
渔翁问“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他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老渔父见到屈原问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他关心的是百姓的前途命运,从内容上看,本文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
屈原面对渔翁的问询,“屈原点了点头”;面对老渔父的问询,“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
如果认为课文好: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引出屈原被放逐的原因,表明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人性的悲剧,深化主题。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把屈原和渔父“不凝滞于物,与世推移”的人生态度形成对比,凸显屈原正道直行的形象,高洁的品质和高贵的理想,表现其宁葬身鱼腹也不与众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氏文集序①
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②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③,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有删改)
【注】①此文是欧阳修把苏舜钦的遗文编成集时写的序。②苏子美,即苏舜钦。③擿裂,割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
B. 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
C. 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
D. 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两句中的“之”字用法和意义相同。
B. “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与“仲尼厄而作《春秋》”(《报任安书》)两句中的“厄”字含义相同。
C. 三王,一般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他们分别是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主,治国的业绩十分突出。
D. “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与“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两句中的“务”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先交代了编辑《苏氏文集》的过程,接着着重写了作者对苏舜钦岳父杜公说的一段话,评价苏舜钦文章的价值。
B. 作者认为世俗常常是以远为贱、以近为贵的,而苏舜钦的文章能在当时获得好评,已属超出世情,他的文章会得到后世的好评。
C. 苏舜钦在“举世不为之时”,能率先学作“古歌诗杂文”而始终如一,不左右摇摆,确实是一个不同于常人的“特立之士”。
D. 全文把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在称呼上,语含悲哀,催人泪下;在语言上,错综变化,一唱三叹,充分表现了散文的音节美。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
(2)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
14. 作者认为,古文的兴盛为什么如此之难?请简要回答。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即使是那些曾经出力排挤他、置他于死地的人,对他的文章也不能稍加诋毁而掩盖它们的价值。
(2)之后,天子担忧时文的弊端,下诏书劝勉学者写文章要向古文靠拢。
14. 难得能写古文的人才,同时,这样的人才又要恰逢政治兴盛时期,世人又看中并爱惜。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些文章,好比金玉,即使被抛弃埋没于粪土之间,也不能使它们销蚀。固然被遗弃于一时,但后世必然会有人将其收集起来当成宝物。虽然这些文章还被埋没而未能出现,但其精神灵气和奇光异彩已经常常自己显现出来,别的东西也无法掩盖住它们。
“弃掷埋没粪土”是省略句,应为“弃掷埋没(于)粪土”,“粪土”是“弃掷埋没”的后置状语,不可断开,排除AD;
“发”“见”都有“显现”的意思,“发见”是同义连用,共同做“其精气光怪”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两个“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在我的朋友苏子美去世四年以后。/(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B.正确。两个“厄”,都是“困厄,处境艰辛”的意思。句意:颠沛流离、处于困境之时。/仲尼处境艰辛写作《离骚》。
C.说法正确。
D.错误。含义相同,都是“致力于”的意思。句意:看见当时学者致力于语言的声律对偶,将古人的文章摘录得支离破碎。/从事(致力于)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作者认为世俗常常是以远为贱、以近为贵的”错误。由原文“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可知,世上的人之常情,总是轻近贵远,子美不得志于当世,他的文章尚能得到如此的待遇。由此可知,作者认为世俗常常是轻近贵远,而不是“以远为贱、以近为贵”。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虽”,即使;“挤”,排挤;“少”,稍微;“毁”,诋毁。
(2)“患”,担忧;“弊”,弊端;“讽勉”,劝勉;“近”,靠拢;“古”,古文。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作者在原文第三段提出“何其难之若是软?”这一问题(即题干所说的古文之兴盛如此之难的问题)。此后,作者在后文以一系列反问句加以回答“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由此可知,是因为难得能写古文的人才,同时,这样的人才又要恰逢政治兴盛时期,世人又看中并爱惜。
参考译文:
苏氏文集序
欧阳修
在我的朋友苏子美去世四年以后,我才在太子太傅杜公家里得到他生平所写的文章遗稿,并把它们集中抄录下来,编为十卷。
子美是杜公的女婿,于是我将他的文集编好后归还给社公,并告诉社公说:“这些文章,好比金玉,即使被抛弃埋没于粪土之间,也不能使它们销蚀。固然被遗弃于一时,但后世必然会有人将其收集起来当成宝物。虽然这些文章还被埋没而未能出现,但其精神灵气和奇光异彩已经常常自己显现出来,别的东西也无法掩盖住它们。所以当子美遭到打击、排挤、受到挫折、颠沛流离、处于困境之时,他的文章已经不胫而走,流行于天下,即使是那些曾经出力排挤他、置他于死地的人,对他的文章也不能稍加诋毁而掩盖它们的价值。世上的人之常情,总是轻近贵远,子美不得志于当世,他的文章尚能得到如此的待遇,到了后世他的文章该得到人们怎样的重视啊!杜公可不必感到遗憾。”
我曾经考察过前代文章与政治之间兴盛、衰落的关系,感到奇怪的是唐太宗治理国家已经接近于古代三王那样的盛世,可是文章却不能革除五代所留下的浮靡风气。过了一百多年,韩愈、李翱那班人出现以后,元和年间的文章才恢复了古文的传统。唐朝衰落,兵荒马乱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建立,天下统一,太平无事。又过了近百年,古文才兴盛于当今。自古以来,天下安定之时少,动乱之时多,幸而天下太平了,文章或者不能臻于精粹完美,或者久久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文章之兴盛为何如此之难呢?难道不是因为写文章的人才难得吗?假如一旦有了这样的人才,又有幸出于太平盛世,世人岂会不把他看得很贵重而加以爱惜吗?可叹啊,我的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错,竟至于被罢职为平民流落而死,这是可以令人叹息流泪,并替那些处于应该乐于为国家培育贤才的职位的仁人君子们感到惋惜的啊!
子美的年龄比我小,但我学作古文在他的后面。天圣年间,我在礼部主考官手下考进士的时候,看见当时学者专门考究语言的声律对偶,将古人的文章摘录得支离破碎,这样写出的文章号称“时文”,并彼此以之来夸耀推崇。然而子美却单单与其兄苏才翁和参军穆伯长写作古体诗歌、各类古文,当时人都非议嘲笑他们,但子美不顾这些。之后,天子担忧时文的弊端,下诏书劝勉学者写文章要向古文靠拢,从此,崇尚时文的风气渐渐平息,而学者们作文渐渐趋向于古文。只有子美在全社会不写古文的时候写古文,他能够始终坚持,不因世俗的取舍而取舍,可称为独立超俗的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平蔡州①(其一)
刘禹锡
蔡州城中众心死,妖星夜落照壕水。
汉家飞将下天来,马箠一挥门洞开。
贼徒崩腾望旗拜,有若群蛰惊春雷。
狂童面缚登槛车,太白夭矫垂捷书。
相公②从容来镇抚,常侍郊迎负文弩。
四人③归业闾里间,小儿跳浪健儿舞。
【注】①元和十二年(817),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活捉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正在连州任上的刘禹锡满怀激情地写作此诗,热烈赞颂这一重大胜利。②相公:对宰相的称呼,此处指裴度。③四人:四民,指士、农、工、商。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妖星夜落”指唐朝军队先行进攻,攻势猛烈,照亮护城河,为李愬出现蓄势。
B. 叛军们崩溃逃散,向朝廷的军旗跪拜投降,他们如同那些冬眠的动物一样被春雷惊动。
C. 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叛军的不堪一击和唐王朝将士的神威勇武、所向披靡。
D. 最后两句写百姓各安其业,儿童们欢乐跳跃,将士们欢欣鼓舞,表达了胜利的喜悦之情。
16. 前人论此诗,清朝翁方纲认为“叙淮西事当以梦得此诗为第一”,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叙写这场淮西捷战的?
【答案】15. A 16. ①按照时间顺序词层层铺展。前两句先写战前情势,第三到八句写战争取胜过程,第九到十二句写战后军民同庆,过程叙述完整。②多角度叙写。从叛军角度写其战前军心涣散,从李愬及唐王朝军队的角度写他们作战的英勇神武,从百姓的角度写告捷后的祥和欢乐。③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官军作战时的英勇无敌、所向披靡,以及战后军民同庆胜利的场景;侧面从叛军溃败投降来表现战争告捷。④叙述上详略得当。前两句略写战前情势,从“汉家”以后六句详写平定蔡州取得胜利的情形。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指唐朝军队先行进攻……”错,从“妖”字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倾向,“妖”形容叛将吴元济已临末日。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按照时间顺序词层层铺展。头两句“蔡州城中众心死,妖星夜落照壕水”写的是蔡州城大兵压境的情景;接下来两句“汉家飞将下天来,马箠一挥门洞开”描写李愬将军攻城的情景,随后四句“贼徒崩腾望旗拜,有若群蛰惊春雷。狂童面缚登槛车,太白夭矫垂捷书”写城陷以后的情景;最后四句“相公从容来镇抚,常侍郊迎负文弩。四人归业闾里间,小儿跳浪健儿舞”描绘了消灭叛军实现统一后的蔡州城内的祥和气氛。
②多角度叙写。“贼徒崩腾望旗拜,有若群蛰惊春雷”从叛军角度写其战前军心涣散,“汉家飞将下天来,马箠一挥门洞开”从李愬及唐王朝军队的角度写他们作战的英勇神武,“四人归业闾里间,小儿跳浪健儿舞”从百姓的角度写告捷后的祥和欢乐。
③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汉家飞将下天来,马箠一挥门洞开”正面写官军作战时的英勇无敌、所向披靡,“四人归业闾里间,小儿跳浪健儿舞”以及战后军民同庆胜利的场景;“狂童面缚登槛车,太白夭矫垂捷书”侧面从叛军溃败投降来表现战争告捷。
④叙述上详略得当。“蔡州城中众心死,妖星夜落照壕水”前两句略写战前情势,蔡州城大兵压境;从“汉家”以后六句详写平定蔡州取得胜利的情形,有李愬将军攻城的情景,有城陷以后的情景。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报任安书》中,指出古往今来富贵之人湮灭在人世间的人不计其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的价值可以体现为《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洁自持;可以体现为《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视死如归。
(3)《过秦论》中以陈涉与九国、秦作对比,渲染九国、秦朝之强大,陈涉之小弱,在此基础上提出疑问,最后以“_______________”的观点作总结。
(4)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以嗟叹之词“呜呼”开篇,紧接着亮出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明天下兴亡、国家盛衰的道理,无非归结于天命和人事两方面,欧阳修不否认其中有天命的因素,但更强调人事。
(5)古诗词中常出现“梦”字,或营造一种梦幻瑰丽的意境,或给人一种恍然若梦的感觉……总之,都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审美感受,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②. 不可胜记 ③.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④. 蝉蜕于浊秽 ⑤. 相看白刃血纷纷 ⑥. 死节从来岂顾勋 ⑦.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⑧. 盛衰之理 ⑨. 虽曰天命 ⑩. 岂非人事哉 ⑪. 我欲因之梦吴越 ⑫. 一夜飞度镜湖月(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摩、濯淖、蜕、秽、勋、衰。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继“社交恐惧症”“热度排斥症”之后,一种新型“病症”——“文字讨好症”冲上了热搜,人们_____①_____:有人认为“这是刚需”,有人认为“被戳中了”,还有人感觉“被冒犯到了”。
所谓“文字讨好症”,指的是人们在线上用文字聊天时,会习惯性地添加一些语气词或者特定符号对语言进行“软萌化”,以达到讨好的目的。比如“好的”会说成“好嘞”“好哒”“好滴”等;“收到”说成“收到啦”“收到哈”“收到了哟”等。某网站曾以“语言通货膨胀”来形容这一现象,但该词并没有流行起来。
“文字讨好症”从何来?在疫情的大背景之下,网络成为了人们社交的主要阵地之一。网络虽然便利了人们的交往,却阻隔了情绪的传达。因此,为了弥补这一缺失,可爱的语气词和表情包成为了传达我们情感的工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字讨好症”的初衷并不是讨好,而是为了避免歧义和误会。与其因_____②_____引发矛盾,花更多时间解释,不如多打几个或加上各种辅助修饰,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真实意思——这是许多“文字讨好症患者”的心理。
18. 请在①、②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
19. “语言通货膨胀”和“文字讨好症”是针对同一现象两种不同的命名,为什么后者成为了信息时代的“网络热词”,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后者更符合大众语言风格,“通货膨胀”是书面语,“讨好症”更口语化。
B. 后者更贴近网络语言环境,“文字”适合网络交流,“症”字更符合网络受众特点。
C. 后者更具有语言表现力,前者无修辞格,后者为比喻,“讨好症”更生动形象。
D. 后者更具有话题热度,“讨好症”容易引发网络争议,比“通货膨胀”更具有话题热度。
【答案】18. 议论纷纷 词不达意 19.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是说人们对“文字讨好症”冲上了热搜这一现象纷纷发表看法,可用“议论纷纷”。议论纷纷:表明各种意见的言论多而杂乱。意见不一,说法众多。
第二处,语境强调要准确表达才能避免引发矛盾,可用“词不达意”词不达意:言词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C.“前者无修辞格,后者为比喻”错,前者“语言通货膨胀”是词语移用,“文字讨好症”没有运用比喻修辞。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20. 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姓和氏:在秦代以前,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一种族号,用来“明贵贱”。由于人口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它们的称号就是氏,用来“别婚姻”。
B. 足下:古代上称下或同辈相称所用的敬辞,表示尊敬对方。
C. 战国四君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无忌),魏国的信陵君(黄歇)。
D. 五帝:是对上古时代五位最具影响力的部落首领的尊称,后演变为指上古时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皇帝、颛顼、帝喾、尧、舜。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姓是一种族号,用来‘明贵贱’……它们的称号就是氏,用来‘别婚姻’”错误。姓是一种族号,用来“别婚姻”。由于人口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它们的称号就是氏,用来“明贵贱”。
B.“古代上称下或同辈相称所用的敬辞”错误。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所用的敬辞,表示尊敬对方。
C.“楚国的春申君(无忌),魏国的信陵君(黄歇)”错误,应该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故选D。
21.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A. 此不知人之祸也 B. 见犯乃死,重负国
C. 何以汝为见 D. 铸以为金人十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被动句,于,被。句意:不被外界事物所拘束,能够顺应时世的转移变化。
A.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就是不识人的祸害了。
B.被动句,见,被。句意:被冒犯才去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见汝为?句意:要见你干什么?
D.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铸以为十二金人。句意:铸成十二个铜人。
故选B。
2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②却匈奴七百余里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惠等哭,舆归营 ⑤邪曲之害公也 ⑥屈节辱命 ⑦尊贤而重士 ⑧单于壮其节 ⑨函梁君臣之首 ⑩其黄而陨
A. ①⑤⑦/②⑥/③⑩/④⑨/⑧ B. ①⑤/②⑦⑧/③/④⑨⑩/⑥
C. ①⑤/②⑧/③/④⑦⑨/⑥⑩ D. ①⑤⑦/②③⑥/④⑨/⑧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形容词作名词,智慧勇敢的人。句意:祸与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并且智勇的人大多被他们所溺爱的事物困住。
②使动用法,使退却。句意: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
③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句意:并且天下没有变小变弱。
④名词作动词,用车载送。句意: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载送把苏武运回营帐。
⑤形容词作名词,品行不正的小人。句意: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
⑥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辱。句意:污损了节操,辜负了使命。
⑦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句意:尊敬贤才而又重视士人。
⑧意动用法,认为悲壮。句意:单于认为他的气节悲壮。
⑨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句意:用匣子装上梁国君臣的头。
⑩形容词作动词,变黄。句意:桑树叶子变黄后陨落。
①⑤⑦形容词作名词②⑥使动用法③⑩形容词作动词④⑨名词作动词⑧意动用法。
故选A。
四、写作
23. 作文。
2022年立春,40多个来自太行山革命老区河北保定阜平县城南庄镇的孩子,站在北京鸟巢体育场宏大的舞台上,在举世瞩目下用希腊语共同唱出了天籁般的《奥林匹克圣歌》。几年前,他们还站在穷乡僻壤的山村里,不知歌唱为何物。直到有一天,一位曾站立在大城市讲台上的老师站到这个小山村里,教他们发出第一个乐音。直到有一天,几位站立在北京冬奥组委会选拔台上的叔叔阿姨也站到这个小山村里,向他们仲出双手:更大的舞台需要你们……于是,这些原本站在大山深处的孩子站立在祖国首都,站立在全世界面前。
无论何时,无论何人,无论何事,都要面对置身何处、价值几何等问题。请以“你和你站立的地方”为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主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例文:
你和你站立的地方
太行山深处的孩子从山间的泥土地到奥运的世界舞台,用希腊语为奥运放声歌唱;城市里的老师,奥组委的叔叔阿姨,一度千里南下又复转北上,站立在阜平县城南庄镇孩子们面前。你所站立的地方,是你的目光与心灵所及;你所站立的地方,铸造了你自己和这个时代新的精神面貌。
身处今天的中国,我们都应相信:无论置身穷乡抑是僻壤,无论面临沧海还是巨浪,无论前方迷茫或是光亮,你所站立的地方,便是你大有可为的地方;你所站立的地方,便是你坚定执着的地方;你所站立的地方,便是你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你理应站在更高的地方,让世界知道你的独特与出彩。在胭脂河上游的马兰村,大山的褶皱里,有一群热爱着音乐的孩子,怀揣着向世界展示纯真的赤子之心,最终站立在世界的舞台。小朋友们不仅是“全民迎冬奥”的一道缩影,更让全世界看到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让泥土的芳香登上大雅之堂。平凡人也有出彩的机会,展现其独特的面貌,表达其真挚的感情。我们要让世界看到你所站立的地方是一个平等的中国。无论“你”是生于默默无闻,抑或历经苦难挫折,都能站立在更高点。
你不应只站立在群峰之巅,也应走下阶梯,站立在平凡者身边,拥抱他们,予他们力量。那些城市讲台上的老师,进入山村将一颗颗小芽芽绽放送上世界的舞台。奥组委的叔叔阿姨将目光投向于深山,站立在他们身边,予他们绽放的机会,走向精彩的人生。古往今来,“穷者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理念未尝断绝,无数社会的贡献者与殉道者,都在“向下站立”。心怀“致君尧舜上”,却执杖庐前杜甫,站立在离乱苦难之中,维护“民胞物与”的情怀。王守仁在自己最为意气风发的时候反对权臣而上书直言遭人陷害,被贬龙场,却并未放弃成为圣贤的志向与人生的价值,教化当地少数民族的百姓,打击动乱,行浮虎还珠之政,站立于不毛之地,绽放绚丽之花,终与明月相伴,悟道一瞬,万古花开。张桂梅站立在华坪女中的学生之间,让无数女孩走出深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向上站立”是理想,而真正投身杏林,以行证道,躬身入局的是“向下站立”,站在平凡之中,铸就“你”的价值。
猎猎风起,处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让我们站在一起,一起承受生命之重,一同面对前行之路。站立在因战争流离失所的孩童身边,站立在因疾病而颠簸的生命旁边,站在因工作而不得不内卷的社畜灯前,亦站立在将由新一代之青年描绘的光明未来,为它贡献。
你站立的地方,是你的人生,是对他人的爱,是历史,亦是未来,是今天的中国。太阳从低处升起,黎明就在前方。太阳终将高悬,何处无光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材料主要讲太行山老区的40多个孩子,被从大城市来到小山村的音乐老师教唱歌,北京冬奥组委会选拔台上的叔叔阿姨发现了他们,然后让原本站在大山深处的孩子站立在祖国首都,站立在全世界面前。孩子们本来是站在小山村的,但在老师和选拔台上的叔叔阿姨们的帮助下,站在了更广阔的舞台上。
这段材料给我们提供了三方面的人物。首先是来自太行山老区的40多个孩子,其次是从大城市讲台来到小山村的那位教孩子们发第一个乐音的老师,第三方是北京冬奥组委会选拔台上的那些叔叔阿姨。上述三方面人物,本来都各有各的舞台。试题也专门提到了“无论何人”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很可能会对考生产生迷惑。考生可能会从材料里所列举的三方面的人物当中任意选一方展开思考。比如说把题目中的“你”定位为从大城市讲台站到小山村的那位教孩子们发出第一个乐音的老师。从这里出发,考生思考的角度就是这位音乐老师和他站立的地方。第二种可能是,从北京冬奥组委会选拔台上的叔叔阿姨的角度切入,考生就会展开这样的思考:北京冬奥组委会选拔台上的叔叔阿姨和他们站立的地方。“无论何人”,那就是包括所有人。考生当然也可以从来自太行山老区这40多个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思考的角度就是:来自太行山老区这40多个孩子和他们站立的地方。
但是,我们在写作时,不能仅就这三类人写,可以从这三类人拓展开去。比如类似于山区孩子这类的人,可能出生于偏僻的山村,来自经济落后的地方,或者是出身于平凡甚至贫寒的家庭中,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在一些人的帮助之下,最终取得大的成就,来到更广阔的社会,站到更大的世界舞台之上等。当然,也可以选择老师或叔叔阿姨去写。
写作时要注意文体要求,尤其注意叙事和描写等技巧。
立意:
1.胸怀远大会站得更高。
2.不断提升,站在更高的舞台。
3.帮助别人站在更高处。
4.慧眼识真,助人站在最更处。
5.你现在站立的地方不是终点。